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今年15件47项市办实事

新型工伤保障制度等全国首创项目被纳入实施

2025-02-12 作者: 薄克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2月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5年市办实事项目——2025年,青岛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将重点办好15件47项实事,涵盖就业、居住、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
  今年的市办实事项目中,不少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寄递物流多功能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属于全国首创,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为全国示范,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度、公园城市建设、城市空间微更新等工作居全国前列;城镇新增就业、职工免费体检、城中村改造及回迁、公共充电桩、应急救护培训、AED配置等累计数量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全省最高。此外,青岛在省内还率先将“提升物业服务质效”和“公共移动网络深度覆盖”纳入市办实事实施推进。
  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清春介绍,2025年市办实事项目更加注重“雪中送炭”,立足补短板强弱项,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覆盖人群更加广泛,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让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行各个环节;形式内容更加丰富,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除持续推进城市空间微更新、口袋公园建设等往年效果较好的项目外,将提升物业服务质效、加强农批农贸市场监管、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等一批提升公共服务质效的事项纳入初选。
  “推进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将有效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经济负担,切实降低新就业群体的职业风险,根本提高工伤失能者的生活质量。”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介绍,长期以来,工伤保险领域存在中小微企业“赔不起”、灵活就业人员“保不上”、工伤失能者“过不好”三大民生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为工伤失能者提供伤养服务,形成工伤失能者、伤养机构、商保公司等“多方受益”的伤养服务共同体,为工伤失能者点燃希望之灯。目前,全市共1823家企业18.11万人参保、380名工伤失能者享受伤养服务。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震介绍,今年,青岛市首次将物业服务质效提升工作纳入市办实事项目,展现了青岛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决心和信心。他说:“为确保把物业管理方面实事办实办好,办进群众心坎里,我们将科学合理制定目标、标准、方案,在去年对群众物业服务诉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100个小区作为培育提升和整治重点,针对每个小区存在的不同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整治标准。加强指导和监督,并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实现小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在系统总结样板小区标杆打造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打法路径,形成示范案例,由点及面推动全市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品质。”
  各项民生政策和市办实事落地落实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撑保障。青岛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介绍,财政部门始终把民生放在财政保障的优先位置,近年来,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130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为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他表示,青岛市财政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财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资金保障市办实事等民生项目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推动市办实事落地落实,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2月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5年市办实事项目——2025年,青岛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将重点办好15件47项实事,涵盖就业、居住、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
  今年的市办实事项目中,不少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寄递物流多功能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属于全国首创,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为全国示范,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度、公园城市建设、城市空间微更新等工作居全国前列;城镇新增就业、职工免费体检、城中村改造及回迁、公共充电桩、应急救护培训、AED配置等累计数量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全省最高。此外,青岛在省内还率先将“提升物业服务质效”和“公共移动网络深度覆盖”纳入市办实事实施推进。
  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清春介绍,2025年市办实事项目更加注重“雪中送炭”,立足补短板强弱项,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覆盖人群更加广泛,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让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行各个环节;形式内容更加丰富,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除持续推进城市空间微更新、口袋公园建设等往年效果较好的项目外,将提升物业服务质效、加强农批农贸市场监管、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等一批提升公共服务质效的事项纳入初选。
  “推进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将有效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经济负担,切实降低新就业群体的职业风险,根本提高工伤失能者的生活质量。”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介绍,长期以来,工伤保险领域存在中小微企业“赔不起”、灵活就业人员“保不上”、工伤失能者“过不好”三大民生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为工伤失能者提供伤养服务,形成工伤失能者、伤养机构、商保公司等“多方受益”的伤养服务共同体,为工伤失能者点燃希望之灯。目前,全市共1823家企业18.11万人参保、380名工伤失能者享受伤养服务。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震介绍,今年,青岛市首次将物业服务质效提升工作纳入市办实事项目,展现了青岛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决心和信心。他说:“为确保把物业管理方面实事办实办好,办进群众心坎里,我们将科学合理制定目标、标准、方案,在去年对群众物业服务诉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100个小区作为培育提升和整治重点,针对每个小区存在的不同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整治标准。加强指导和监督,并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实现小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在系统总结样板小区标杆打造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打法路径,形成示范案例,由点及面推动全市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品质。”
  各项民生政策和市办实事落地落实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撑保障。青岛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介绍,财政部门始终把民生放在财政保障的优先位置,近年来,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130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为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他表示,青岛市财政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财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资金保障市办实事等民生项目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推动市办实事落地落实,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