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架好民生法治“连心桥”
2024-12-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书昕
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以司法行政各项服务职能为基础,不断深化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让公共法律服务更为民、便民、利民,更好地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化。县级层面,全县在创业大厦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人民调解等业务入驻中心。全县共有律师事务所8家、公证处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司法鉴定所1个、基层法律服务所11个,行业专业调委会14个,共有法律服务人员182人。镇(街道)层面,9个镇(街道)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司法所原有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业务基础上,融入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执法投诉举报、立法民意收集等业务进行实体运作。村(社区)层面,村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县236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法律明白人覆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已将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服务监督电话进行公示。建立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覆盖群众近68万人。法律顾问、法治明白人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联系电话等方式可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促进矛盾纠纷调处多元化。切实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预防性作用,发挥好公证、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信访等非诉讼方式积极作用,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县级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实行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闭环运行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化,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整合优化为主线,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有效对接、智能联动,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
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社区入村居”。推进“家门口”式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律师调解等法律服务,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宣讲28场,积极引导社区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通过“法润临沭”微信公众号、小飞爱学法抖音账号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获取公共法律服务的途径,提高群众知晓率。依托12348服务热线,每天安排3名律师值班,建立网上热线平台,解答各类法律咨询,并利用典型案例宣传,让普通群众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渠道的高效性、便捷性、透明性,避免因对公共法律服务缺乏了解、寻求无果,转而选择过激途径表达诉求。
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以司法行政各项服务职能为基础,不断深化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让公共法律服务更为民、便民、利民,更好地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化。县级层面,全县在创业大厦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人民调解等业务入驻中心。全县共有律师事务所8家、公证处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司法鉴定所1个、基层法律服务所11个,行业专业调委会14个,共有法律服务人员182人。镇(街道)层面,9个镇(街道)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司法所原有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业务基础上,融入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执法投诉举报、立法民意收集等业务进行实体运作。村(社区)层面,村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县236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法律明白人覆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已将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服务监督电话进行公示。建立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覆盖群众近68万人。法律顾问、法治明白人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联系电话等方式可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促进矛盾纠纷调处多元化。切实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预防性作用,发挥好公证、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信访等非诉讼方式积极作用,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县级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实行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闭环运行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化,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整合优化为主线,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有效对接、智能联动,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
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社区入村居”。推进“家门口”式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律师调解等法律服务,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宣讲28场,积极引导社区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通过“法润临沭”微信公众号、小飞爱学法抖音账号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获取公共法律服务的途径,提高群众知晓率。依托12348服务热线,每天安排3名律师值班,建立网上热线平台,解答各类法律咨询,并利用典型案例宣传,让普通群众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渠道的高效性、便捷性、透明性,避免因对公共法律服务缺乏了解、寻求无果,转而选择过激途径表达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