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四化”推动增产提效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2024-1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卢明鹏
作为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平原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全力稳面积、提单产,高标准打造“吨半粮”生产能力示范区,2024年粮食总产达到22.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先后入选全国小麦和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2023年山东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抓粮,责任化
高位推进。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吨半粮”创建指挥部,下设技术服务、督导检查、综合协调、档案宣传、后勤保障5个工作组,统筹龙头企业、区域党建联合体、社会化服务、技术指导、基础设施五大要素,明确N项阶段性工作任务,构建起“1+5+5+N”指挥体系。高点规划。建立书记指挥田524块,县乡村三级书记挂图作战,靠上抓、快推进、强带动,把“指挥田”变成“示范田”。规划全县一张图,重点打造18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形成“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的分级推进格局。高效保障。统筹涉农资金,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7.9万亩,实现全域覆盖,带动粮食亩均增产150余斤。每年拿出100万元,开展夏秋两季“粮王大赛”,370余人报名参加,高产典型纷纷涌现,有效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
种粮,规模化
规范土地流转。全县64个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2595家新型种粮组织,通过全托管、半托管、订单种植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覆盖面积52.8万亩。实施“百万千”工程。培植18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1000家现代新型种粮主体,每年培训10000名高素质农民,为农服务中心实现全域覆盖,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突出品牌引领。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覆盖面积68.35万亩。建立“十佳农匠”评价激励制度,树典型强引领。
增粮,科技化
夯实技术支撑。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300多名农业专家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亲临一线推广两早两晚、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等技术。成立平原县种业振兴研究院,全县良种覆盖率实现100%。深化数智赋能。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墒情、虫情等基础参数,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信息化。探索“211”种养循环模式,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减少25%。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应用,全县主粮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创新节粮减损。组建“托管联盟”,推广新设备、新工艺,为农户提供加工、仓储、烘干全链条服务,粮食减损3%以上,典型做法被主流媒体报道。
兴粮,产业化
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美国宜瑞安、青岛啤酒等强企名企深耕平原,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余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建强园区平台。抢抓德州建设食品名市机遇,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军粮食品产业园等标准化园区蒸蒸日上,20余个项目快速建设,打造中国北方“食谷”和京津冀鲁“中央厨房”。突出品牌引领。打造“原质原味”区域公用品牌,42家经营主体获授权,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培植乡镇特色电商基地,打造专业蔬菜批发市场,每年70万吨蔬菜走上京津地区餐桌,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作为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平原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全力稳面积、提单产,高标准打造“吨半粮”生产能力示范区,2024年粮食总产达到22.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先后入选全国小麦和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2023年山东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抓粮,责任化
高位推进。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吨半粮”创建指挥部,下设技术服务、督导检查、综合协调、档案宣传、后勤保障5个工作组,统筹龙头企业、区域党建联合体、社会化服务、技术指导、基础设施五大要素,明确N项阶段性工作任务,构建起“1+5+5+N”指挥体系。高点规划。建立书记指挥田524块,县乡村三级书记挂图作战,靠上抓、快推进、强带动,把“指挥田”变成“示范田”。规划全县一张图,重点打造18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形成“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的分级推进格局。高效保障。统筹涉农资金,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7.9万亩,实现全域覆盖,带动粮食亩均增产150余斤。每年拿出100万元,开展夏秋两季“粮王大赛”,370余人报名参加,高产典型纷纷涌现,有效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
种粮,规模化
规范土地流转。全县64个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2595家新型种粮组织,通过全托管、半托管、订单种植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覆盖面积52.8万亩。实施“百万千”工程。培植18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1000家现代新型种粮主体,每年培训10000名高素质农民,为农服务中心实现全域覆盖,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突出品牌引领。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覆盖面积68.35万亩。建立“十佳农匠”评价激励制度,树典型强引领。
增粮,科技化
夯实技术支撑。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300多名农业专家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亲临一线推广两早两晚、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等技术。成立平原县种业振兴研究院,全县良种覆盖率实现100%。深化数智赋能。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墒情、虫情等基础参数,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信息化。探索“211”种养循环模式,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减少25%。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应用,全县主粮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创新节粮减损。组建“托管联盟”,推广新设备、新工艺,为农户提供加工、仓储、烘干全链条服务,粮食减损3%以上,典型做法被主流媒体报道。
兴粮,产业化
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美国宜瑞安、青岛啤酒等强企名企深耕平原,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余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建强园区平台。抢抓德州建设食品名市机遇,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军粮食品产业园等标准化园区蒸蒸日上,20余个项目快速建设,打造中国北方“食谷”和京津冀鲁“中央厨房”。突出品牌引领。打造“原质原味”区域公用品牌,42家经营主体获授权,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培植乡镇特色电商基地,打造专业蔬菜批发市场,每年70万吨蔬菜走上京津地区餐桌,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