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大道惟工 点亮匠心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以“精工文化”铸校育人

2024-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路静
  
  近年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鲜明的企业文化是基,特色校园文化是本”为指导思想,遵循“主题统揽、稳步推进、分层实施、多种呈现、不断创新”的文化建设方针,在继承60年办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形成“精工文化”特色。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技立身,发挥学校“文化场”的作用,以文化价值渗透的方式,用“精工文化”铸校育人,铸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做有灵魂的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突出党建引领、文化铸魂、追求匠心,将历史办学传统与现实办学定位有机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立为学校办学特色,确立“传承工匠精神、涵育精工匠心、励志成长成才”育人理念,锚定“理想信念、文化修养、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综合能力”的五星育人成才指向,形成了既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又凸显学校工程个性的特色文化——“精工文化”,并从匠技、匠心、匠魂三个维度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铸校育人,推进立德树人具体化、校本化。
  为拓展平台载体,营造“精工文化”育人大场域,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实现“精工文化”理念的制度固化、环境外化及行为彰显。
  学校以“精工文化”为核心,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为着力点,遵循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注重运行与监督协同、诊断与改进协同、考核与评价协同,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形成《行为识别系统手册》和制度汇编,成功将“精工文化”固化为制度体系。
  为将“精工文化”融入内部治理,学校加强组织保障,完善文化育人组织架构,定期召开协调会、通气会、联席会,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将其列入专项预算,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加强队伍协同,强化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精细管理,构建责任体系,准确定位各级行为主体的责、权、利,打造文化育人共同体。
  为实现“精工文化”的环境外化,学校打造“一群一院两区四馆五园”,一楼一路、一馆一室、一廊一石均植入精工主题、工匠元素。建设由明伦堂、齐鲁轩、书画斋、礼乐司、布衣坊5个工作室组成的传统文化学院;在“行知楼”打造“泉城歌、齐鲁情、中华颂、世界窗、文化魂”通识文化主题区,在“工”字形实训建筑群打造智能筑造、智能制造等职业文化主题区;提升党史馆、新中国史馆、校史馆、档案馆“四馆”育人功能;师生共建“梦想园、企园、匠园、镂园、创新园”5个“工匠精神”主题公园,公共设施分区合理、标识清晰、服务到位。利用硬件设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大国工匠的精神谱系,固化到学校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土壤。
  学校在实现“精工文化”硬件设施体现的同时,强化其人文氛围营造。积极编制《视觉识别系统手册》,建成涵盖校训、校风、校歌等精神层面和校徽、校旗等实体层面的学校标识系统,让“精工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增强师生文化认同;积极构建“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宣教阵地,建设了优秀校友“榜样大道”;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让文明习惯蔚然成风、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积极实施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专家进讲堂、企业导师进班级“三进”工程,打造职业文化特质、培育工匠精神;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人文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可感可学、可思可悟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
  在行为彰显方面,学校打造有吸引力的精工课堂,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文化活动、职业实践、网络媒体”4个课堂,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优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精工文化”和精神内涵,开发课程思政课程标准77个,遴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打造“苗圃式”第二课堂,实施学分制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学风建设工程,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建设有感召力的精英团队,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考核,严把师德关;深入开展教风建设工程,设立师德师风档案,建立教师节全体教师宣誓制度,引导教师“言传身教、乐教善教”,以教师的工作激情感染学生,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的精工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工程,组建名师工作室,举办“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师德标兵评选,开展教学能力大赛,建设“工院秀”“奋进工商”等公众号,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打造有职教特色的精工品牌,构建“五星成长”校园文化品牌,强化素质教育,为学生搭建人人出彩的文化舞台;紧扣实践育人,成立“匠心学堂”,依托传统文化学院和工匠坊开展民间文化传承;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创建“一群一品 独具匠心”专业文化品牌,以专业文化培育职业精神,逐步培育学生“精工”特质;建设“一院一品 党建铸魂”基层党建品牌,引领基层党建聚焦重点、精耕细作、培育精品;倡导廉洁教育,组织师生参观山东省廉政教育馆、观看警示教育片,打造“清风廉韵”廉洁文化品牌;推进国际交流,开拓海外研修基地,成立海右国际学院,开展“精工文化”国际交流互鉴。
  学校推行“三结合四保障”健全“精工文化”体制机制,将培育“精工文化”自觉贯穿于“三全育人”全链条之中,构建文化育人“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线上下结合”体制。盯紧在校、实习、创业等“关键时段”加强组织保障,统一不同人员、部门的职责,形成系统、完整的“精工文化”育人组织架构;聚焦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关键少数”完善队伍保障,建立全员岗位育人责任体系;统领课堂教学、职业实践、素质拓展等“关键环节”强化平台保障,加强课程感知、实践体验、活动互动;抓好机制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等“关键领域”做好制度保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方面健全“精工文化”育人工作制度。
  “精工文化”培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根据学校“综合素养测评体系”近3年数据测评对比,实践该成果的学生,六维素质中社会责任与国家认同、人文底蕴与文化修养、行为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数据相比入学初始数据显著提高。57名同学投身西部计划,学生志愿献血连续4年打破济南市单日献血量纪录,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培养了全国优秀志愿者李祥邦、山东省“十大优秀毕业生提名奖”丁浩纯、“滕州好人”胡修河、科技之星贾东宁、“感动淄矿十大人物”刘冰、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护旗手闫振等杰出校友、学生,房浩被西藏军区批准为烈士,陈彦彬、孙文虎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学校牵头成立全国工业互联网产教集团、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济南中科航天人才产业学院,催生出“匠心好校友”“学徒拜师礼”“海右匠心讲堂”“一群一品”等多个文化育人品牌。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突出,是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示范基地、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和首批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基地。“五星成长”校园文化品牌、“i工院网络文化工作室”等4个项目获批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重点项目,是立项最多院校。先后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山东省“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是省首批特色名校优秀单位、省优质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校、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省教学质量诊改试点校、省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学校党委被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路静
  
  近年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鲜明的企业文化是基,特色校园文化是本”为指导思想,遵循“主题统揽、稳步推进、分层实施、多种呈现、不断创新”的文化建设方针,在继承60年办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形成“精工文化”特色。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技立身,发挥学校“文化场”的作用,以文化价值渗透的方式,用“精工文化”铸校育人,铸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做有灵魂的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突出党建引领、文化铸魂、追求匠心,将历史办学传统与现实办学定位有机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立为学校办学特色,确立“传承工匠精神、涵育精工匠心、励志成长成才”育人理念,锚定“理想信念、文化修养、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综合能力”的五星育人成才指向,形成了既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又凸显学校工程个性的特色文化——“精工文化”,并从匠技、匠心、匠魂三个维度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铸校育人,推进立德树人具体化、校本化。
  为拓展平台载体,营造“精工文化”育人大场域,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实现“精工文化”理念的制度固化、环境外化及行为彰显。
  学校以“精工文化”为核心,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为着力点,遵循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注重运行与监督协同、诊断与改进协同、考核与评价协同,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形成《行为识别系统手册》和制度汇编,成功将“精工文化”固化为制度体系。
  为将“精工文化”融入内部治理,学校加强组织保障,完善文化育人组织架构,定期召开协调会、通气会、联席会,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将其列入专项预算,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加强队伍协同,强化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精细管理,构建责任体系,准确定位各级行为主体的责、权、利,打造文化育人共同体。
  为实现“精工文化”的环境外化,学校打造“一群一院两区四馆五园”,一楼一路、一馆一室、一廊一石均植入精工主题、工匠元素。建设由明伦堂、齐鲁轩、书画斋、礼乐司、布衣坊5个工作室组成的传统文化学院;在“行知楼”打造“泉城歌、齐鲁情、中华颂、世界窗、文化魂”通识文化主题区,在“工”字形实训建筑群打造智能筑造、智能制造等职业文化主题区;提升党史馆、新中国史馆、校史馆、档案馆“四馆”育人功能;师生共建“梦想园、企园、匠园、镂园、创新园”5个“工匠精神”主题公园,公共设施分区合理、标识清晰、服务到位。利用硬件设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大国工匠的精神谱系,固化到学校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土壤。
  学校在实现“精工文化”硬件设施体现的同时,强化其人文氛围营造。积极编制《视觉识别系统手册》,建成涵盖校训、校风、校歌等精神层面和校徽、校旗等实体层面的学校标识系统,让“精工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增强师生文化认同;积极构建“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宣教阵地,建设了优秀校友“榜样大道”;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让文明习惯蔚然成风、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积极实施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专家进讲堂、企业导师进班级“三进”工程,打造职业文化特质、培育工匠精神;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人文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可感可学、可思可悟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
  在行为彰显方面,学校打造有吸引力的精工课堂,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文化活动、职业实践、网络媒体”4个课堂,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优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精工文化”和精神内涵,开发课程思政课程标准77个,遴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打造“苗圃式”第二课堂,实施学分制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学风建设工程,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建设有感召力的精英团队,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考核,严把师德关;深入开展教风建设工程,设立师德师风档案,建立教师节全体教师宣誓制度,引导教师“言传身教、乐教善教”,以教师的工作激情感染学生,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的精工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工程,组建名师工作室,举办“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师德标兵评选,开展教学能力大赛,建设“工院秀”“奋进工商”等公众号,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打造有职教特色的精工品牌,构建“五星成长”校园文化品牌,强化素质教育,为学生搭建人人出彩的文化舞台;紧扣实践育人,成立“匠心学堂”,依托传统文化学院和工匠坊开展民间文化传承;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创建“一群一品 独具匠心”专业文化品牌,以专业文化培育职业精神,逐步培育学生“精工”特质;建设“一院一品 党建铸魂”基层党建品牌,引领基层党建聚焦重点、精耕细作、培育精品;倡导廉洁教育,组织师生参观山东省廉政教育馆、观看警示教育片,打造“清风廉韵”廉洁文化品牌;推进国际交流,开拓海外研修基地,成立海右国际学院,开展“精工文化”国际交流互鉴。
  学校推行“三结合四保障”健全“精工文化”体制机制,将培育“精工文化”自觉贯穿于“三全育人”全链条之中,构建文化育人“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线上下结合”体制。盯紧在校、实习、创业等“关键时段”加强组织保障,统一不同人员、部门的职责,形成系统、完整的“精工文化”育人组织架构;聚焦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关键少数”完善队伍保障,建立全员岗位育人责任体系;统领课堂教学、职业实践、素质拓展等“关键环节”强化平台保障,加强课程感知、实践体验、活动互动;抓好机制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等“关键领域”做好制度保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方面健全“精工文化”育人工作制度。
  “精工文化”培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根据学校“综合素养测评体系”近3年数据测评对比,实践该成果的学生,六维素质中社会责任与国家认同、人文底蕴与文化修养、行为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数据相比入学初始数据显著提高。57名同学投身西部计划,学生志愿献血连续4年打破济南市单日献血量纪录,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培养了全国优秀志愿者李祥邦、山东省“十大优秀毕业生提名奖”丁浩纯、“滕州好人”胡修河、科技之星贾东宁、“感动淄矿十大人物”刘冰、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护旗手闫振等杰出校友、学生,房浩被西藏军区批准为烈士,陈彦彬、孙文虎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学校牵头成立全国工业互联网产教集团、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济南中科航天人才产业学院,催生出“匠心好校友”“学徒拜师礼”“海右匠心讲堂”“一群一品”等多个文化育人品牌。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突出,是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示范基地、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和首批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基地。“五星成长”校园文化品牌、“i工院网络文化工作室”等4个项目获批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重点项目,是立项最多院校。先后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山东省“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是省首批特色名校优秀单位、省优质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校、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省教学质量诊改试点校、省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学校党委被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