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春潮涌动开新局

——二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2025-02-28 作者: 于新悦 李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李振

  新的春天,万物竞秀。今年2月,山东接连召开多个重要会议: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全省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推进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等,释放出干字当头、奋勇争先,全力抓经济、挑大梁的鲜明信号。春节过后的齐鲁大地热气腾腾,各地铆足干劲抓生产,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观察之一:
消费投资持续发力

  “又省钱了!最高补贴30%!”2月26日,这条消息在不少山东人的微信群里传开。就在前一天,省商务厅等6部门发布了《山东省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实施方案》。其中,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最高补贴30%。
  这个春天,购物享“国补”“省补”正在成为消费者的期待。不久前,家住济南的陈女士前往泉城路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购买一台平板电脑,她发现叠加国补后价格直降465元,当即决定下单。“补贴让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她说。
  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着力实施提振消费行动,认真落实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今年以来,山东印发《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围绕6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71项具体任务,搭建起“1+N”提振消费政策体系。
  投资是扩大内需、稳定经济的重要引擎。2月,山东多地开年“第一棒”聚焦重大项目开工,着重强调投资提质、提速、提效。一大批质量更高、投资结构更优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不仅聚焦新技术、新业态,还注重补短板、增后劲,将为全省实现新年“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观察】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消费回升、投资发力等不同侧面,折射出我省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潜能。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增加、产业升级等共同作用下,各地全力以赴促消费、扩投资、稳增长,为“开门红”打下坚实基础。
观察之二:
人工智能动力澎湃

  2月24日一早,一个“科技新贵”出现在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内。这位“科技新贵”,就是已进化到“双足”行走的山东省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它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奔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已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发展“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日前,山东省2025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正式启动,面向全省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包括低空装备、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赛道。
  位于兖州的太阳纸业是山东省造纸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近年来太阳纸业通过数智化转型,将看似传统的造纸产业重新打造成为“朝阳产业”。“今年我们继续投入2亿多元,全面集成AI、大数据、智能物联感知等前沿技术,打造从原料端到客户端的全要素数字化产业平台。”企业负责人介绍。
  新春以来,我省各地各行业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等,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例如,青岛市提出,今年将持续推动建设青岛市大模型创新中心、青岛市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力争年内园区新落地优质项目30个以上,产业规模突破280亿元;山东港口发布《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建设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港口建设中的落地应用。
  【记者观察】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全球生产力变革。作为赋能手段,人工智能蕴含着孕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巨大潜能。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领域拥有广阔空间,要积极应对变革、共享AI机遇,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实际,畅通应用过程中的堵点卡点,让“人工智能+”释放出更大发展能量。
观察之三:
民生福祉暖意足

  作为就业服务的“开年大戏”,连日来,山东各地积极响应“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暖民心”号召,一场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火热开场。
  在东平县招聘会现场,50岁的牛之涛凭借20年水电维修经验,通过创新推出的“适岗改造”计划,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该计划针对“40—60岁”就业群体,进行技能评估,开发弹性岗位并进行配套培训。
  日照市在新媒体平台举行“直播带岗”活动,线上解答问题,招聘信息一目了然,1个多小时的直播活动吸引了45.8万人次围观。
  2024年,山东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今年,山东以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老一小”是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日前,山东印发《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所有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3岁至6岁幼儿入园需求基础上,广泛开设托班,招收2岁至3岁幼儿入园,争取到2025年底提供托位10万个左右。这一做法既盘活了学前教育资源,又满足了家庭对托育的迫切需求。
  【记者观察】当前民生领域存在不少难点痛点,比如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社会对养老服务和托育服务需求高涨,但供给相对不足等。民生痛点就是改革发力点,山东正不断创新举措、探索新路,完善制度、补齐短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观察之四:
科技赋能“智慧”春景

  这两天,邹城市石墙镇的一块麦田里,三台智能化卷盘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正沿着田垄缓缓行进,伞状喷头喷出的水雾,均匀洒向麦苗。这是当地抢抓农时,利用智慧喷灌设备为进入返青期的小麦进行精准灌溉的场景。
  “我今年种了700亩小麦,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每亩地要用水80立方米,现在每亩地用水减少到50多立方米,不只节水,还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石墙镇面坊村种植户王昌松说。
  当前,随着气温回升,我省陆续开启春耕春管工作。各地不断推动新装备、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通过科技赋能,让春管更智慧、更高效。
  2月17日,中国最大的农机装备企业——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智能生产线上开足马力,有条不紊地进行高端智能拖拉机生产。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国家优机优补政策的出台和产品技术的持续升级,生产线上CVT和动力换挡等高端智能拖拉机占比超过80%,订单火爆。
  【记者观察】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眼下,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陆续展开,各地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探索,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田间地头的“科技范儿”越来越凸显,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李振

  新的春天,万物竞秀。今年2月,山东接连召开多个重要会议: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全省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推进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等,释放出干字当头、奋勇争先,全力抓经济、挑大梁的鲜明信号。春节过后的齐鲁大地热气腾腾,各地铆足干劲抓生产,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观察之一:
消费投资持续发力

  “又省钱了!最高补贴30%!”2月26日,这条消息在不少山东人的微信群里传开。就在前一天,省商务厅等6部门发布了《山东省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实施方案》。其中,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最高补贴30%。
  这个春天,购物享“国补”“省补”正在成为消费者的期待。不久前,家住济南的陈女士前往泉城路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购买一台平板电脑,她发现叠加国补后价格直降465元,当即决定下单。“补贴让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她说。
  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着力实施提振消费行动,认真落实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今年以来,山东印发《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围绕6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71项具体任务,搭建起“1+N”提振消费政策体系。
  投资是扩大内需、稳定经济的重要引擎。2月,山东多地开年“第一棒”聚焦重大项目开工,着重强调投资提质、提速、提效。一大批质量更高、投资结构更优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不仅聚焦新技术、新业态,还注重补短板、增后劲,将为全省实现新年“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观察】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消费回升、投资发力等不同侧面,折射出我省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潜能。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增加、产业升级等共同作用下,各地全力以赴促消费、扩投资、稳增长,为“开门红”打下坚实基础。
观察之二:
人工智能动力澎湃

  2月24日一早,一个“科技新贵”出现在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内。这位“科技新贵”,就是已进化到“双足”行走的山东省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它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奔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已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发展“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日前,山东省2025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正式启动,面向全省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包括低空装备、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赛道。
  位于兖州的太阳纸业是山东省造纸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近年来太阳纸业通过数智化转型,将看似传统的造纸产业重新打造成为“朝阳产业”。“今年我们继续投入2亿多元,全面集成AI、大数据、智能物联感知等前沿技术,打造从原料端到客户端的全要素数字化产业平台。”企业负责人介绍。
  新春以来,我省各地各行业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等,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例如,青岛市提出,今年将持续推动建设青岛市大模型创新中心、青岛市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力争年内园区新落地优质项目30个以上,产业规模突破280亿元;山东港口发布《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建设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港口建设中的落地应用。
  【记者观察】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全球生产力变革。作为赋能手段,人工智能蕴含着孕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巨大潜能。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领域拥有广阔空间,要积极应对变革、共享AI机遇,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实际,畅通应用过程中的堵点卡点,让“人工智能+”释放出更大发展能量。
观察之三:
民生福祉暖意足

  作为就业服务的“开年大戏”,连日来,山东各地积极响应“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暖民心”号召,一场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火热开场。
  在东平县招聘会现场,50岁的牛之涛凭借20年水电维修经验,通过创新推出的“适岗改造”计划,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该计划针对“40—60岁”就业群体,进行技能评估,开发弹性岗位并进行配套培训。
  日照市在新媒体平台举行“直播带岗”活动,线上解答问题,招聘信息一目了然,1个多小时的直播活动吸引了45.8万人次围观。
  2024年,山东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今年,山东以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老一小”是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日前,山东印发《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所有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3岁至6岁幼儿入园需求基础上,广泛开设托班,招收2岁至3岁幼儿入园,争取到2025年底提供托位10万个左右。这一做法既盘活了学前教育资源,又满足了家庭对托育的迫切需求。
  【记者观察】当前民生领域存在不少难点痛点,比如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社会对养老服务和托育服务需求高涨,但供给相对不足等。民生痛点就是改革发力点,山东正不断创新举措、探索新路,完善制度、补齐短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观察之四:
科技赋能“智慧”春景

  这两天,邹城市石墙镇的一块麦田里,三台智能化卷盘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正沿着田垄缓缓行进,伞状喷头喷出的水雾,均匀洒向麦苗。这是当地抢抓农时,利用智慧喷灌设备为进入返青期的小麦进行精准灌溉的场景。
  “我今年种了700亩小麦,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每亩地要用水80立方米,现在每亩地用水减少到50多立方米,不只节水,还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石墙镇面坊村种植户王昌松说。
  当前,随着气温回升,我省陆续开启春耕春管工作。各地不断推动新装备、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通过科技赋能,让春管更智慧、更高效。
  2月17日,中国最大的农机装备企业——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智能生产线上开足马力,有条不紊地进行高端智能拖拉机生产。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国家优机优补政策的出台和产品技术的持续升级,生产线上CVT和动力换挡等高端智能拖拉机占比超过80%,订单火爆。
  【记者观察】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眼下,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陆续展开,各地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探索,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田间地头的“科技范儿”越来越凸显,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