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人围着医生转”向“医生围着病人转”的全新就医模式转变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北院区开诊在即

2024-11-22 作者: 胡沥中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胡沥中 通讯员 曹庆豪 报道   图为即将开诊的山大二院北院区。
  □ 本报记者 胡沥中

  近日,山大二院筹备组进驻济南市黄河北首家三甲医院——山大二院北院区一期筹备开诊工作。作为起步区重要民生工程,该医院引入“第五代医院”理念,将在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探索打造更优就医流程。11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这座医院有何特殊之处。
医院建筑与“泉水”相融
  走进门诊中心,尽管室内只点亮了部分灯光,却尽显宽敞明亮,不觉压抑。中庭处面积巨大的天窗将大束阳光引入室内,天窗下面是钢结构和玻璃组成的圆柱形结构,阳光照射下如泉水汩汩。
  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解建东介绍,将自然光化作室内的泉水喷涌造型,在解决天然采光、通风散热问题的同时,减少了大体量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营造出呼吸感、未来感、自由感。
  医院一期主要建设门诊医技综合楼、急诊急救中心、1号病房楼、2号病房楼、3号病房楼、感染楼等。3栋病房楼南北向平行设置,且间距较大,使得每一栋病房楼都能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采光。
  在病房楼楼角处记者见到,白色格栅自下而上延伸,如同“泉眼”喷涌,与门诊中心泉水造型相呼应。
  建筑设计“精心熬制”是起步区建设一大特色。山大二院北院区以现代化、人性化、国际化、特色化为设计理念,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工艺将设计精细化落地,实现与最新医疗理念融合。
  已经建成的一期项目彰显“呵护病患,关爱医护,开放共享,绿色自然”理念。据了解,院区植被覆盖率达30%,建筑周遭处处可见景观花园,后续随着室内绿植布置,将形成室内可亲绿、透过窗户可赏绿,室外可沉浸绿色景观的花园式医院格局。未来,随着项目二期建设,一期项目西侧的青宁沟将成为医院内河,计划打造亲水、近水生态场景。
1/3建筑面积位于地下
  “地下建筑面积占了整个医院的三分之一,设置地下两层停车场,共1200多个车位。”解建东介绍,医院一期共有床位1000张,车位数与床位数比例达到1.2,同时,医院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充分考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充分、灵活利用地下空间,着力破解停车难题。
  在院区地下一层,记者见到,停车场与扶梯、直梯两处电梯区相连,汽车驶入地下停车场后,人员可直接从此处换乘电梯,乘扶梯可到达一层前往门诊中心、急诊中心和综合医疗区,乘直梯则可前往病房等位置。
  据悉,像这样的地库落客区一期共设置有4处。山大二院北院区用地下通道将不同诊疗区串联,未来随着医院运营,不同落客区将对应上部不同诊疗中心,就诊人员可根据引导标识,直接将车开到最近的诊疗区入口,然后乘坐扶梯或直梯直达前往诊疗区域。
  电梯舱内,“J”“H”两个不常见的按钮引人注意。据介绍,“J”按钮指的是处于地下一二层之间的夹层,该夹层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可容纳停放非机动车近3000辆。此外,医院在地面设置近1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将有效缓解非机动车难停车及乱停乱放问题。
  “H”按钮则代表直升机通道,按下该按钮,这部电梯可达急诊楼楼顶停机坪。据介绍,该停机坪面积490多平方米,为12吨标准停机坪,可以满足现阶段使用的所有救援机型停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从出事地点转移到医院。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山大二院北院区最高仅12层,且呈东矮西高布局。解建东表示,扁平化是第五代医院在建筑形态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共通的特性。
  据介绍,“第五代医院”这一概念来源于法国,核心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过去“病人围着医生转”,向“医生围着病人转”的全新就医模式转变。
  “靠近黄河大道这一侧虽然矮,但集中了多数诊疗资源。”解建东介绍,建筑东侧自南向北连成一条街,依次串联起急诊、儿科、门诊和综合医疗中心,患者从黄河大道进入医院,可以更快实现就诊,西侧建筑高层为病房区,远离城市快速路且靠近河道,具备安静的疗养环境。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模式下细分科室相互串联不同,山大二院北院区创新“全科一站式服务+多科联合诊疗”模式,将一类病下的不同科室进行并联,形成脑血管疾病诊疗、心脏病防治康诊疗中心等8个中心,实现一类病在一个固定区域内完成诊疗。“以心脏病举例,过去要挂心内科或心外科,但在第五代医院,只需到心脏病诊疗中心就诊,做心电图、彩超也都在这一中心完成。”解建东介绍。同时,低矮的楼层设置也极大缓解了竖向通行压力,缩短了乘坐电梯等待时长。
  □ 本报记者 胡沥中

  近日,山大二院筹备组进驻济南市黄河北首家三甲医院——山大二院北院区一期筹备开诊工作。作为起步区重要民生工程,该医院引入“第五代医院”理念,将在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探索打造更优就医流程。11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这座医院有何特殊之处。
医院建筑与“泉水”相融
  走进门诊中心,尽管室内只点亮了部分灯光,却尽显宽敞明亮,不觉压抑。中庭处面积巨大的天窗将大束阳光引入室内,天窗下面是钢结构和玻璃组成的圆柱形结构,阳光照射下如泉水汩汩。
  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解建东介绍,将自然光化作室内的泉水喷涌造型,在解决天然采光、通风散热问题的同时,减少了大体量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营造出呼吸感、未来感、自由感。
  医院一期主要建设门诊医技综合楼、急诊急救中心、1号病房楼、2号病房楼、3号病房楼、感染楼等。3栋病房楼南北向平行设置,且间距较大,使得每一栋病房楼都能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采光。
  在病房楼楼角处记者见到,白色格栅自下而上延伸,如同“泉眼”喷涌,与门诊中心泉水造型相呼应。
  建筑设计“精心熬制”是起步区建设一大特色。山大二院北院区以现代化、人性化、国际化、特色化为设计理念,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工艺将设计精细化落地,实现与最新医疗理念融合。
  已经建成的一期项目彰显“呵护病患,关爱医护,开放共享,绿色自然”理念。据了解,院区植被覆盖率达30%,建筑周遭处处可见景观花园,后续随着室内绿植布置,将形成室内可亲绿、透过窗户可赏绿,室外可沉浸绿色景观的花园式医院格局。未来,随着项目二期建设,一期项目西侧的青宁沟将成为医院内河,计划打造亲水、近水生态场景。
1/3建筑面积位于地下
  “地下建筑面积占了整个医院的三分之一,设置地下两层停车场,共1200多个车位。”解建东介绍,医院一期共有床位1000张,车位数与床位数比例达到1.2,同时,医院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充分考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充分、灵活利用地下空间,着力破解停车难题。
  在院区地下一层,记者见到,停车场与扶梯、直梯两处电梯区相连,汽车驶入地下停车场后,人员可直接从此处换乘电梯,乘扶梯可到达一层前往门诊中心、急诊中心和综合医疗区,乘直梯则可前往病房等位置。
  据悉,像这样的地库落客区一期共设置有4处。山大二院北院区用地下通道将不同诊疗区串联,未来随着医院运营,不同落客区将对应上部不同诊疗中心,就诊人员可根据引导标识,直接将车开到最近的诊疗区入口,然后乘坐扶梯或直梯直达前往诊疗区域。
  电梯舱内,“J”“H”两个不常见的按钮引人注意。据介绍,“J”按钮指的是处于地下一二层之间的夹层,该夹层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可容纳停放非机动车近3000辆。此外,医院在地面设置近1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将有效缓解非机动车难停车及乱停乱放问题。
  “H”按钮则代表直升机通道,按下该按钮,这部电梯可达急诊楼楼顶停机坪。据介绍,该停机坪面积490多平方米,为12吨标准停机坪,可以满足现阶段使用的所有救援机型停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从出事地点转移到医院。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山大二院北院区最高仅12层,且呈东矮西高布局。解建东表示,扁平化是第五代医院在建筑形态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共通的特性。
  据介绍,“第五代医院”这一概念来源于法国,核心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过去“病人围着医生转”,向“医生围着病人转”的全新就医模式转变。
  “靠近黄河大道这一侧虽然矮,但集中了多数诊疗资源。”解建东介绍,建筑东侧自南向北连成一条街,依次串联起急诊、儿科、门诊和综合医疗中心,患者从黄河大道进入医院,可以更快实现就诊,西侧建筑高层为病房区,远离城市快速路且靠近河道,具备安静的疗养环境。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模式下细分科室相互串联不同,山大二院北院区创新“全科一站式服务+多科联合诊疗”模式,将一类病下的不同科室进行并联,形成脑血管疾病诊疗、心脏病防治康诊疗中心等8个中心,实现一类病在一个固定区域内完成诊疗。“以心脏病举例,过去要挂心内科或心外科,但在第五代医院,只需到心脏病诊疗中心就诊,做心电图、彩超也都在这一中心完成。”解建东介绍。同时,低矮的楼层设置也极大缓解了竖向通行压力,缩短了乘坐电梯等待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