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

冯骥才:让红色中国年与世界共享

2024-12-10 作者: 师文静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报业记者 师文静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作家冯骥才的推荐材料(专家知情同意证明)。在文中,冯骥才讲述了自己对于春节的理解。他为年画等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做了大量工作,当年“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也是冯骥才提出的。
  这份专家知情同意证明的文章内容如下:
  我的祖祖辈辈一直把春节当作一年一度最重要、最期待、最美好的节日。中国农耕社会古老而漫长,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节律依从大自然的规律与季候。春节处在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此时人们对新生活充满梦想与希冀,故而创造出一整套异彩纷呈、极具魅力的风俗和民艺,以贺新年。
  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直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从庙会、社火、戏剧、音乐、游艺,到年画、窗花、福字、春联、年夜饭等,不胜枚举。春节的习俗既有程序性和仪式感,也有人们即兴的发挥。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是春节民俗核心的内容,比如幸福、平安、和睦、健康、圆满,以及家庭的团圆。为此,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
  三十年来,对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一直是我志愿的工作。比如我的关于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得到了国家的采纳。
  我组织了为期十年的年画普查,完成了所有重要年画产地的档案的采集和编制,建立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和研究中心。面对公众,我写了大量关于春节价值的思辨性的文章,主编了普及性的读物《我们的节日·春节》。作为作家,我还写了许多关于春节的散文和小说;作为教师,我在大学培养了许多研究春节文化与艺术的研究生。
  对于“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全力支持。倘若成功,将有助于这一伟大而瑰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它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要的一部分为全人类所共享。我本人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致力宣传春节的意义和文明价值,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做该遗产项目的主人,并科学地促进传统融入当代生活,让这一文化奇葩永久地开放。
  对于春节申遗成功,冯骥才说:“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当它成为‘人类的瑰宝’后,一定会有助于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与友好,增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
  在《年文化》一文中,冯骥才解释了“年文化”,他认为: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或者说,年是一种强化的生活……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过了年,人们走出这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失,好似一种幻觉消散。是啊,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等年时吉语,便由此而生。这些切实的生活愿望,此刻全都进入生活。无处没有这些语言,无处不见这些吉祥图案。一代代中国人,还由此生发出各种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的环境与氛围。长长四十天,天天有节目,处处有讲究,事事有说法,这色彩与数字都有深刻的年的内容,这便构成了庞大、深厚、高密度的年文化。”
  冯骥才在“知情同意证明”中提到的木版年画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文化创造,其中蕴含着珍贵的人文和艺术精髓,传颂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作为艺术指导的故事作品《年画传奇》,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不仅以其文学作品闻名于世,更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广受尊敬,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和贡献。
  出于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责任、使命与担当,冯骥才向国家提出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将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等政协提案,提出非遗的抢救和普查、传统村落保护等建议,都得到国家的采纳。在多年的文化保护历程中,冯骥才还为其主持的大型文化抢救项目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所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剪纸艺术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等文化档案和“中国口头文学数据库”,对我国留存、展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在他的推动下,202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的科学保护、非遗学的学科建设、非遗研究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此进入新阶段。新作《非遗学原理》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元理论作品,是冯骥才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凝练之作,将为非遗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推动非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大众报业记者 师文静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作家冯骥才的推荐材料(专家知情同意证明)。在文中,冯骥才讲述了自己对于春节的理解。他为年画等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做了大量工作,当年“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也是冯骥才提出的。
  这份专家知情同意证明的文章内容如下:
  我的祖祖辈辈一直把春节当作一年一度最重要、最期待、最美好的节日。中国农耕社会古老而漫长,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节律依从大自然的规律与季候。春节处在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此时人们对新生活充满梦想与希冀,故而创造出一整套异彩纷呈、极具魅力的风俗和民艺,以贺新年。
  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直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从庙会、社火、戏剧、音乐、游艺,到年画、窗花、福字、春联、年夜饭等,不胜枚举。春节的习俗既有程序性和仪式感,也有人们即兴的发挥。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是春节民俗核心的内容,比如幸福、平安、和睦、健康、圆满,以及家庭的团圆。为此,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
  三十年来,对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一直是我志愿的工作。比如我的关于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得到了国家的采纳。
  我组织了为期十年的年画普查,完成了所有重要年画产地的档案的采集和编制,建立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和研究中心。面对公众,我写了大量关于春节价值的思辨性的文章,主编了普及性的读物《我们的节日·春节》。作为作家,我还写了许多关于春节的散文和小说;作为教师,我在大学培养了许多研究春节文化与艺术的研究生。
  对于“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全力支持。倘若成功,将有助于这一伟大而瑰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它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要的一部分为全人类所共享。我本人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致力宣传春节的意义和文明价值,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做该遗产项目的主人,并科学地促进传统融入当代生活,让这一文化奇葩永久地开放。
  对于春节申遗成功,冯骥才说:“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当它成为‘人类的瑰宝’后,一定会有助于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与友好,增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
  在《年文化》一文中,冯骥才解释了“年文化”,他认为: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或者说,年是一种强化的生活……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过了年,人们走出这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失,好似一种幻觉消散。是啊,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等年时吉语,便由此而生。这些切实的生活愿望,此刻全都进入生活。无处没有这些语言,无处不见这些吉祥图案。一代代中国人,还由此生发出各种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的环境与氛围。长长四十天,天天有节目,处处有讲究,事事有说法,这色彩与数字都有深刻的年的内容,这便构成了庞大、深厚、高密度的年文化。”
  冯骥才在“知情同意证明”中提到的木版年画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文化创造,其中蕴含着珍贵的人文和艺术精髓,传颂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作为艺术指导的故事作品《年画传奇》,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不仅以其文学作品闻名于世,更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广受尊敬,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和贡献。
  出于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责任、使命与担当,冯骥才向国家提出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将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等政协提案,提出非遗的抢救和普查、传统村落保护等建议,都得到国家的采纳。在多年的文化保护历程中,冯骥才还为其主持的大型文化抢救项目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所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剪纸艺术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等文化档案和“中国口头文学数据库”,对我国留存、展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在他的推动下,202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的科学保护、非遗学的学科建设、非遗研究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此进入新阶段。新作《非遗学原理》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元理论作品,是冯骥才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凝练之作,将为非遗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推动非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