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医养结合理论推广,促进医养结合养老高质量发展
——评《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与医养结合:理论与实践》
2024-12-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李丽
当前,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医养结合养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应对人口问题的长久之计。
医养结合工作已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4年12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发布“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地市基于自身禀赋,在实践层面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山东经过5年的努力,凭借两项全国第一的硬指标获得全国唯一医养结合示范省的称号,提供了上百个典型医养结合案例供全国参考学习。但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医养结合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难题和困扰,突出体现在缺少系统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指导。学术界对于医养结合理论的研究多基于篇幅有限的学术论文,客观上使得医养结合理论体系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凝练成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
张建军主编的《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与医养结合:理论与实践》是自主构建医养结合理论的一次大胆且极有意义的尝试。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学、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辅之以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从6个方面对医、养、医养结合的本质、本源进行剖析,辨明医养结合中的“医”和“养”以及“医养结合”的定义,指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都经历过独立的养、独立的医和医养结合这三种行为的主动或被动服务。
关于养,张建军开宗明义,总结出“养的三层次论”,即生理层面的养、心理层面的养和社会层面的养,特别指出,穷养、富养都是养,有知识的养和无知识的养,也是养;有医学知识加持的养和无医学知识加持的养,也是养。完整的一生都经历过被养、自养和养他人这三种情况,一个人当时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生活状况实际上是被养、自养和养他人三种情况的权变组合,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养能力。该书原创性地提出“养能力概念、定义、评估指标”,提出“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提出“全生命周期三期九阶段划分”,从人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讲清楚了独立的养和医养结合中的养是同一个范畴。
关于医,该书追溯了“医”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早期只有养,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医。从巫医到草医,到现代医学,发展到当代中西医并存。本书从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目的、人文共识6个方面分析了医养结合中的“医”,有些认识和结论脑洞大开,发人深省。过去说,医疗的目的是治病,为了恢复健康。该书却说,医疗的目的是为了结束医疗,让人回归到独立的养,回归到被养、自养和养他人的组合之中去。细品,味道真的不同。该书还特别指出,医疗行为的实施和发展要符合社会化分工的原则,即效率和质量优先原则,如果违背该原则而开展医疗行为,则需要设定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目的,否则就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律来看也行不通。
该书内容丰富,论据充足,逻辑严密,不乏有“医养结合的目的是结束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并非老年人的独属专利”等看似惊世骇俗、细思又颇为合理的论点,引人深思。笔者相信张建军的开创性著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的医养结合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仔细阅读。
当前,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医养结合养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应对人口问题的长久之计。
医养结合工作已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4年12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发布“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地市基于自身禀赋,在实践层面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山东经过5年的努力,凭借两项全国第一的硬指标获得全国唯一医养结合示范省的称号,提供了上百个典型医养结合案例供全国参考学习。但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医养结合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难题和困扰,突出体现在缺少系统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指导。学术界对于医养结合理论的研究多基于篇幅有限的学术论文,客观上使得医养结合理论体系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凝练成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
张建军主编的《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与医养结合:理论与实践》是自主构建医养结合理论的一次大胆且极有意义的尝试。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学、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辅之以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从6个方面对医、养、医养结合的本质、本源进行剖析,辨明医养结合中的“医”和“养”以及“医养结合”的定义,指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都经历过独立的养、独立的医和医养结合这三种行为的主动或被动服务。
关于养,张建军开宗明义,总结出“养的三层次论”,即生理层面的养、心理层面的养和社会层面的养,特别指出,穷养、富养都是养,有知识的养和无知识的养,也是养;有医学知识加持的养和无医学知识加持的养,也是养。完整的一生都经历过被养、自养和养他人这三种情况,一个人当时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生活状况实际上是被养、自养和养他人三种情况的权变组合,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养能力。该书原创性地提出“养能力概念、定义、评估指标”,提出“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提出“全生命周期三期九阶段划分”,从人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讲清楚了独立的养和医养结合中的养是同一个范畴。
关于医,该书追溯了“医”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早期只有养,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医。从巫医到草医,到现代医学,发展到当代中西医并存。本书从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目的、人文共识6个方面分析了医养结合中的“医”,有些认识和结论脑洞大开,发人深省。过去说,医疗的目的是治病,为了恢复健康。该书却说,医疗的目的是为了结束医疗,让人回归到独立的养,回归到被养、自养和养他人的组合之中去。细品,味道真的不同。该书还特别指出,医疗行为的实施和发展要符合社会化分工的原则,即效率和质量优先原则,如果违背该原则而开展医疗行为,则需要设定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目的,否则就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律来看也行不通。
该书内容丰富,论据充足,逻辑严密,不乏有“医养结合的目的是结束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并非老年人的独属专利”等看似惊世骇俗、细思又颇为合理的论点,引人深思。笔者相信张建军的开创性著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的医养结合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