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寄情这枚“邮票”

2024-11-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朱殿封
后窗
  村庄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如何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跋涉到了今天,它们是关于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我的家乡纪家楼村坐落在华北大平原上。如果把它放到日常室内悬挂的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它;把它放到山东省地图上也找不到它;把它放到放大了的乐陵市地图上,它不过一张邮票大小。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生命中的根。
  故乡,使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去何处。祖祖辈辈总会有根,终会有缘,开枝散叶,枝繁叶茂,但扎入大地的根只有一处,那就是融入血液的眷恋。对故乡的眷恋,就如树叶对根的眷恋。一个人心中如若没有了根,那就是断梗飘萍。以致,一个人不论走到天南地北,甚至跨出国门,寓居海外,最忘不了的是自己的故乡。
  故乡,是对一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对一个人成长初始最基础的塑造。
  我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为什么总是经常想起故乡,想起在故乡生活的桩桩件件往事,想起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在故乡的快乐时光?那是因为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水土,故乡的草木庄稼,故乡的父老乡亲,呵护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从中得到滋养,一方水土把我们培育成这方水土的这个“人”。从而,以后不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性情里,我们的言行里,都自然携带了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品格。不论你改了口音,换了装束,顺应了哪个地方的“入乡随俗”,我们以外的外地人仍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你是“哪里哪里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打上了“这个地方”的烙印。
  行走在异地他乡,常会被问及:“你是哪里人?”我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告诉对方是哪里人,语气里带着自信、坚定,甚至自豪。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谁人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啊!自己的家乡就是好啊!
  故乡是我们的靠山。
  当你工作、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时候,当命运遭遇坎坷的时候,当你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喘口气,思忖对策寻找出路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父老乡亲,想到老屋的土炕头。一步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走进那个熟悉的村庄,迈进那道熟悉的家门,一屁股坐在热炕头上,嗅着空气里的“土腥味儿”,看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所有愁情烦绪化作乌云散去了,所有消沉颓废黯然隐退了,提到嗓子眼儿的那颗心归位了,从而心里生出无比的踏实和坦然。即便是面对“山穷水尽”,做了最坏的打算,不是也还有一处收留地:“大不了回到老家去!”故乡,从来不嫌弃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故乡是谁?是为你撑伞遮雨的父亲,是无比包容你的母亲。
  当你工作中取得成绩,事业有成的时候,往往得意的“春风”最先刮到了故乡:“我是XX地方人。”“我为家乡父老争了气,争了光!”“我没有辜负生我养我的那方水土。”看看,故乡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滋养倏地突显出来。回乡探亲,那是载誉归来,荣归故里,光耀了门厅,“祖坟上冒了青烟”。家乡父老谈论你,言谈话语中亦是充满着骄傲和荣耀。
  这就是故乡呀!
  一个人在外打拼多年,当他进入暮年,最想念的仍然是故乡。因而有了解甲归田,有了回归故园,有了告老还乡,有了终老家乡。一个人即便定居外地,父母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游子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归来。移居新地有回家省亲,祭祀祖先,给儿孙讲述来处,告诉儿孙记住“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自知今日离故乡,不知何日归来时,临行不忘捧走一把故土。客死他乡,还有魂归故里。
  这就是扎在一个人心中的故乡的那条根哪!
  对故乡的这种情愫,便是那绵绵不断的乡愁!
  故乡在我心里,我在故乡怀中。
  □ 朱殿封
后窗
  村庄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如何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跋涉到了今天,它们是关于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我的家乡纪家楼村坐落在华北大平原上。如果把它放到日常室内悬挂的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它;把它放到山东省地图上也找不到它;把它放到放大了的乐陵市地图上,它不过一张邮票大小。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生命中的根。
  故乡,使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去何处。祖祖辈辈总会有根,终会有缘,开枝散叶,枝繁叶茂,但扎入大地的根只有一处,那就是融入血液的眷恋。对故乡的眷恋,就如树叶对根的眷恋。一个人心中如若没有了根,那就是断梗飘萍。以致,一个人不论走到天南地北,甚至跨出国门,寓居海外,最忘不了的是自己的故乡。
  故乡,是对一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对一个人成长初始最基础的塑造。
  我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为什么总是经常想起故乡,想起在故乡生活的桩桩件件往事,想起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在故乡的快乐时光?那是因为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水土,故乡的草木庄稼,故乡的父老乡亲,呵护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从中得到滋养,一方水土把我们培育成这方水土的这个“人”。从而,以后不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性情里,我们的言行里,都自然携带了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品格。不论你改了口音,换了装束,顺应了哪个地方的“入乡随俗”,我们以外的外地人仍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你是“哪里哪里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打上了“这个地方”的烙印。
  行走在异地他乡,常会被问及:“你是哪里人?”我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告诉对方是哪里人,语气里带着自信、坚定,甚至自豪。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谁人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啊!自己的家乡就是好啊!
  故乡是我们的靠山。
  当你工作、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时候,当命运遭遇坎坷的时候,当你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喘口气,思忖对策寻找出路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父老乡亲,想到老屋的土炕头。一步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走进那个熟悉的村庄,迈进那道熟悉的家门,一屁股坐在热炕头上,嗅着空气里的“土腥味儿”,看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所有愁情烦绪化作乌云散去了,所有消沉颓废黯然隐退了,提到嗓子眼儿的那颗心归位了,从而心里生出无比的踏实和坦然。即便是面对“山穷水尽”,做了最坏的打算,不是也还有一处收留地:“大不了回到老家去!”故乡,从来不嫌弃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故乡是谁?是为你撑伞遮雨的父亲,是无比包容你的母亲。
  当你工作中取得成绩,事业有成的时候,往往得意的“春风”最先刮到了故乡:“我是XX地方人。”“我为家乡父老争了气,争了光!”“我没有辜负生我养我的那方水土。”看看,故乡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滋养倏地突显出来。回乡探亲,那是载誉归来,荣归故里,光耀了门厅,“祖坟上冒了青烟”。家乡父老谈论你,言谈话语中亦是充满着骄傲和荣耀。
  这就是故乡呀!
  一个人在外打拼多年,当他进入暮年,最想念的仍然是故乡。因而有了解甲归田,有了回归故园,有了告老还乡,有了终老家乡。一个人即便定居外地,父母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游子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归来。移居新地有回家省亲,祭祀祖先,给儿孙讲述来处,告诉儿孙记住“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自知今日离故乡,不知何日归来时,临行不忘捧走一把故土。客死他乡,还有魂归故里。
  这就是扎在一个人心中的故乡的那条根哪!
  对故乡的这种情愫,便是那绵绵不断的乡愁!
  故乡在我心里,我在故乡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