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思辰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整本书阅读越来越重视,首次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精力放在教材的单篇阅读教学中,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亟须精准把握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基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逐步夯实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能与基础应用能力。
科学化选择阅读书籍 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精选适宜的书籍至关重要,教师应科学选择整本书阅读书目,满足学生阅读期待,提高其阅读积极性。书籍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偏好,以确保所选书籍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契合。同时,书籍的选择还需做到题材丰富,进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首先,书籍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小学低学段学生,可选择富有童趣的图画书、儿歌集、童话书,以适应其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对于中、高学段学生,可挑选内容更为深刻、思想更为丰富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以满足其认知需求与思维深度。
其次,兴趣是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能阅读、愿阅读、爱阅读的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持久度和专注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中来,采用师生共选书目的方式,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挑选适宜的书籍,满足自身的阅读期待。这种方式实现了自主性与指导性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阅读需求,又能更好地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合理化制订阅读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参与性
整本书阅读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问题,因此,教师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有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坚实保障。在阅读计划中,需明确阅读目标、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细致设定阅读任务,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条不紊、高效有序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可以细分为多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清晰的目标与任务。首先,在初步阅读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书籍的基本信息及主要内容。其次,进入深入阅读阶段后,则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情节发展等要素。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进行口头汇报,以检验其阅读成果。
在制订阅读计划时,还需要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与细致安排。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偏好以及阅读进度,科学设定每天或每周的固定阅读时长,并明确阅读任务。同时,也需为学生预留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鼓励其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及阅读目标,自主选择适宜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
多样化开展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多样化推进读写结合,为学生构建“输出”平台,提高学生阅读实效性。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作为接受知识的一种途径,是一种“输入”过程,而写作作为学生表达的方式,是一种“输出”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对特定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多样化开展读写结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实现以写促读的目标,从而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效性。
其一,借助微写作开展读写结合,搭建整本书阅读的“输出”平台。与传统作文相比,“短、评、快”的微型作文写作,篇幅短小,内容具体,形式灵活,更便于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进而实现以写促读,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引导学生对所阅读作品进行续写、改写、补写,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微写作活动形式,开展更符合学生兴趣偏好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观看相应的影视片段,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撰写简单的影评,最后在班级内进行汇报展示。总之,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微写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不仅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其进行指导,同时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阅读思考得到充分表达。
其二,借助读书笔记开展读写结合,搭建整本书阅读的“输出”平台。读书笔记是联结学生“读”与“感”之间的桥梁,记录行为与阅读行为呈现出一种天然共生的关系。读书笔记并不是对所读书籍的简单摘录与誊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的有意识筛选、择取,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内化和深化。通过读书笔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沟通,还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融入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优秀读书笔记展,对优秀读书笔记进行汇编、张贴与展示,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做读书笔记的动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注重笔记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也能使班级内整本书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进而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入开展。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整本书阅读越来越重视,首次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精力放在教材的单篇阅读教学中,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亟须精准把握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基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逐步夯实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能与基础应用能力。
科学化选择阅读书籍 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精选适宜的书籍至关重要,教师应科学选择整本书阅读书目,满足学生阅读期待,提高其阅读积极性。书籍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偏好,以确保所选书籍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契合。同时,书籍的选择还需做到题材丰富,进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首先,书籍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小学低学段学生,可选择富有童趣的图画书、儿歌集、童话书,以适应其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对于中、高学段学生,可挑选内容更为深刻、思想更为丰富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以满足其认知需求与思维深度。
其次,兴趣是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能阅读、愿阅读、爱阅读的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持久度和专注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中来,采用师生共选书目的方式,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挑选适宜的书籍,满足自身的阅读期待。这种方式实现了自主性与指导性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阅读需求,又能更好地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合理化制订阅读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参与性
整本书阅读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问题,因此,教师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有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坚实保障。在阅读计划中,需明确阅读目标、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细致设定阅读任务,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条不紊、高效有序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可以细分为多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清晰的目标与任务。首先,在初步阅读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书籍的基本信息及主要内容。其次,进入深入阅读阶段后,则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情节发展等要素。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进行口头汇报,以检验其阅读成果。
在制订阅读计划时,还需要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与细致安排。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偏好以及阅读进度,科学设定每天或每周的固定阅读时长,并明确阅读任务。同时,也需为学生预留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鼓励其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及阅读目标,自主选择适宜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
多样化开展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多样化推进读写结合,为学生构建“输出”平台,提高学生阅读实效性。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作为接受知识的一种途径,是一种“输入”过程,而写作作为学生表达的方式,是一种“输出”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对特定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多样化开展读写结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实现以写促读的目标,从而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效性。
其一,借助微写作开展读写结合,搭建整本书阅读的“输出”平台。与传统作文相比,“短、评、快”的微型作文写作,篇幅短小,内容具体,形式灵活,更便于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进而实现以写促读,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引导学生对所阅读作品进行续写、改写、补写,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微写作活动形式,开展更符合学生兴趣偏好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观看相应的影视片段,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撰写简单的影评,最后在班级内进行汇报展示。总之,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微写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不仅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其进行指导,同时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阅读思考得到充分表达。
其二,借助读书笔记开展读写结合,搭建整本书阅读的“输出”平台。读书笔记是联结学生“读”与“感”之间的桥梁,记录行为与阅读行为呈现出一种天然共生的关系。读书笔记并不是对所读书籍的简单摘录与誊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的有意识筛选、择取,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内化和深化。通过读书笔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沟通,还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融入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优秀读书笔记展,对优秀读书笔记进行汇编、张贴与展示,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做读书笔记的动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注重笔记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也能使班级内整本书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进而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入开展。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