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春节,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

2024-12-10 作者: 宫小昀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报业记者 宫小昀

  2023年,春节被列为联合国假日,如今成功申遗,“咖位”再升级,足以说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是中华文化输出的典型、成功案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春节即农历新年,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但庆祝活动往往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或者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而除夕和大年初一,又是春节最重要的两天。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舜即位,祭拜天地,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历史上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叫作“岁”,春节是在正月初一。商朝叫作“祀”,春节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时称“年”,开始有了过年的说法,周朝的春节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春节。汉武帝恢复旧历,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春节的由来亦与年兽的传说有关。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人。人们为了驱赶“年”兽,会在除夕之夜贴红春联、燃放爆竹、守岁等,这些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春节的重要传统。
  忙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之后的每一天都有相应的习俗,遵循传统的家庭,从年前到年末,充满着浓浓的“仪式感”。比如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祭祀祖先等,寓意丰收和吉祥。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善恶的日子,人们会在灶前摆上关东糖、糖粥等供品,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还会把旧的灶神像揭下烧掉,寓意送灶神上天,等到除夕再贴上新的灶神像。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习俗。此习俗可追溯至尧舜时代,人们在这天大扫除,意为“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以迎接新年。腊月二十五这天,民间有磨豆腐祈福、用新纸糊窗户、接玉皇等习俗。“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在这一天需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并有炖猪肉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六这天,在忙完大扫除、磨面碾米、宰杀猪羊等比较脏累的重体力活后,全家人还会集中在这天洗浴,所谓“二十六洗福禄”。过了腊月二十六,购置年货、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就紧锣密鼓提上日程了。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发面做馍做年糕,寓意生活蒸蒸日上。腊月二十九,有上坟请祖、蒸馒头、打酒、贴倒酉等习俗。
  除夕这天,人们贴春联、贴年画、包饺子或汤圆、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等,隆重又温馨。大年初一,大家早起穿新衣,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互相问候祝福,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民间在这天还有不动扫帚不倒垃圾的讲究,以避免扫走或倒掉新年的运气,当然,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每年的大年初五,大家总会被“接财神”的朋友圈刷屏,然后许下新一年“发财”“暴富”的心愿。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尽情享受喜庆的节日氛围,舞龙舞狮、踩高跷、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活动,将春节庆祝活动的欢快氛围推向高潮。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意义非凡。无论身在何地,春节回家是一种召唤,也是“使命”,春节是一年一度不可缺席的阖家团圆时刻,也是祭拜祖先,追思故人、追本溯源的重要时刻。春节更寄托着新一年的愿景和祝福。在中国人心中,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一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情感的聚合与爆发。
  □ 大众报业记者 宫小昀

  2023年,春节被列为联合国假日,如今成功申遗,“咖位”再升级,足以说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是中华文化输出的典型、成功案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春节即农历新年,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但庆祝活动往往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或者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而除夕和大年初一,又是春节最重要的两天。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舜即位,祭拜天地,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历史上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叫作“岁”,春节是在正月初一。商朝叫作“祀”,春节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时称“年”,开始有了过年的说法,周朝的春节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春节。汉武帝恢复旧历,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春节的由来亦与年兽的传说有关。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人。人们为了驱赶“年”兽,会在除夕之夜贴红春联、燃放爆竹、守岁等,这些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春节的重要传统。
  忙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之后的每一天都有相应的习俗,遵循传统的家庭,从年前到年末,充满着浓浓的“仪式感”。比如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祭祀祖先等,寓意丰收和吉祥。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善恶的日子,人们会在灶前摆上关东糖、糖粥等供品,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还会把旧的灶神像揭下烧掉,寓意送灶神上天,等到除夕再贴上新的灶神像。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习俗。此习俗可追溯至尧舜时代,人们在这天大扫除,意为“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以迎接新年。腊月二十五这天,民间有磨豆腐祈福、用新纸糊窗户、接玉皇等习俗。“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在这一天需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并有炖猪肉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六这天,在忙完大扫除、磨面碾米、宰杀猪羊等比较脏累的重体力活后,全家人还会集中在这天洗浴,所谓“二十六洗福禄”。过了腊月二十六,购置年货、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就紧锣密鼓提上日程了。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发面做馍做年糕,寓意生活蒸蒸日上。腊月二十九,有上坟请祖、蒸馒头、打酒、贴倒酉等习俗。
  除夕这天,人们贴春联、贴年画、包饺子或汤圆、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等,隆重又温馨。大年初一,大家早起穿新衣,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互相问候祝福,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民间在这天还有不动扫帚不倒垃圾的讲究,以避免扫走或倒掉新年的运气,当然,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每年的大年初五,大家总会被“接财神”的朋友圈刷屏,然后许下新一年“发财”“暴富”的心愿。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尽情享受喜庆的节日氛围,舞龙舞狮、踩高跷、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活动,将春节庆祝活动的欢快氛围推向高潮。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意义非凡。无论身在何地,春节回家是一种召唤,也是“使命”,春节是一年一度不可缺席的阖家团圆时刻,也是祭拜祖先,追思故人、追本溯源的重要时刻。春节更寄托着新一年的愿景和祝福。在中国人心中,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一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情感的聚合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