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从机器人产业看杭州的科创土壤
2025-02-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李静 刘志坤 张頔 孙佳琪
“杭州六小龙”热度持续不减。记者来到杭州,专访了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
杭州的机器人行业起步于21世纪初。2017年浙江省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机器人+”行动计划,2023年又密集出台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政策。
今年央视春晚,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秧歌舞,“扭”进了公众视野;云深处也从四足机器人领域,开始向人形机器人赛道拓展。
宋伟团队于2018年底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了人工智能的大脑后,必然需要一个身体,这也让人们看到更多可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硬件是交互迭代的。”
在宋伟看来,“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因为杭州的创新土壤足够肥沃。
这六家公司有着一些共同的“标签”——都属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行业领域,都属于民企小微企业,投入大、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性高。
宋伟认为,当地政府的眼光比较长远,对于新技术的包容性很强,他们敢于投入,并愿意帮助和扶持企业。在社交媒体上,当地政府被一些企业亲切地称为“拎得清的小透明”——有事就服务,无事不打扰。
去年,宋伟团队和杭州市余杭区共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从构想到落地,仅用4个月时间。宋伟说,之所以选择余杭区,一是区位优势,这里离浙江大学近,还有阿里巴巴的人才积累;二是余杭的扶持举措,创新中心成立后,会有招商、人才、征信等相关部门上门指导。
他还提到,创业园担当着重要角色。“杭州六小龙”就散落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创业园中。
“园区应避免同质化,主题要鲜明,避免大杂烩。”宋伟认为,通过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主题,聚集一批企业,产业链上能够协同,利于大家发展。
“人来了,客户就会来,影响力也会来。”宋伟说。
城市、产业的竞争,本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高校是创新人才的主要聚集地。
“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中,有五人毕业于浙江的高校,其中三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有数据显示,浙江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全国领先。在浙江大学,学生可以以创业项目替代毕业论文,教师可保留教职参与企业运营。
这些高校人才除了流入科技企业,还有一部分进入政府部门。如何把人才招过来、留下来,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具备专业能力,了解这些赛道,并能帮助解决问题。
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为锚机构,杭州提出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浓度聚集、高频次交流,形成“学科+平台+产业”的杭州模式。
李静 刘志坤 张頔 孙佳琪
“杭州六小龙”热度持续不减。记者来到杭州,专访了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
杭州的机器人行业起步于21世纪初。2017年浙江省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机器人+”行动计划,2023年又密集出台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政策。
今年央视春晚,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秧歌舞,“扭”进了公众视野;云深处也从四足机器人领域,开始向人形机器人赛道拓展。
宋伟团队于2018年底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了人工智能的大脑后,必然需要一个身体,这也让人们看到更多可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硬件是交互迭代的。”
在宋伟看来,“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因为杭州的创新土壤足够肥沃。
这六家公司有着一些共同的“标签”——都属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行业领域,都属于民企小微企业,投入大、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性高。
宋伟认为,当地政府的眼光比较长远,对于新技术的包容性很强,他们敢于投入,并愿意帮助和扶持企业。在社交媒体上,当地政府被一些企业亲切地称为“拎得清的小透明”——有事就服务,无事不打扰。
去年,宋伟团队和杭州市余杭区共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从构想到落地,仅用4个月时间。宋伟说,之所以选择余杭区,一是区位优势,这里离浙江大学近,还有阿里巴巴的人才积累;二是余杭的扶持举措,创新中心成立后,会有招商、人才、征信等相关部门上门指导。
他还提到,创业园担当着重要角色。“杭州六小龙”就散落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创业园中。
“园区应避免同质化,主题要鲜明,避免大杂烩。”宋伟认为,通过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主题,聚集一批企业,产业链上能够协同,利于大家发展。
“人来了,客户就会来,影响力也会来。”宋伟说。
城市、产业的竞争,本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高校是创新人才的主要聚集地。
“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中,有五人毕业于浙江的高校,其中三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有数据显示,浙江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全国领先。在浙江大学,学生可以以创业项目替代毕业论文,教师可保留教职参与企业运营。
这些高校人才除了流入科技企业,还有一部分进入政府部门。如何把人才招过来、留下来,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具备专业能力,了解这些赛道,并能帮助解决问题。
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为锚机构,杭州提出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浓度聚集、高频次交流,形成“学科+平台+产业”的杭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