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扎根山区助学扶困70余年

2024-12-10 作者: 杨淑栋 来源: 大众日报
厚道齐地 美德淄博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张建平

  近日,在沂源县李振华事迹展馆,87岁高龄的李振华接待了一批参观者,他再次讲起自己别样的沂蒙情。
  “上学时听老师给我们讲沂蒙六姐妹、红嫂的故事,沂蒙精神深深感召着我。”1953年,年仅16岁的李振华,刚刚成为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一新生,便萌生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同年,在党和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支教时,从未离开过南京的李振华,怀揣着对沂蒙山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区人民。就这样,一句“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诺言,他践行不渝70余年。
  “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教学只有尽心而为,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李振华说。农村学校生源差,教师没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长更是“破罐子破摔”,但李振华没有放弃,主动接管了当时韩旺村小学最差的班级。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他自制28种教具,晚上摸黑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补课。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平均升学率仅为10%,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县委书记还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会。
  沂源县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乡亲们生活很困难。“有的家庭只有一条棉裤,谁出门谁穿。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让孩子坚持学业。”李振华说起自己去学生家中家访时看到的情形。
  从到沂源工作的第一个月起,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一直坚持了50多年。退休后,又将半生积蓄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在沂源县设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联系爱心企业、好心人募捐,先后资助贫困生1.24万余人次,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2009年后,他每月的收入只留出500元作为基本生活费,其余的全部捐资助学,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70多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170余万元,直接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李振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道德模范等。
厚道齐地 美德淄博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张建平

  近日,在沂源县李振华事迹展馆,87岁高龄的李振华接待了一批参观者,他再次讲起自己别样的沂蒙情。
  “上学时听老师给我们讲沂蒙六姐妹、红嫂的故事,沂蒙精神深深感召着我。”1953年,年仅16岁的李振华,刚刚成为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一新生,便萌生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同年,在党和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支教时,从未离开过南京的李振华,怀揣着对沂蒙山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区人民。就这样,一句“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诺言,他践行不渝70余年。
  “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教学只有尽心而为,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李振华说。农村学校生源差,教师没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长更是“破罐子破摔”,但李振华没有放弃,主动接管了当时韩旺村小学最差的班级。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他自制28种教具,晚上摸黑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补课。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平均升学率仅为10%,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县委书记还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会。
  沂源县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乡亲们生活很困难。“有的家庭只有一条棉裤,谁出门谁穿。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让孩子坚持学业。”李振华说起自己去学生家中家访时看到的情形。
  从到沂源工作的第一个月起,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一直坚持了50多年。退休后,又将半生积蓄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在沂源县设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联系爱心企业、好心人募捐,先后资助贫困生1.24万余人次,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2009年后,他每月的收入只留出500元作为基本生活费,其余的全部捐资助学,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70多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170余万元,直接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李振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道德模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