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吨大港呼之欲出

2025-02-27 作者: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 明
  通讯员 陈仕钊 报道
  本报东营讯 时值初春,风正劲,潮汹涌,港繁忙。
  东营港对外开放的32个码头,机器轰鸣,原油在管道内喷涌,散杂货集装箱快速周转,一派繁忙景象。凭栏远眺,万里海天一望无垠,远道而来的油轮鱼贯而行,数十米高的卸船机挥舞“巨臂”作业。远处海域,一艘艘油轮停泊在锚地里,微澜荡起。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站在东营港港区东望,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码头泊位,等待着八方来客。目前,港口累计投资超过240亿元,共建成码头泊位61个,其中对外开放32个,总投资50亿元的4个10万吨级液化泊位及东营港内外航道工程建成投用;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工程明年建成,港口能级即将实现由10万吨到25万吨的历史跨越,亿吨深水大港建设加速迈入“深海”。
  持续加大港口建设,这是东营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妙手”。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东营港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散货小港,逐渐成为联通世界的深水大港。得益于大港建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也从一块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变成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之前由于港口泊位供给不足,船舶排队是‘家常便饭’。滞港超过规定期限就要支付滞期费。”山东宝港国际股份公司营销中心经理罗玉娟说,东营的地炼企业都要拿滞期费,有的甚至每年支付滞期费超过1亿元。如今,大码头的投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现象。
  除滞期费外,大码头的开通还大大降低了腹地企业运输成本。以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为例,项目建成投用后,中东地区25万吨国际油轮可以在东营港直接接卸,将比从周边港口通过长输管线输送原油平均每吨节省30至50元,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10亿元。同时还将大大降低企业汽车运输比例,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趋零,有效减少危化品运输事故。
  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建设发展明显提速,腹地支撑明显增强,配套功能明显完善。2024年,东营港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9115万吨,同比增加26.4%,其中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超330%,港口对全区外贸进出口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数据成倍增长的背后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一体化发展成效的具体体现。2024年,总投资26.58亿元的10个保税加工及保税物流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投资3.28亿元的东营综合保税区高端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东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孵化中心项目建成投用,保税区的硬件配套再上层楼。
  亿吨大港呼之欲出,同步带动的是港口配套能力逐步增强。俯瞰东营港,60公里,是“码头—库区—企业”公共管廊纵横交错;300公里,是原油暨成品油长输管道、国内最长的疏港铁路贯通港区;2200万立方米,是油品仓储能力的不断提升,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码头、库区和企业通过公共管廊实现了无缝衔接。
  然而,配套建设脚步不但未停止,反而步伐更加迅猛。2025年,东营港将加快推动码头等级实现由10万吨到25万吨的跨越,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同时,构建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港口与全市优势产业多业联动、拓展码头服务功能实现多能互补,全面建成现代化亿吨大港。
  □记者 李 明
  通讯员 陈仕钊 报道
  本报东营讯 时值初春,风正劲,潮汹涌,港繁忙。
  东营港对外开放的32个码头,机器轰鸣,原油在管道内喷涌,散杂货集装箱快速周转,一派繁忙景象。凭栏远眺,万里海天一望无垠,远道而来的油轮鱼贯而行,数十米高的卸船机挥舞“巨臂”作业。远处海域,一艘艘油轮停泊在锚地里,微澜荡起。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站在东营港港区东望,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码头泊位,等待着八方来客。目前,港口累计投资超过240亿元,共建成码头泊位61个,其中对外开放32个,总投资50亿元的4个10万吨级液化泊位及东营港内外航道工程建成投用;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工程明年建成,港口能级即将实现由10万吨到25万吨的历史跨越,亿吨深水大港建设加速迈入“深海”。
  持续加大港口建设,这是东营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妙手”。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东营港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散货小港,逐渐成为联通世界的深水大港。得益于大港建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也从一块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变成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之前由于港口泊位供给不足,船舶排队是‘家常便饭’。滞港超过规定期限就要支付滞期费。”山东宝港国际股份公司营销中心经理罗玉娟说,东营的地炼企业都要拿滞期费,有的甚至每年支付滞期费超过1亿元。如今,大码头的投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现象。
  除滞期费外,大码头的开通还大大降低了腹地企业运输成本。以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为例,项目建成投用后,中东地区25万吨国际油轮可以在东营港直接接卸,将比从周边港口通过长输管线输送原油平均每吨节省30至50元,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10亿元。同时还将大大降低企业汽车运输比例,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趋零,有效减少危化品运输事故。
  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建设发展明显提速,腹地支撑明显增强,配套功能明显完善。2024年,东营港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9115万吨,同比增加26.4%,其中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超330%,港口对全区外贸进出口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数据成倍增长的背后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一体化发展成效的具体体现。2024年,总投资26.58亿元的10个保税加工及保税物流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投资3.28亿元的东营综合保税区高端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东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孵化中心项目建成投用,保税区的硬件配套再上层楼。
  亿吨大港呼之欲出,同步带动的是港口配套能力逐步增强。俯瞰东营港,60公里,是“码头—库区—企业”公共管廊纵横交错;300公里,是原油暨成品油长输管道、国内最长的疏港铁路贯通港区;2200万立方米,是油品仓储能力的不断提升,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码头、库区和企业通过公共管廊实现了无缝衔接。
  然而,配套建设脚步不但未停止,反而步伐更加迅猛。2025年,东营港将加快推动码头等级实现由10万吨到25万吨的跨越,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同时,构建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港口与全市优势产业多业联动、拓展码头服务功能实现多能互补,全面建成现代化亿吨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