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催生发展新动能
2025-01-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商贺 张晓
1月21日,临近春节,阳谷县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的订单电话一个接一个。“多亏县妇联牵头,把我们阳光大姐和2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凝聚起来,帮助我们建行业妇联、设‘妇女微家’,开展家政培训,让我们的家政品牌越做越大!”该公司总经理、阳光大姐家政行业妇联主席杨艳华说。
从事家政行业多年的杨艳华,在阳谷县妇联的支持下,带领公司300余名“巾帼家政员”,连续4年免费为城乡妇女提供月嫂、育婴、养老、家庭急救等家政培训,380余名城乡妇女经过培训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为最广泛地把松散、流动性强的‘三新’领域女性凝聚起来,阳谷县妇联密切与县委组织部、县委社会工作部的联系,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县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开展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扩面提质行动的意见》,指导各乡镇(街道)拉网式摸排‘三新’组织,分类建账、精准定位,协调解决妇联组织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阳谷县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素霞说,围绕家政行业成立妇联组织,这是阳谷县妇联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助力女性创业就业的一个缩影。
据悉,“三新”领域组织分布广泛,规模及生产经营方式差异较大。对此,阳谷县妇联突出示范引领,优先在女性人数较多的行业系统重点推进。比如,阳谷县妇联借助阎楼镇成立橡塑管材产业链委员会,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首个产业链妇联阎楼橡塑管材产业链妇联,覆盖47家塑胶企业的150余名女职工。
“以前各厂姐妹交流少,现在有妇联牵线,技术切磋、生活互助可方便了,像加入了一个大家庭。”山东阳谷顺达塑胶有限公司的车间女工刘琳琳笑着说。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阳谷县妇联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特点和女性就业现状,探索实施‘单独组建+行业统建’的妇联建设模式,聚焦造纸、电缆、食品加工、服饰、化工、家政、电商直播等重点行业,推动新建‘三新’领域妇联组织57个,有效催生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阳谷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秋云表示,阳谷县妇联还积极引导“三新”领域妇联组织亮明身份、发挥优势、开展服务。其中,阳谷县女企业家协会妇联与金融部门联合,创新性推出“妇女创业就业贷”,帮助创业妇女解决资金难题;山东金蔡伦集团妇联实施特殊女职工关爱行动,为离家较远的困难女职工提供50套住房;百余名“三新”领域妇女参与“春晖妈妈”关爱服务行动,结对帮扶100余名困境儿童,以多元服务彰显妇联“娘家人”的柔性关怀。
本报通讯员 商贺 张晓
1月21日,临近春节,阳谷县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的订单电话一个接一个。“多亏县妇联牵头,把我们阳光大姐和2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凝聚起来,帮助我们建行业妇联、设‘妇女微家’,开展家政培训,让我们的家政品牌越做越大!”该公司总经理、阳光大姐家政行业妇联主席杨艳华说。
从事家政行业多年的杨艳华,在阳谷县妇联的支持下,带领公司300余名“巾帼家政员”,连续4年免费为城乡妇女提供月嫂、育婴、养老、家庭急救等家政培训,380余名城乡妇女经过培训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为最广泛地把松散、流动性强的‘三新’领域女性凝聚起来,阳谷县妇联密切与县委组织部、县委社会工作部的联系,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县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开展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扩面提质行动的意见》,指导各乡镇(街道)拉网式摸排‘三新’组织,分类建账、精准定位,协调解决妇联组织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阳谷县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素霞说,围绕家政行业成立妇联组织,这是阳谷县妇联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助力女性创业就业的一个缩影。
据悉,“三新”领域组织分布广泛,规模及生产经营方式差异较大。对此,阳谷县妇联突出示范引领,优先在女性人数较多的行业系统重点推进。比如,阳谷县妇联借助阎楼镇成立橡塑管材产业链委员会,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首个产业链妇联阎楼橡塑管材产业链妇联,覆盖47家塑胶企业的150余名女职工。
“以前各厂姐妹交流少,现在有妇联牵线,技术切磋、生活互助可方便了,像加入了一个大家庭。”山东阳谷顺达塑胶有限公司的车间女工刘琳琳笑着说。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阳谷县妇联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特点和女性就业现状,探索实施‘单独组建+行业统建’的妇联建设模式,聚焦造纸、电缆、食品加工、服饰、化工、家政、电商直播等重点行业,推动新建‘三新’领域妇联组织57个,有效催生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阳谷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秋云表示,阳谷县妇联还积极引导“三新”领域妇联组织亮明身份、发挥优势、开展服务。其中,阳谷县女企业家协会妇联与金融部门联合,创新性推出“妇女创业就业贷”,帮助创业妇女解决资金难题;山东金蔡伦集团妇联实施特殊女职工关爱行动,为离家较远的困难女职工提供50套住房;百余名“三新”领域妇女参与“春晖妈妈”关爱服务行动,结对帮扶100余名困境儿童,以多元服务彰显妇联“娘家人”的柔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