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美术馆如何讲好“写意”故事

“意之动——王伟平张宜写意作品展”侧记

2025-01-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开幕式现场 曹英瀚摄
  2024年12月28日,由山东新闻书画院、齐鲁美术馆主办的“意之动——王伟平 张宜写意作品展”在山东新闻美术馆开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大众日报》书画专刊主编刘宗奎策展,汇聚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王伟平的花鸟作品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宜的人物画、书法作品共计101幅。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发扬,也不乏对现代审美意识的融合与创新,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都展现了二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前瞻性的艺术视野,蕴含着他们对写意精神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展览将持续至1月24日。
  “意在笔先”主题先行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庄子说:“君子之道,意动而动。”
  “意之动”——区区三个字,却包罗万象,凝结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用它作为王伟平与张宜两位写意画家的作品展览名称,好像没有比这更适合的了。
  只是,从展览构思到展览开幕仅剩不足两周的时间,如何活化“意之动”这个让人心中为之一动的主题,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展,参展艺术家、策展人、学术主持及展览团队对策展理念与构思、布展设想及学术研讨方向展开了多次“头脑风暴”。
  策展人刘宗奎阐述了此次展览的两大重点。“王伟平先生生长在浙江诸暨,他自幼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对花鸟画情有独钟。他的花鸟画以吴门画派为根基,溯流问源,直追宋元。他用笔幽峭,笔墨秀润,细腻地捕捉着自然的每一个微妙瞬间,诠释着对生命的深邃感悟;而张宜先生则以金石入画,他的作品恰似雄浑的乐章,打破山水与人物的界限,展现出齐鲁大地的坚韧与蓬勃生机。一南一北,一静一动,展览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大众呈现一场南北写意的精彩对话,深入探寻写意精神在不同视角下的多元表达。”刘宗奎说,“同时,此次展览也是对两位艺术家数十年艺术征程的一次深情致敬。他们是艺术的朝圣者,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攀登着写意的珠穆朗玛峰。此次展览就当作他们是在5000米处的大本营相会,歇歇脚,交流分享攀登心得,汲取新的灵感,为攀登属于他们自己的“8848”积蓄更为磅礴的力量。”
  经过反复遴选,此次展览共展出了王伟平、张宜的101幅作品,其中王伟平的花鸟作品为46件,包含近年来技巧精湛的折枝小品和场景生动的大笔墨花卉树木等。这些作品无一不融入了画者的生活感悟,体现着他对当代写意中国画的思考。张宜的作品为55件,其中有陶上绘画、书法、人物小品及大幅人物组画。这些作品皆为近三年来张宜对大写意和传统文化的深研,极具代表性。
展陈布局精益求精
  熟悉山东新闻美术馆的观众都发现了——这次展厅有点不一样。
  此次展览打破了以往展厅“敞开式”“通览式”的常规布局,从二位书画家的作品风格出发,反复剖析,实现了这种清晰明了又“层层递进”“曲径通幽”的观展体验。观众进入美术馆,首先看到的是有展览主视觉的海报式展墙,观众在此可签到、拍照,拥有广阔的互动空间。内里展厅通过展板阻隔形成展品划分,既保证了空间的连续性,又可以让观众迅速从入口处切换到安静的观展环境中。展厅内两侧展墙平行展开,左侧是王伟平清新活泼、温婉秀丽的写意花鸟画,右侧则是张宜作品中那意境雄阔、文思飞扬的写意人物画,一侧是“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的静美悠然,另一侧则是“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的恣意丰沛,“一文一武”,彼此相对,相得益彰,向观众更为直观地传递了二位画家“和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展览“美美与共”的精神旨归。
  植物、石供、瓶插、书桌、书柜及屏风也在此次展览中进行了大量尝试,这些元素的融入既丰富了空间布局,提升了展览厚重雅致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王伟平和张宜绘画里的精神旨归作了呼应。
  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展厅入口处三台多媒体播放器循环播放着王伟平和张宜二位艺术家的访谈视频、策展人导览短片、关于此次展览的新闻播报等,这些视频展现了二位艺术家对于“写意”的所思所想,观众迅速领略了策展人的策展意图,是一次延展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学术研讨迸发思想火花
  2024年12月28日下午举办的“意之动——王伟平 张宜写意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是对展览交流的进一步深化。研讨会由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臧文涛和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晓娜担任学术主持。研讨会划分为“意之道”和“意之理”两个单元,来自北京与山东的20余位画家、理论家及本次展览的两位作者参加了研讨会。专家们对展览弘扬写意精神的立意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两位作者的写意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结合王伟平、张宜的作品,就写意画在当今中国美术创作体系中的定位、中国画写意作品和写意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中国画写意作品和写意精神的当代创新维度、写意画创作的文化与技术储备及其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曲刚在发言中谈到了对“立意”的认识。他说,“意之动”是文艺创作的初始。“意动”“情生”“力举”是文艺创作的三个重要环节,环环相扣,而且都属于审美的范畴。写意精神实际是天地精神的个人显现,要落实在画家的心灵修养功夫层面。通过这个展览,大家可能会感觉到,相较于才子佳人题材,张宜老师的生命节奏更对应、贴合于钟馗、达摩等佛道题材;王伟平老师的儒雅气质,与花鸟作品呈现的活泼生机和笔墨挥洒的明清气息相映照,显得自然和谐。这都是顺应天地精神之后,个人天性使然的必然结果……这些精彩纷呈的学术观点,拓宽了展览视野,引发了每一位参会者的思考,也为展览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学术内涵。
  “意之动”自开展以来,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据记者观察,观众看展甚少是“走马观花”,而多是轻轻踱步、慢慢品味、流连忘返、拍照留念,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也反映了王伟平、张宜作品中的“写意”气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一场好的艺术展览,是以深刻的主题为灵魂,以优秀的作品为根基,以新颖的展陈为看点,以丰富的学术活动为延展,以多方优势资源紧密配合、相互成就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意之动”作为山东新闻书画院和齐鲁美术馆2024年度展览活动的“收官之战”,成功汇聚了以上多个因素,向观众讲好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写意”故事。(贾佳)
  2024年12月28日,由山东新闻书画院、齐鲁美术馆主办的“意之动——王伟平 张宜写意作品展”在山东新闻美术馆开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大众日报》书画专刊主编刘宗奎策展,汇聚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王伟平的花鸟作品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宜的人物画、书法作品共计101幅。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发扬,也不乏对现代审美意识的融合与创新,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都展现了二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前瞻性的艺术视野,蕴含着他们对写意精神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展览将持续至1月24日。
  “意在笔先”主题先行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庄子说:“君子之道,意动而动。”
  “意之动”——区区三个字,却包罗万象,凝结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用它作为王伟平与张宜两位写意画家的作品展览名称,好像没有比这更适合的了。
  只是,从展览构思到展览开幕仅剩不足两周的时间,如何活化“意之动”这个让人心中为之一动的主题,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展,参展艺术家、策展人、学术主持及展览团队对策展理念与构思、布展设想及学术研讨方向展开了多次“头脑风暴”。
  策展人刘宗奎阐述了此次展览的两大重点。“王伟平先生生长在浙江诸暨,他自幼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对花鸟画情有独钟。他的花鸟画以吴门画派为根基,溯流问源,直追宋元。他用笔幽峭,笔墨秀润,细腻地捕捉着自然的每一个微妙瞬间,诠释着对生命的深邃感悟;而张宜先生则以金石入画,他的作品恰似雄浑的乐章,打破山水与人物的界限,展现出齐鲁大地的坚韧与蓬勃生机。一南一北,一静一动,展览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大众呈现一场南北写意的精彩对话,深入探寻写意精神在不同视角下的多元表达。”刘宗奎说,“同时,此次展览也是对两位艺术家数十年艺术征程的一次深情致敬。他们是艺术的朝圣者,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攀登着写意的珠穆朗玛峰。此次展览就当作他们是在5000米处的大本营相会,歇歇脚,交流分享攀登心得,汲取新的灵感,为攀登属于他们自己的“8848”积蓄更为磅礴的力量。”
  经过反复遴选,此次展览共展出了王伟平、张宜的101幅作品,其中王伟平的花鸟作品为46件,包含近年来技巧精湛的折枝小品和场景生动的大笔墨花卉树木等。这些作品无一不融入了画者的生活感悟,体现着他对当代写意中国画的思考。张宜的作品为55件,其中有陶上绘画、书法、人物小品及大幅人物组画。这些作品皆为近三年来张宜对大写意和传统文化的深研,极具代表性。
展陈布局精益求精
  熟悉山东新闻美术馆的观众都发现了——这次展厅有点不一样。
  此次展览打破了以往展厅“敞开式”“通览式”的常规布局,从二位书画家的作品风格出发,反复剖析,实现了这种清晰明了又“层层递进”“曲径通幽”的观展体验。观众进入美术馆,首先看到的是有展览主视觉的海报式展墙,观众在此可签到、拍照,拥有广阔的互动空间。内里展厅通过展板阻隔形成展品划分,既保证了空间的连续性,又可以让观众迅速从入口处切换到安静的观展环境中。展厅内两侧展墙平行展开,左侧是王伟平清新活泼、温婉秀丽的写意花鸟画,右侧则是张宜作品中那意境雄阔、文思飞扬的写意人物画,一侧是“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的静美悠然,另一侧则是“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的恣意丰沛,“一文一武”,彼此相对,相得益彰,向观众更为直观地传递了二位画家“和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展览“美美与共”的精神旨归。
  植物、石供、瓶插、书桌、书柜及屏风也在此次展览中进行了大量尝试,这些元素的融入既丰富了空间布局,提升了展览厚重雅致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王伟平和张宜绘画里的精神旨归作了呼应。
  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展厅入口处三台多媒体播放器循环播放着王伟平和张宜二位艺术家的访谈视频、策展人导览短片、关于此次展览的新闻播报等,这些视频展现了二位艺术家对于“写意”的所思所想,观众迅速领略了策展人的策展意图,是一次延展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学术研讨迸发思想火花
  2024年12月28日下午举办的“意之动——王伟平 张宜写意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是对展览交流的进一步深化。研讨会由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臧文涛和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晓娜担任学术主持。研讨会划分为“意之道”和“意之理”两个单元,来自北京与山东的20余位画家、理论家及本次展览的两位作者参加了研讨会。专家们对展览弘扬写意精神的立意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两位作者的写意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结合王伟平、张宜的作品,就写意画在当今中国美术创作体系中的定位、中国画写意作品和写意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中国画写意作品和写意精神的当代创新维度、写意画创作的文化与技术储备及其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曲刚在发言中谈到了对“立意”的认识。他说,“意之动”是文艺创作的初始。“意动”“情生”“力举”是文艺创作的三个重要环节,环环相扣,而且都属于审美的范畴。写意精神实际是天地精神的个人显现,要落实在画家的心灵修养功夫层面。通过这个展览,大家可能会感觉到,相较于才子佳人题材,张宜老师的生命节奏更对应、贴合于钟馗、达摩等佛道题材;王伟平老师的儒雅气质,与花鸟作品呈现的活泼生机和笔墨挥洒的明清气息相映照,显得自然和谐。这都是顺应天地精神之后,个人天性使然的必然结果……这些精彩纷呈的学术观点,拓宽了展览视野,引发了每一位参会者的思考,也为展览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学术内涵。
  “意之动”自开展以来,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据记者观察,观众看展甚少是“走马观花”,而多是轻轻踱步、慢慢品味、流连忘返、拍照留念,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也反映了王伟平、张宜作品中的“写意”气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一场好的艺术展览,是以深刻的主题为灵魂,以优秀的作品为根基,以新颖的展陈为看点,以丰富的学术活动为延展,以多方优势资源紧密配合、相互成就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意之动”作为山东新闻书画院和齐鲁美术馆2024年度展览活动的“收官之战”,成功汇聚了以上多个因素,向观众讲好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写意”故事。(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