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冰雪“冷资源”释放经济“热动能”

2025-0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钱 进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今日起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请期待。


  随着第九届亚冬会的开幕,冰雪运动成为近期一大热点,带动了新一轮“冰雪热”。这不仅反映出大众对冰雪赛事的热切关注,也彰显出冰雪经济对消费的强劲拉动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9项重点任务之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眼下,全国涌动冰雪经济热潮,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力将“冷资源”转化为“热动能”。山东应该如何抓好这一经济增长点呢?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冰雪经济是依托寒冷气候资源形成的独特经济形态,涵盖冰雪旅游、运动、节庆等,兼具季节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可持续性。在中国冰雪经济“冷资源”变“热产业”的过程中,“北雪南移”是一个亮点。原来不具备或缺乏冰雪经济发展条件的城市,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室内滑冰场、冰壶运动场地和人工造雪技术等冰雪产业新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
  发展冰雪经济,山东有着独特优势。凭借东部沿海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以及泰山、崂山等自然冰雪景观及人造滑雪场,山东为冰雪旅游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供给和广阔消费市场,为冰雪经济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山东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扩大服务消费,以高质量供给来引领有效需求,持续提升冰雪场地设施数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山东的冬季旅游资源丰富,同时结合温泉、民俗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多元化的冬季旅游产品。在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山东不仅高度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还积极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威海举办的国际冰雪节,巧妙地将冰雪艺术与海洋文化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此外,山东冰雪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已初步形成了威海冰雪运动器材、济宁冰雪运动服饰、德州仿真冰和滑雪模拟器等制造业集聚区。山东冰雪经济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24年12月,全省拥有2000余家冰雪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二。2023年山东冰雪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实现了20%的同比增长,冰雪旅游人次更是突破了2000万大关。山东的冰雪旅游景点数量在过去五年内增长了近30%。今年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冰雪经济在山东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也要看到,山东冰雪经济面临着季节性限制、推广力度不够、非雪季设施利用率低、冰雪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由于冰雪活动主要集中在冬季,这导致了冰雪经济的季节性波动较大。在非雪季,相关设施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而冰雪产业带来的收入却大幅减少,这对省内企业经营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压力。同时,冰雪旅游和运动的推广力度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品牌赛事,迫切需要提升山东冰雪经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让“冷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热引擎”
  未来,山东应进一步拓展冰雪产业链,打造集冰雪运动、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加快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双重推动,将冰雪经济打造为全国冰雪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山东经济发展的“热引擎”。
  一是积极推动冰雪产业集群化。山东已构建起涵盖冰雪场地设施、竞赛装备、大众运动装备、竞技服装及休闲装备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一方面,可以依托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室内滑雪、滑冰等项目,以及组织四季均可参与的冰雪文化展览和体验活动,有效缓解季节性波动,确保冰雪经济的全年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冰雪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冰雪游”向“冰雪+”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转变,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冰雪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冰雪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吸引力。进一步优化冰雪旅游产品结构,深耕市场细分领域,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冰雪体验。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借助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冰雪节庆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探索举办“冰雪创意市集”,借助数字技术(如VR、AR等),打造虚拟冰雪体验,拓宽消费市场。
  二是持续擦亮冰雪文化品牌。一方面,推广冰雪赛事活动,依托体育赛事推动冰雪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冰雪旅游吸引力,打造特色赛事旅游线路。利用《2024-2025冰雪季全国冰雪赛事活动目录》,促进冰雪活动与文化、商务等领域的深度结合,激发冰雪经济消费潜力。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冰雪赛事的紧密合作,着力提升本土冰雪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并充分利用赛事营销,进一步拓宽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打造差异化冰雪旅游品牌。推出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项目,如泰安徂徕山滑雪场等。结合山东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冰雪旅游品牌,如融合山东传统艺术与冰雪元素的冰雕艺术节,以及结合海滨资源的冬季帆船赛事。通过这些特色活动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山东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是政策支持冰雪产业技术及专业人才。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效降低冰雪项目在非雪季的运营成本。设立冰雪产业发展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强冰雪产业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冰雪装备制造技术革新。积极构建冰雪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通过创新和科技的应用,为民众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的冰雪运动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冰雪产业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实施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冰雪运动教练、赛事组织、设备维护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更多的冰雪产业专业型人才。提升冰雪运动的专业培训及服务水平,打造专业化的冰雪运动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冰雪运动教练员和运动员。进一步深化冰雪运动与教育的融合,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激发青少年的冰雪热情,培育未来冰雪运动的生力军。
  四是不断夯实冰雪项目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强冰雪运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建设更多的滑冰场和滑雪场,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推动冰雪装备研发生产,提升场地设施质量,引进先进造雪、压雪设备,保障场地安全舒适。优化客户体验,完善休息区、餐饮、滑雪学校等设施,为游客和运动员提供便捷服务,增强冰雪运动体验。另一方面,提升冰雪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冰雪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提升冰雪项目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冰雪活动规划与市场推广,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因地制宜推动雪乡、雪村建设,重点培育“一地一品”冰雪品牌。加强与邻省及国际冰雪运动组织的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共享旅游资源,拓宽市场影响力,提升山东冰雪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 钱 进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今日起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请期待。


  随着第九届亚冬会的开幕,冰雪运动成为近期一大热点,带动了新一轮“冰雪热”。这不仅反映出大众对冰雪赛事的热切关注,也彰显出冰雪经济对消费的强劲拉动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9项重点任务之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眼下,全国涌动冰雪经济热潮,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力将“冷资源”转化为“热动能”。山东应该如何抓好这一经济增长点呢?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冰雪经济是依托寒冷气候资源形成的独特经济形态,涵盖冰雪旅游、运动、节庆等,兼具季节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可持续性。在中国冰雪经济“冷资源”变“热产业”的过程中,“北雪南移”是一个亮点。原来不具备或缺乏冰雪经济发展条件的城市,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室内滑冰场、冰壶运动场地和人工造雪技术等冰雪产业新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
  发展冰雪经济,山东有着独特优势。凭借东部沿海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以及泰山、崂山等自然冰雪景观及人造滑雪场,山东为冰雪旅游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供给和广阔消费市场,为冰雪经济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山东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扩大服务消费,以高质量供给来引领有效需求,持续提升冰雪场地设施数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山东的冬季旅游资源丰富,同时结合温泉、民俗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多元化的冬季旅游产品。在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山东不仅高度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还积极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威海举办的国际冰雪节,巧妙地将冰雪艺术与海洋文化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此外,山东冰雪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已初步形成了威海冰雪运动器材、济宁冰雪运动服饰、德州仿真冰和滑雪模拟器等制造业集聚区。山东冰雪经济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24年12月,全省拥有2000余家冰雪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二。2023年山东冰雪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实现了20%的同比增长,冰雪旅游人次更是突破了2000万大关。山东的冰雪旅游景点数量在过去五年内增长了近30%。今年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冰雪经济在山东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也要看到,山东冰雪经济面临着季节性限制、推广力度不够、非雪季设施利用率低、冰雪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由于冰雪活动主要集中在冬季,这导致了冰雪经济的季节性波动较大。在非雪季,相关设施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而冰雪产业带来的收入却大幅减少,这对省内企业经营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压力。同时,冰雪旅游和运动的推广力度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品牌赛事,迫切需要提升山东冰雪经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让“冷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热引擎”
  未来,山东应进一步拓展冰雪产业链,打造集冰雪运动、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加快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双重推动,将冰雪经济打造为全国冰雪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山东经济发展的“热引擎”。
  一是积极推动冰雪产业集群化。山东已构建起涵盖冰雪场地设施、竞赛装备、大众运动装备、竞技服装及休闲装备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一方面,可以依托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室内滑雪、滑冰等项目,以及组织四季均可参与的冰雪文化展览和体验活动,有效缓解季节性波动,确保冰雪经济的全年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冰雪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冰雪游”向“冰雪+”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转变,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冰雪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冰雪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吸引力。进一步优化冰雪旅游产品结构,深耕市场细分领域,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冰雪体验。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借助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冰雪节庆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探索举办“冰雪创意市集”,借助数字技术(如VR、AR等),打造虚拟冰雪体验,拓宽消费市场。
  二是持续擦亮冰雪文化品牌。一方面,推广冰雪赛事活动,依托体育赛事推动冰雪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冰雪旅游吸引力,打造特色赛事旅游线路。利用《2024-2025冰雪季全国冰雪赛事活动目录》,促进冰雪活动与文化、商务等领域的深度结合,激发冰雪经济消费潜力。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冰雪赛事的紧密合作,着力提升本土冰雪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并充分利用赛事营销,进一步拓宽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打造差异化冰雪旅游品牌。推出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项目,如泰安徂徕山滑雪场等。结合山东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冰雪旅游品牌,如融合山东传统艺术与冰雪元素的冰雕艺术节,以及结合海滨资源的冬季帆船赛事。通过这些特色活动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山东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是政策支持冰雪产业技术及专业人才。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效降低冰雪项目在非雪季的运营成本。设立冰雪产业发展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强冰雪产业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冰雪装备制造技术革新。积极构建冰雪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通过创新和科技的应用,为民众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的冰雪运动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冰雪产业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实施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冰雪运动教练、赛事组织、设备维护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更多的冰雪产业专业型人才。提升冰雪运动的专业培训及服务水平,打造专业化的冰雪运动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冰雪运动教练员和运动员。进一步深化冰雪运动与教育的融合,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激发青少年的冰雪热情,培育未来冰雪运动的生力军。
  四是不断夯实冰雪项目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强冰雪运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建设更多的滑冰场和滑雪场,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推动冰雪装备研发生产,提升场地设施质量,引进先进造雪、压雪设备,保障场地安全舒适。优化客户体验,完善休息区、餐饮、滑雪学校等设施,为游客和运动员提供便捷服务,增强冰雪运动体验。另一方面,提升冰雪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冰雪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提升冰雪项目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冰雪活动规划与市场推广,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因地制宜推动雪乡、雪村建设,重点培育“一地一品”冰雪品牌。加强与邻省及国际冰雪运动组织的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共享旅游资源,拓宽市场影响力,提升山东冰雪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