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我国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还有望进一步提速——

服务消费为扩内需添动能

2025-01-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明霞

  ■从需求端看,有效提振服务消费,更依赖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收入预期的改善,只有稳定收入预期,消费才有内生动力
  ■从供给端看,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服务消费潜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九项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于首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消费形态也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在扩大内需乃至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性特征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品质化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日益增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我国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还有望进一步提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消费升级新需求。从发展水平看,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费升级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消费需求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文旅、体育、健康休闲等提供情绪价值和满足感的服务消费更加受到市场青睐。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为服务消费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人口结构的变化蕴含服务消费的新动能。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带来教育培训、养老托育、居住服务等消费需求。“Z世代”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偏好社交、直播等个性化、差异化、体验感和服务感强的消费模式,骑行、滑雪、露营、观演这些年轻态消费、沉浸体验消费成为服务消费的新亮点。“银发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相应的家政、健康、护理等生活服务需求更加迫切,老年助餐、居家助老、老人旅居等服务业态逐渐丰富,孕育着服务消费的新“蓝海”。主力消费群体的更替和偏好改变加速了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服务消费须围绕各个群体的消费需求精准发力。
  科技创新持续创造服务消费的新供给。从发展特征看,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交汇并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交融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智慧餐饮等服务型消费,智能服务快速普及、持续迭代,推动智能化市场以几何级数增长,新型消费潜能加速释放,送餐、教育、医疗等服务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更好满足和创造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的服务型消费需求。数字化工具对服务业商家降本提效作用明显。
  我国服务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一是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总体来看,服务供给普遍化、大众化、同质化,尚未形成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从供给规模看,服务行业总体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特别在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下,基础性的、需求增长较快的服务消费,如家政服务、养老照护、康复陪护、婴幼儿托育等,普遍存在服务人员短缺、消费门槛较高、供给水平不高等问题。一些高层次的服务消费如文化、艺术、娱乐、体育、儿童陪伴等,还存在供给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服务质量待提升等问题。从供给结构看,高端服务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医疗康养、职业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不足,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不够,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消费需要,部分消费流向国际市场。整体来看,服务消费的供给端未能全面、充分满足消费者品质化生活新需求,消费供给结构和企业创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服务消费环境有待优化。服务消费行业标准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影响服务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不利于打造服务品牌。服务业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但行业标准和制度建设滞后,各从业机构在用工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费用收取等方面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不利于家政、养老、托育等行业规范化发展。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行业监管和惩戒机制缺失等矛盾凸显,还有一些服务消费行业的基础设施偏薄弱,平台建设不完备导致信息壁垒和交易成本提升,尤其是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个人信用等重要信息不对称,需加强服务消费监管、规范诚信合规经营,服务消费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三是政策引导支持亟须强化。服务消费在过去很长时间被视为非生产性的,对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公平使用生产要素的保障程度较低,相应的支持扶持政策偏少,甚至还有一些限制性措施,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城乡和区域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有待拉齐,亟须加快推动服务消费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扶持引导畅通供需的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此外,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需提升,要引导开展消费者教育,使其拥抱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转变消费理念,调整消费支出结构,更新和普及绿色消费观念等。
  做好三个“聚焦”,完善长效促进机制
  聚焦“培育”,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活力。从需求端看,有效提振服务消费,更依赖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收入预期的改善,只有稳定收入预期,消费才有内生动力。要持续优化就业——收入分配——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建立消费需求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制度体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人,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优化个人所得税等相关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新型消费的金融支持。落实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实行弹性休假、错峰休假政策,让百姓有更多闲暇时间消费。
  聚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供给质量。从供给端看,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服务消费潜能。一方面,聚焦不同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消费诉求,推动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多种服务业态创新融合,依托城市商圈、智慧街区、数字门店等载体,设计更多线上线下融合、文体融合、文旅融合的新消费场景。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此辐射并影响带动周边区域服务业发展。推动新经济和新市场形态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顺应消费结构和品质升级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对劳动力短缺、提升服务质量等新挑战,拥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消费业,创造服务消费新场景、新形式、新体验。以品牌、标准、质量为引领,提供更多高品质服务,强化自主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聚焦“激活”,全力营造促消费新格局。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形成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政策和平台双轮驱动的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格局。一方面,加快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放宽服务消费的市场准入,出台放宽对文旅、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的管制或限制性措施,规范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支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引导诚信合规经营,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健全服务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更多海外优质服务和品牌进入我国市场。
(作者单位: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 孙明霞

  ■从需求端看,有效提振服务消费,更依赖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收入预期的改善,只有稳定收入预期,消费才有内生动力
  ■从供给端看,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服务消费潜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九项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于首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消费形态也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在扩大内需乃至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性特征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品质化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日益增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我国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还有望进一步提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消费升级新需求。从发展水平看,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费升级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消费需求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文旅、体育、健康休闲等提供情绪价值和满足感的服务消费更加受到市场青睐。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为服务消费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人口结构的变化蕴含服务消费的新动能。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带来教育培训、养老托育、居住服务等消费需求。“Z世代”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偏好社交、直播等个性化、差异化、体验感和服务感强的消费模式,骑行、滑雪、露营、观演这些年轻态消费、沉浸体验消费成为服务消费的新亮点。“银发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相应的家政、健康、护理等生活服务需求更加迫切,老年助餐、居家助老、老人旅居等服务业态逐渐丰富,孕育着服务消费的新“蓝海”。主力消费群体的更替和偏好改变加速了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服务消费须围绕各个群体的消费需求精准发力。
  科技创新持续创造服务消费的新供给。从发展特征看,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交汇并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交融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智慧餐饮等服务型消费,智能服务快速普及、持续迭代,推动智能化市场以几何级数增长,新型消费潜能加速释放,送餐、教育、医疗等服务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更好满足和创造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的服务型消费需求。数字化工具对服务业商家降本提效作用明显。
  我国服务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一是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总体来看,服务供给普遍化、大众化、同质化,尚未形成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从供给规模看,服务行业总体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特别在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下,基础性的、需求增长较快的服务消费,如家政服务、养老照护、康复陪护、婴幼儿托育等,普遍存在服务人员短缺、消费门槛较高、供给水平不高等问题。一些高层次的服务消费如文化、艺术、娱乐、体育、儿童陪伴等,还存在供给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服务质量待提升等问题。从供给结构看,高端服务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医疗康养、职业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不足,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不够,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消费需要,部分消费流向国际市场。整体来看,服务消费的供给端未能全面、充分满足消费者品质化生活新需求,消费供给结构和企业创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服务消费环境有待优化。服务消费行业标准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影响服务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不利于打造服务品牌。服务业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但行业标准和制度建设滞后,各从业机构在用工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费用收取等方面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不利于家政、养老、托育等行业规范化发展。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行业监管和惩戒机制缺失等矛盾凸显,还有一些服务消费行业的基础设施偏薄弱,平台建设不完备导致信息壁垒和交易成本提升,尤其是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个人信用等重要信息不对称,需加强服务消费监管、规范诚信合规经营,服务消费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三是政策引导支持亟须强化。服务消费在过去很长时间被视为非生产性的,对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公平使用生产要素的保障程度较低,相应的支持扶持政策偏少,甚至还有一些限制性措施,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城乡和区域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有待拉齐,亟须加快推动服务消费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扶持引导畅通供需的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此外,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需提升,要引导开展消费者教育,使其拥抱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转变消费理念,调整消费支出结构,更新和普及绿色消费观念等。
  做好三个“聚焦”,完善长效促进机制
  聚焦“培育”,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活力。从需求端看,有效提振服务消费,更依赖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收入预期的改善,只有稳定收入预期,消费才有内生动力。要持续优化就业——收入分配——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建立消费需求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制度体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人,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优化个人所得税等相关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新型消费的金融支持。落实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实行弹性休假、错峰休假政策,让百姓有更多闲暇时间消费。
  聚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供给质量。从供给端看,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服务消费潜能。一方面,聚焦不同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消费诉求,推动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多种服务业态创新融合,依托城市商圈、智慧街区、数字门店等载体,设计更多线上线下融合、文体融合、文旅融合的新消费场景。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此辐射并影响带动周边区域服务业发展。推动新经济和新市场形态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顺应消费结构和品质升级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对劳动力短缺、提升服务质量等新挑战,拥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消费业,创造服务消费新场景、新形式、新体验。以品牌、标准、质量为引领,提供更多高品质服务,强化自主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聚焦“激活”,全力营造促消费新格局。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形成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政策和平台双轮驱动的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格局。一方面,加快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放宽服务消费的市场准入,出台放宽对文旅、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的管制或限制性措施,规范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支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引导诚信合规经营,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健全服务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更多海外优质服务和品牌进入我国市场。
(作者单位: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