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羌人谷”
2024-11-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侯 军
跋履
羌人,在我的认知中,一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族群。这种遥远,这种神秘,大约肇始于早年对古诗名句的涉猎——“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屈原《九歌》中出现的句子,年代足够久远;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家喻户晓;岑参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尽显大漠送别的氛围凝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写尽了驻守边塞的孤寂与苍凉……
因文学而感知的羌人、羌声、羌笛、羌管,凡此这种,大抵与边塞大漠有关。然而,眼前的这个羌族聚居村落,却并不在大漠边关,也没有黄沙飞雪,而是隐匿在四川阿坝州的高山深谷中。这就是汶川县灞州镇的“龙溪羌人谷”。
龙溪本是一片古老的土地,相传是古羌人冉駀部族的繁衍生息地。在这片山地上,一直流传着大禹在此降生的神迹,还残存着唐朝时期的灞州古城遗迹。其中,我们要去的东门寨,便是唐宋时期灞州古城的一处旧址。
我猜,“羌人谷”应该是当代人为这片羌族聚集村落所取的新名号。看过谷口的简介,才知道这里是东门寨、垮坡村以及阿尔村的统称。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全都分布在龙溪河与杂谷脑河的沿岸,顺着山谷,错落排列。潺潺溪水,低吟浅唱,时远时近,沿街可闻。村寨两旁则是险峰壁立,雾绕云缠。遥想千百年前,羌族先民从大西北迁徙到大西南,选择了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清静山林,逐水而居,围山而猎,世代繁衍,绵延千年,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然而,在山隔水阻的年代,这里势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族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原始的农耕渔猎生活,其艰苦与贫困也是不难想象的。封闭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就其文化形态的生成与演变而言,封闭却有利于保存地域文化的独特与纯粹——羌族文化恰恰就是这样一脉因其很少受到其他地域的文化影响和浸染,而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
走在羌人谷的小街上,你真有一种置身于异族文化场域的感觉。寨子口,矗立着高耸入云的碉楼(羌语称为“邓笼”),这是羌族先民为防御外敌而修建的,一般有十层,高者有十多层。羌人碉楼的建筑方式十分独特,以石砌泥封为主,黏土中或掺以牛羊毛、青稞秸秆等物料,用来增强黏合力,抵御风雨侵害。羌碉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乃至十多个角,建筑体呈上窄下宽的几何形制,外形各异,功能统一。据说,羌人建楼,不画图,不吊线,全凭老师傅因地制宜,手眼定准,建好之后,严丝合缝,栉风沐雨,千年不颓。这种碉楼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羌人谷看到的这座碉楼,高达十层,墙体上大书“龙溪羌碉”四个大字。因其建在路边,视野受限,路人须仰视才见楼顶,刚好与背后的山峰,相互映衬,愈发显得高入云端。
仰视碉楼之后,再来低头俯视地面——说实话,这“俯视地面”乃是我的偶然一瞥,殊不知却令我一瞥眼亮,再瞥心喜,再三再四,竟然心动神摇——羌村的街面,以白灰覆地,那上面都是有图案的,啥图案?有大手小手的手模,有大脚小脚的脚模,有小猫小狗的爪模,有猪羊牛马的蹄模,还有看似随意用竹签、指甲刮出的横线竖线,很像是山石、沟渠、房舍等抽象符号……这真是太有趣了。我赶忙向当地的朋友探询,他告诉我,羌人习惯在房子或道路修好之后,让全体家人、宠物和牲畜都在地面上留下模印,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纪念。我闻知,顿时对这地面上的各种印迹,心生一种遥远的亲切感,因为它们皆与生命紧密关联。
从发现地面上的美,再把目光转向两旁的墙面,同样是画满了各种夸张变形、装饰意味十足的图案,有动物,有屋舍,有塔楼,有人形……绘画稚拙素朴,色彩单纯平涂,虽一望可知是乡间画师之作,却处处透出羌民的审美直觉。
羌人的宗教意识中,并没有一个主神。他们的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占据着主要成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万物皆有灵性,山水皆须敬畏。因此,他们绘画中(也包括雕塑)的各种物象,应该是都被赋予了某种神性。这种类似“天人合一”的特性,就其本质而言,从来就没有偏离过中华文明的主流正脉。
在东门寨的门楼外,有一座五神庙,供奉着五位古羌圣贤,他们是共工氏、神农氏、大禹、无戈爱剑和阿巴白构。前三位都是上古史大名鼎鼎的人物,后两位不是历史名人,却都是羌族崇拜的英雄。在五神庙外的广场上,矗立着一组《释比铜雕》,表现的是羌人传统的羊皮鼓舞蹈的场景——“释比”在羌族的传统宗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宗教职务,类似于平常所说的巫师或祭司。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掌握着宗教经典,是沟通神、人、鬼之间神秘关系的人物,必须是在族人中德高望重者,方有资格担任。
龙溪羌人谷本是我国唯一的羌族释比文化发祥地。一路走下来,无论观景还是读画,其实处处都隐匿着“释比”的文化符号。那么,“释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巧得很,就在参观羌人谷的第二天,我参加了一次极富民族特色的“篝火晚会”,其中就有原汁原味羊皮鼓舞。当一群身着羌族民族服装的男人进来,径直坐到了我这张桌子上。我发现他们的服饰与昨天观赏到的《释比铜雕》的一模一样,便悄声问坐我身边的汉子:“你们中间,谁是释比呀?”那汉子转头指向正在取餐的一个男子:“他就是!”只见他四十多岁的样子,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留着长长的胡须。我对他微微一笑,问道:“您就是释比吗?”他看看我,点点头。我说,释比,很了不起呀!他摇摇头说,“有什么了不起,平时也跟大家一样做农活,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才会出面,只管些婚丧嫁娶、节日庆祝以及祭祀之类的事情。”旁边这位插话说,比如今天,要跳羊皮鼓舞,释比就是领头的……
说话间,大家都匆匆吃完了饭。释比拿起一根磨得包浆很厚、油光光的棍子,对我打个招呼,就赶紧出去准备了。半小时后,我在熊熊的篝火旁,近距离欣赏到了正宗的羊皮鼓舞,那释比的神棍好似一根指挥棒,把控着舞蹈的节奏和力度,我离得近,几乎听得到他急促的呼吸声。
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来的一个节目是羌笛独奏,又是那位释比走上前来,手执一只双管的竹笛,吹奏起悠长的曲子,满场观众顿时安静下来,除了篝火燃烧的噼啪声,只有这羌笛稍显尖利的凄恻乐曲,在山水之间回荡……
哦,这就是古诗中一再写到的羌笛吗?这就是曾经飘荡在大漠边关上的羌笛吗?遥想当年,在大漠千里的空寂中,在枕戈戴甲的烽燧上,在思亲念友人不寐的漫漫长夜里,忽然从远处传来如此悠怨凄恻的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跋履
羌人,在我的认知中,一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族群。这种遥远,这种神秘,大约肇始于早年对古诗名句的涉猎——“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屈原《九歌》中出现的句子,年代足够久远;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家喻户晓;岑参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尽显大漠送别的氛围凝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写尽了驻守边塞的孤寂与苍凉……
因文学而感知的羌人、羌声、羌笛、羌管,凡此这种,大抵与边塞大漠有关。然而,眼前的这个羌族聚居村落,却并不在大漠边关,也没有黄沙飞雪,而是隐匿在四川阿坝州的高山深谷中。这就是汶川县灞州镇的“龙溪羌人谷”。
龙溪本是一片古老的土地,相传是古羌人冉駀部族的繁衍生息地。在这片山地上,一直流传着大禹在此降生的神迹,还残存着唐朝时期的灞州古城遗迹。其中,我们要去的东门寨,便是唐宋时期灞州古城的一处旧址。
我猜,“羌人谷”应该是当代人为这片羌族聚集村落所取的新名号。看过谷口的简介,才知道这里是东门寨、垮坡村以及阿尔村的统称。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全都分布在龙溪河与杂谷脑河的沿岸,顺着山谷,错落排列。潺潺溪水,低吟浅唱,时远时近,沿街可闻。村寨两旁则是险峰壁立,雾绕云缠。遥想千百年前,羌族先民从大西北迁徙到大西南,选择了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清静山林,逐水而居,围山而猎,世代繁衍,绵延千年,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然而,在山隔水阻的年代,这里势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族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原始的农耕渔猎生活,其艰苦与贫困也是不难想象的。封闭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就其文化形态的生成与演变而言,封闭却有利于保存地域文化的独特与纯粹——羌族文化恰恰就是这样一脉因其很少受到其他地域的文化影响和浸染,而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
走在羌人谷的小街上,你真有一种置身于异族文化场域的感觉。寨子口,矗立着高耸入云的碉楼(羌语称为“邓笼”),这是羌族先民为防御外敌而修建的,一般有十层,高者有十多层。羌人碉楼的建筑方式十分独特,以石砌泥封为主,黏土中或掺以牛羊毛、青稞秸秆等物料,用来增强黏合力,抵御风雨侵害。羌碉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乃至十多个角,建筑体呈上窄下宽的几何形制,外形各异,功能统一。据说,羌人建楼,不画图,不吊线,全凭老师傅因地制宜,手眼定准,建好之后,严丝合缝,栉风沐雨,千年不颓。这种碉楼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羌人谷看到的这座碉楼,高达十层,墙体上大书“龙溪羌碉”四个大字。因其建在路边,视野受限,路人须仰视才见楼顶,刚好与背后的山峰,相互映衬,愈发显得高入云端。
仰视碉楼之后,再来低头俯视地面——说实话,这“俯视地面”乃是我的偶然一瞥,殊不知却令我一瞥眼亮,再瞥心喜,再三再四,竟然心动神摇——羌村的街面,以白灰覆地,那上面都是有图案的,啥图案?有大手小手的手模,有大脚小脚的脚模,有小猫小狗的爪模,有猪羊牛马的蹄模,还有看似随意用竹签、指甲刮出的横线竖线,很像是山石、沟渠、房舍等抽象符号……这真是太有趣了。我赶忙向当地的朋友探询,他告诉我,羌人习惯在房子或道路修好之后,让全体家人、宠物和牲畜都在地面上留下模印,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纪念。我闻知,顿时对这地面上的各种印迹,心生一种遥远的亲切感,因为它们皆与生命紧密关联。
从发现地面上的美,再把目光转向两旁的墙面,同样是画满了各种夸张变形、装饰意味十足的图案,有动物,有屋舍,有塔楼,有人形……绘画稚拙素朴,色彩单纯平涂,虽一望可知是乡间画师之作,却处处透出羌民的审美直觉。
羌人的宗教意识中,并没有一个主神。他们的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占据着主要成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万物皆有灵性,山水皆须敬畏。因此,他们绘画中(也包括雕塑)的各种物象,应该是都被赋予了某种神性。这种类似“天人合一”的特性,就其本质而言,从来就没有偏离过中华文明的主流正脉。
在东门寨的门楼外,有一座五神庙,供奉着五位古羌圣贤,他们是共工氏、神农氏、大禹、无戈爱剑和阿巴白构。前三位都是上古史大名鼎鼎的人物,后两位不是历史名人,却都是羌族崇拜的英雄。在五神庙外的广场上,矗立着一组《释比铜雕》,表现的是羌人传统的羊皮鼓舞蹈的场景——“释比”在羌族的传统宗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宗教职务,类似于平常所说的巫师或祭司。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掌握着宗教经典,是沟通神、人、鬼之间神秘关系的人物,必须是在族人中德高望重者,方有资格担任。
龙溪羌人谷本是我国唯一的羌族释比文化发祥地。一路走下来,无论观景还是读画,其实处处都隐匿着“释比”的文化符号。那么,“释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巧得很,就在参观羌人谷的第二天,我参加了一次极富民族特色的“篝火晚会”,其中就有原汁原味羊皮鼓舞。当一群身着羌族民族服装的男人进来,径直坐到了我这张桌子上。我发现他们的服饰与昨天观赏到的《释比铜雕》的一模一样,便悄声问坐我身边的汉子:“你们中间,谁是释比呀?”那汉子转头指向正在取餐的一个男子:“他就是!”只见他四十多岁的样子,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留着长长的胡须。我对他微微一笑,问道:“您就是释比吗?”他看看我,点点头。我说,释比,很了不起呀!他摇摇头说,“有什么了不起,平时也跟大家一样做农活,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才会出面,只管些婚丧嫁娶、节日庆祝以及祭祀之类的事情。”旁边这位插话说,比如今天,要跳羊皮鼓舞,释比就是领头的……
说话间,大家都匆匆吃完了饭。释比拿起一根磨得包浆很厚、油光光的棍子,对我打个招呼,就赶紧出去准备了。半小时后,我在熊熊的篝火旁,近距离欣赏到了正宗的羊皮鼓舞,那释比的神棍好似一根指挥棒,把控着舞蹈的节奏和力度,我离得近,几乎听得到他急促的呼吸声。
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来的一个节目是羌笛独奏,又是那位释比走上前来,手执一只双管的竹笛,吹奏起悠长的曲子,满场观众顿时安静下来,除了篝火燃烧的噼啪声,只有这羌笛稍显尖利的凄恻乐曲,在山水之间回荡……
哦,这就是古诗中一再写到的羌笛吗?这就是曾经飘荡在大漠边关上的羌笛吗?遥想当年,在大漠千里的空寂中,在枕戈戴甲的烽燧上,在思亲念友人不寐的漫漫长夜里,忽然从远处传来如此悠怨凄恻的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