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新闻媒体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舆论导向作用至关重要,甚至成为影响战争发展的因素

甲午之战的“信息茧房”

2024-11-28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郑波

  130年前的那场甲午战争,战争形态已趋多元。决战并非只在疆场,而是全方位的,除了军备竞赛、经济战,还有情报战、文化战。事实证明,新闻媒体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舆论导向作用至关重要,甚至成为影响战争发展的因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甲午战争中,中国各种报刊都不同程度刊载过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受各种限制,报社不能派遣记者随军采访战争的过程,只能转载外国报纸的报道、外国公使馆的小道消息、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故事,报道的信息量、新闻的时效性、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多个“信息茧房”。而日方媒体则无孔不入,见风使舵,掌握着主动权。
战则不肯轻于言和
  当时,中国的主流报刊大都由民间创办,不代表政府喉舌,朝廷一般不通过报刊向国际社会发布官方信息。清政府向国际社会发言的唯一途径,是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馆间的对话。以晚清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为例,其持续跟踪中日军事局势进展。在战前,该报便传达出捍卫中国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地位的决心,以及主张对日作战而中国必胜的信心。从1893年4月朝鲜东学党请愿活动开始,《申报》便开辟专栏报道朝鲜半岛形势和中日之间纷争的进展情况。1894年1月27日,报纸刊发《闻朝鲜乱耗书后》一文,文中写道“日本人屡生觊觎,大有以琉球相待之意”。文章认为,日本人早有吞并朝鲜意图,似当年侵占琉球一样。
  在东学党占领全罗、忠清二道后,《申报》对朝鲜政府的应对之策也进行了报道。此后,陆续刊载《高乱详述》《高事日记》《录高丽访事人信》《天津访事人述高丽事》等文,报道了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和清政府派兵入朝的消息。
  而此时的清政府,还完全没有意识到日本企图借道朝鲜,侵略中国的野心。《申报》能有如此远见卓识,一方面得益于作者对时局分析的判断能力,也得益于《申报》本身提供的平台。作为一张大报,《申报》既能吸引高端人才,又有专门的国外新闻渠道,加之政治嗅觉灵敏,自然要高于其他报纸。
  从1894年7月中日丰岛海战到次年3月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为止,以《申报》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基本上坚持主战的立场。《申报》曾发表《论议和者十难》《论中之与日宜战不宜和》《权说》等文,指出“战者和之本,能战而后能和,未有不能战而能和者也;不能战而和,和之害有不可胜言者”,因此“善谋国者不战则已,战则不肯轻于言和,非好战而恶和也,事势然也”。
  日本为达到吞并朝鲜之目的,多次否定中朝之宗藩关系。而清政府排斥媒体的做法,增加了战争立场的不透明性。不仅如此,日本还发动各地日本大使撰文,在世界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为宣传日本正义的国家形象展开公关,甚至不惜贿赂路透社。翻开当年世界大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几乎全是日本的声音。西方社会舆论甚至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他们认为清政府出兵朝鲜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其宗主国的地位,继续维护朝鲜野蛮的独裁政治。日本出兵则是致力朝鲜的国家独立,摆脱附属国被压迫的状态,是争取自由解放的正义一方,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虽然《申报》也连续发表《论日本不应与中国构兵》《论必保朝鲜以固东围》《攘日议》等评论,系统梳理中朝两国的宗藩关系,揭露日本图谋霸占朝鲜的野心,呼吁中国全力保护朝鲜,捍卫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但声音微弱,无济于事。
要求光绪帝御驾亲征
  当时,中国各大媒体纷纷开设专栏,密集报道战事,如“本馆接奉电音”“政论”“西电译要”“窥日要言”等。当丰岛海战拉开甲午战争序幕时,清政府接到击沉日本战舰的错误情报,上下一度亢奋不已,群臣间大谈倭奴小国不堪一击的快事,报刊媒体也争相报道大捷新闻。《上海新闻画报》刊载的“倭舰摧沉图”,更有声有色渲染了丰岛海战大捷的战事,一时误导了民众对战争真实状况的认知。而当时国内报刊发布的新闻,是日本情报部门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一,很多国内报刊的错误报道在日本的报刊上作为笑料被加以更正。
  在国际舆论被动的状况下,对丰岛海战的国际审判,判决结果却是让受害方中国一败再败,甚至被指责成挑起战端的祸首。这种一边倒的倾向,一直持续到1894年11月,日军在旅顺口滥杀无辜事件被西方记者曝光,国际社会才开始对中国表现出有限的同情心。当清军俘虏和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却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申冤。而日本作为加害国,却及时通过媒体歪曲事实、自我辩解,再次从政治困境中逃避了舆论的谴责。
  虽然信息不对称,但媒体处于疏于监管状态下,言论大胆,在战争期间,可直接批评朝廷,以示监督。如对北洋海军的建设问题,《字林沪报》在1894年9月30日的文章中,直接批评通商大臣不敢申请造船,又抨击当权者认为造船是乱花钱的错误言论。10月5日,在清军陆地战场节节败退之际,更是痛斥指挥者无能,“于此可知诸统将之实无能焉”。
  不仅敢于批评,媒体甚至提出大胆、朴素且有些许荒唐的建议:要求光绪帝御驾亲征。10月8日,《字林沪报》发文《恭拟圣主亲征议》,要求光绪效仿宋真宗亲征契丹。文章认为,当下最要紧的是,皇帝需御驾亲征,“亲统六师,东征日本”,甚至一鼓作气,直捣日本老巢。
  同时,《申报》刊文指出清政府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官场和军事的腐败。《申报》刊载《论中国之吏在乎欺》《愤言》《追论丧师失地之由》《论用兵谋国当先审几料敌》等文,指出中国“官场习气,掩盖粉饰,是所专长”,官员“以无为有,饰伪为真,以自欺而欺人,且以是为长技”;中国之所以丧师失地,“一误于因循,再误于蒙蔽,三误于粉饰,四误于虚骄”,正是这种掩盖粉饰、互相欺蒙的官场风气,不能不使战争失误。
讲真话时十分吝啬
  当时,报纸对清政府的观察可谓明晰。《申报》刊载《选将以一众心论》《谈兵》《论旅顺失守》等文,指出当时清廷“将不能用兵,兵不为将用,众心涣散,不能齐一”,造成如此现象之原因是“由于将不恤下,而赏赉不丰”,统兵官员克扣军粮,饷饱私囊,脧削士兵,“应给五两者或发二两有半,应给四两者或发二两”,以致“将之视兵也如刍狗,兵之视将也如赘疣,情意不相联,休戚不相顾,一有缓急,谁肯出死力以捍患”,造成“军无斗志,人有涣心,闻声而溃,望风而靡”。
  自李鸿章前往日本乞和后,社会舆论对和议反应很强烈,《申报》刊文指出“日人狠鸷而多诈,儇薄而无信”。若中国屈意言和,日本必“贪得无厌”“多方需索,百计留难”,尤其是“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申报》的时论,正反映了社会上要求抵抗日本侵略,反对屈辱求和的强烈愿望。此外,《申报》还刊载了关于本土的防务、防奸策略、战时后勤保障等文章。
  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将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当地官兵、绅民掀起一场反割台武装斗争。《申报》密切注意报道有关台湾省抗击日本侵略的消息,还发表《论台事宜和衷共济》一文,鼓励当地军民坚持抗战,团结一致,齐心合力。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给国人带来极大的刺激。光绪皇帝下诏求言,力求变法救国。当时不少廷臣纷纷呈递奏章,阐述己见。《申报》也刊载不少关于变法自强主张的文章,其中《变法以求实效》指出洋务运动“变其末而未知变其本,但知变其流而未知变其源”;《论储才》指出泰西各国“所以能致富强之故,则无不于储才基之”。
  此外,《申报》还发表《请广设科目议》文,抨击科举考试的落后腐朽,明确指出“欲为自强之计,莫先于变通取士之法”,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建议模仿德国的办学体制,在国内设立文书院和武书院;在《论开民之智》《论中国四民之苦》《论宜复古法以通上下之情》《论中国强邻逼处当图变计》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义,追求“与民共治”,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
  而这些努力不过是对“破屋子”“东补西贴”地裱糊一番。当然,修葺裱糊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要靠这种办法使“破屋子”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显然是缘木求鱼。1896年,在风雨飘摇中勉力为大清做“裱糊匠”的李鸿章访问美国。他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被问及“是否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时,回答说:“我们也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编辑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他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郑波

  130年前的那场甲午战争,战争形态已趋多元。决战并非只在疆场,而是全方位的,除了军备竞赛、经济战,还有情报战、文化战。事实证明,新闻媒体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舆论导向作用至关重要,甚至成为影响战争发展的因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甲午战争中,中国各种报刊都不同程度刊载过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受各种限制,报社不能派遣记者随军采访战争的过程,只能转载外国报纸的报道、外国公使馆的小道消息、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故事,报道的信息量、新闻的时效性、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多个“信息茧房”。而日方媒体则无孔不入,见风使舵,掌握着主动权。
战则不肯轻于言和
  当时,中国的主流报刊大都由民间创办,不代表政府喉舌,朝廷一般不通过报刊向国际社会发布官方信息。清政府向国际社会发言的唯一途径,是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馆间的对话。以晚清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为例,其持续跟踪中日军事局势进展。在战前,该报便传达出捍卫中国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地位的决心,以及主张对日作战而中国必胜的信心。从1893年4月朝鲜东学党请愿活动开始,《申报》便开辟专栏报道朝鲜半岛形势和中日之间纷争的进展情况。1894年1月27日,报纸刊发《闻朝鲜乱耗书后》一文,文中写道“日本人屡生觊觎,大有以琉球相待之意”。文章认为,日本人早有吞并朝鲜意图,似当年侵占琉球一样。
  在东学党占领全罗、忠清二道后,《申报》对朝鲜政府的应对之策也进行了报道。此后,陆续刊载《高乱详述》《高事日记》《录高丽访事人信》《天津访事人述高丽事》等文,报道了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和清政府派兵入朝的消息。
  而此时的清政府,还完全没有意识到日本企图借道朝鲜,侵略中国的野心。《申报》能有如此远见卓识,一方面得益于作者对时局分析的判断能力,也得益于《申报》本身提供的平台。作为一张大报,《申报》既能吸引高端人才,又有专门的国外新闻渠道,加之政治嗅觉灵敏,自然要高于其他报纸。
  从1894年7月中日丰岛海战到次年3月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为止,以《申报》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基本上坚持主战的立场。《申报》曾发表《论议和者十难》《论中之与日宜战不宜和》《权说》等文,指出“战者和之本,能战而后能和,未有不能战而能和者也;不能战而和,和之害有不可胜言者”,因此“善谋国者不战则已,战则不肯轻于言和,非好战而恶和也,事势然也”。
  日本为达到吞并朝鲜之目的,多次否定中朝之宗藩关系。而清政府排斥媒体的做法,增加了战争立场的不透明性。不仅如此,日本还发动各地日本大使撰文,在世界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为宣传日本正义的国家形象展开公关,甚至不惜贿赂路透社。翻开当年世界大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几乎全是日本的声音。西方社会舆论甚至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他们认为清政府出兵朝鲜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其宗主国的地位,继续维护朝鲜野蛮的独裁政治。日本出兵则是致力朝鲜的国家独立,摆脱附属国被压迫的状态,是争取自由解放的正义一方,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虽然《申报》也连续发表《论日本不应与中国构兵》《论必保朝鲜以固东围》《攘日议》等评论,系统梳理中朝两国的宗藩关系,揭露日本图谋霸占朝鲜的野心,呼吁中国全力保护朝鲜,捍卫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但声音微弱,无济于事。
要求光绪帝御驾亲征
  当时,中国各大媒体纷纷开设专栏,密集报道战事,如“本馆接奉电音”“政论”“西电译要”“窥日要言”等。当丰岛海战拉开甲午战争序幕时,清政府接到击沉日本战舰的错误情报,上下一度亢奋不已,群臣间大谈倭奴小国不堪一击的快事,报刊媒体也争相报道大捷新闻。《上海新闻画报》刊载的“倭舰摧沉图”,更有声有色渲染了丰岛海战大捷的战事,一时误导了民众对战争真实状况的认知。而当时国内报刊发布的新闻,是日本情报部门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一,很多国内报刊的错误报道在日本的报刊上作为笑料被加以更正。
  在国际舆论被动的状况下,对丰岛海战的国际审判,判决结果却是让受害方中国一败再败,甚至被指责成挑起战端的祸首。这种一边倒的倾向,一直持续到1894年11月,日军在旅顺口滥杀无辜事件被西方记者曝光,国际社会才开始对中国表现出有限的同情心。当清军俘虏和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却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申冤。而日本作为加害国,却及时通过媒体歪曲事实、自我辩解,再次从政治困境中逃避了舆论的谴责。
  虽然信息不对称,但媒体处于疏于监管状态下,言论大胆,在战争期间,可直接批评朝廷,以示监督。如对北洋海军的建设问题,《字林沪报》在1894年9月30日的文章中,直接批评通商大臣不敢申请造船,又抨击当权者认为造船是乱花钱的错误言论。10月5日,在清军陆地战场节节败退之际,更是痛斥指挥者无能,“于此可知诸统将之实无能焉”。
  不仅敢于批评,媒体甚至提出大胆、朴素且有些许荒唐的建议:要求光绪帝御驾亲征。10月8日,《字林沪报》发文《恭拟圣主亲征议》,要求光绪效仿宋真宗亲征契丹。文章认为,当下最要紧的是,皇帝需御驾亲征,“亲统六师,东征日本”,甚至一鼓作气,直捣日本老巢。
  同时,《申报》刊文指出清政府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官场和军事的腐败。《申报》刊载《论中国之吏在乎欺》《愤言》《追论丧师失地之由》《论用兵谋国当先审几料敌》等文,指出中国“官场习气,掩盖粉饰,是所专长”,官员“以无为有,饰伪为真,以自欺而欺人,且以是为长技”;中国之所以丧师失地,“一误于因循,再误于蒙蔽,三误于粉饰,四误于虚骄”,正是这种掩盖粉饰、互相欺蒙的官场风气,不能不使战争失误。
讲真话时十分吝啬
  当时,报纸对清政府的观察可谓明晰。《申报》刊载《选将以一众心论》《谈兵》《论旅顺失守》等文,指出当时清廷“将不能用兵,兵不为将用,众心涣散,不能齐一”,造成如此现象之原因是“由于将不恤下,而赏赉不丰”,统兵官员克扣军粮,饷饱私囊,脧削士兵,“应给五两者或发二两有半,应给四两者或发二两”,以致“将之视兵也如刍狗,兵之视将也如赘疣,情意不相联,休戚不相顾,一有缓急,谁肯出死力以捍患”,造成“军无斗志,人有涣心,闻声而溃,望风而靡”。
  自李鸿章前往日本乞和后,社会舆论对和议反应很强烈,《申报》刊文指出“日人狠鸷而多诈,儇薄而无信”。若中国屈意言和,日本必“贪得无厌”“多方需索,百计留难”,尤其是“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申报》的时论,正反映了社会上要求抵抗日本侵略,反对屈辱求和的强烈愿望。此外,《申报》还刊载了关于本土的防务、防奸策略、战时后勤保障等文章。
  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将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当地官兵、绅民掀起一场反割台武装斗争。《申报》密切注意报道有关台湾省抗击日本侵略的消息,还发表《论台事宜和衷共济》一文,鼓励当地军民坚持抗战,团结一致,齐心合力。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给国人带来极大的刺激。光绪皇帝下诏求言,力求变法救国。当时不少廷臣纷纷呈递奏章,阐述己见。《申报》也刊载不少关于变法自强主张的文章,其中《变法以求实效》指出洋务运动“变其末而未知变其本,但知变其流而未知变其源”;《论储才》指出泰西各国“所以能致富强之故,则无不于储才基之”。
  此外,《申报》还发表《请广设科目议》文,抨击科举考试的落后腐朽,明确指出“欲为自强之计,莫先于变通取士之法”,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建议模仿德国的办学体制,在国内设立文书院和武书院;在《论开民之智》《论中国四民之苦》《论宜复古法以通上下之情》《论中国强邻逼处当图变计》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义,追求“与民共治”,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
  而这些努力不过是对“破屋子”“东补西贴”地裱糊一番。当然,修葺裱糊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要靠这种办法使“破屋子”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显然是缘木求鱼。1896年,在风雨飘摇中勉力为大清做“裱糊匠”的李鸿章访问美国。他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被问及“是否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时,回答说:“我们也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编辑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他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