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张弛有度的班级管理

2024-12-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庆耐 苏翠霞
  
  “推迟3分钟下课,提前3分钟上课”“今天中午课间学英语”“你再努力一点,成绩还能往前冲”“任何人不得随便下楼”……
  从教30多年来,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表面来看,这些貌似教师恪尽职守的管理举措,管理的范围超过了一定界限,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超出了一定限度,必然违背教育规律,突破人的身心承受限度。在班级管理领域,过度管理长期存在且难以消除,亟待我们去剖析并寻求解决之道。
危害
  不正常的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恰是最大的不正常。过度管理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日不暇给的时间安排,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部分教师随意推迟下课、提前上课,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课程,削减学生的课间休息与课外活动时间,仿佛只要能让学生“多学一会儿”,所有人都能进入前十名,这是违背教育本质且十分荒谬的逻辑。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来延长学习时长,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沉重如山的学习压力,侵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往往转化为对学生的过度管理行为。然而这种基于教师主观愿望的、单向的、缺乏指导性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的多重需求。教师长期耳提面命地要求学生“超越他人”,容易使学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失眠、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繁杂琐碎的规章制度,阻碍学生的行为自律。繁杂琐碎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纪律、习惯养成及安全防范方面确实是有效的,但过多的管理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机械地遵循教师预设的“程序”被动生活,独特的兴趣爱好被视作旁门左道,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无情地扑灭,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重重规训下难以施展,逐渐丧失自律和自省意识,长此以往易形成依赖心理。这对于他们未来踏入多元多变的社会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实,教室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犯错、改错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对策
  一、确立核心素养育人导向,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班级的过度管理与教师单纯以成绩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有关。靠延长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练习提高质量的教育陋习必须改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有学习知识的认知需求,还有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任何教师不得挤占课间、饭空等课外时间,不得随意限制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有空”去发展兴趣特长;重新定位课后服务,把课后服务时段定位为“学生自我发展时段”,完成“日日清作业”后,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如文学、科技、体育、艺术、劳动和综合实践等,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满足尊重需求,助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二、树立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教师应以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动的方式与学生相处,适时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用爱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决策,如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班级事务的监督与评价等。这样既能让规章制度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能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律意识,提升“自我效能感”。实行班级管理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岗位包括班长、团支部书记、纪律委员、卫生委员、课代表、图书管理员、绿植管理员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在评价方案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表现与公民素养(如道德品质、公民意识、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如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计划执行力、学习方法与创新等)、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如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艺术修养、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因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式学习、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同时,要定期了解学生对班级管理措施、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建议,以及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期望和意见,然后对工作进行动态调整,使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教育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站在“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高度,清晰认识到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张弛有度才是班级管理的常态。学生时代在学习领域以外欠下的耕耘,例如运动锻炼和兴趣爱好培养、情商和社会性发展、生涯体验和价值观碰撞等,都需要在成年后加倍偿还。
  (作者单位: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
  □杨庆耐 苏翠霞
  
  “推迟3分钟下课,提前3分钟上课”“今天中午课间学英语”“你再努力一点,成绩还能往前冲”“任何人不得随便下楼”……
  从教30多年来,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表面来看,这些貌似教师恪尽职守的管理举措,管理的范围超过了一定界限,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超出了一定限度,必然违背教育规律,突破人的身心承受限度。在班级管理领域,过度管理长期存在且难以消除,亟待我们去剖析并寻求解决之道。
危害
  不正常的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恰是最大的不正常。过度管理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日不暇给的时间安排,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部分教师随意推迟下课、提前上课,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课程,削减学生的课间休息与课外活动时间,仿佛只要能让学生“多学一会儿”,所有人都能进入前十名,这是违背教育本质且十分荒谬的逻辑。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来延长学习时长,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沉重如山的学习压力,侵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往往转化为对学生的过度管理行为。然而这种基于教师主观愿望的、单向的、缺乏指导性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的多重需求。教师长期耳提面命地要求学生“超越他人”,容易使学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失眠、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繁杂琐碎的规章制度,阻碍学生的行为自律。繁杂琐碎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纪律、习惯养成及安全防范方面确实是有效的,但过多的管理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机械地遵循教师预设的“程序”被动生活,独特的兴趣爱好被视作旁门左道,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无情地扑灭,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重重规训下难以施展,逐渐丧失自律和自省意识,长此以往易形成依赖心理。这对于他们未来踏入多元多变的社会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实,教室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犯错、改错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对策
  一、确立核心素养育人导向,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班级的过度管理与教师单纯以成绩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有关。靠延长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练习提高质量的教育陋习必须改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有学习知识的认知需求,还有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任何教师不得挤占课间、饭空等课外时间,不得随意限制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有空”去发展兴趣特长;重新定位课后服务,把课后服务时段定位为“学生自我发展时段”,完成“日日清作业”后,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如文学、科技、体育、艺术、劳动和综合实践等,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满足尊重需求,助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二、树立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教师应以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动的方式与学生相处,适时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用爱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决策,如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班级事务的监督与评价等。这样既能让规章制度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能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律意识,提升“自我效能感”。实行班级管理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岗位包括班长、团支部书记、纪律委员、卫生委员、课代表、图书管理员、绿植管理员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在评价方案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表现与公民素养(如道德品质、公民意识、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如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计划执行力、学习方法与创新等)、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如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艺术修养、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因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式学习、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同时,要定期了解学生对班级管理措施、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建议,以及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期望和意见,然后对工作进行动态调整,使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教育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站在“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高度,清晰认识到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张弛有度才是班级管理的常态。学生时代在学习领域以外欠下的耕耘,例如运动锻炼和兴趣爱好培养、情商和社会性发展、生涯体验和价值观碰撞等,都需要在成年后加倍偿还。
  (作者单位: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