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全域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实现多方共赢、协同发展
从1.0到3.0的合作社蝶变之路
2024-1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仁良 柳耿
几间闲置老宅,从年久失修、无人问津,摇身一变成为年收入20余万元的热门乡村民宿;一块地,同样是种烟薯25,却实现从亏损到盈利14万元;曾是处置难题的化肥农药空瓶,如今也成为能换钱、换日用品的好东西……
这都是发生在栖霞市合作社改革升级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村民都能拿分红;发挥镇街力量,使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让合作社抱团发展,实现村集体不断增收,栖霞市是如何做的?
创办合作社
让全村人都能拿分红
一幅幅原创壁画讲述着村里过去的故事,民房摇身变为精致民宿、夜晚时分璀璨夺目的灯带、成方连片的樱桃大棚,共同描绘出了后许家村作为“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的独特魅力。
“以前村里是一穷二白,自从栖霞市委号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尤其是2020年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之后,村里的集体收入一年一个样儿。两年时间合作社分红近90万元,带动集体增收32万元。”后许家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军笑着说。
一个有着320年历史的古老山村,如何从“蓬头垢面”变得“光鲜亮丽”,如今成为胶东屋脊上的网红“壁画村”呢?
“你看这些民宿,以前都是没人住的老宅子,当时不管的话,慢慢就会变成危房。”走在画满主题壁画的村路上,王进军摸着墙面说,“‘三变’改革试点之后,村民把这些房子作为资产入股,每个村民还给合作社投资1000元,当年就实现分红。投资多的村民每年能分到6000多元,投资少的村民每年也能分到近3000元,家家户户都能拿到分红。”据了解,后许家村光是民宿这一个项目,每年就能营收20多万,真正让闲置资源集体变现,让破败不堪的民房焕发新的光彩。
为了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效率,后许家村组建联合社,内设土地、劳务、置业和旅游4个股份合作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多元化经营。“村里有编织袋工厂、有文旅产业,还有大樱桃种植示范园等,成立股份合作社就能细化管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其中,提高积极性。”王进军表示。
依托现有的红色遗存、红色典故、胶东古宅等,后许家村将红色教育、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等串点成线、连片规划,打响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增添了乡村发展活力。
“这是合作社的1.0版本,也就是以村为单位创办合作社。”栖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创办合作社是为了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把零散土地集中起来,走合作化发展道路,一头连起大市场、一头连起小农户,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截至目前,栖霞市全市共备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13个。2023年度,80%以上合作社实现分红,最多的为庙后镇后许家村文凯果品专业合作社,集体分红15.5万元、群众分红30万元。
发挥镇街作用
让合作社抱团发展、提质增效
在栖霞市翠屏街道榆林庄村的烟薯25种植地,小东沟村党支部书记林治明拿起一根烟薯25,边扒拉上面的泥土边说:“以前这60亩地,商品果比例不到30%,现在能达到80%以上了。以前种烟薯,一年能赔进去15万元左右。现在经过统一管理,同样一块地,商品果产量达到近20万斤,预计营收14万元左右。”
“林治明是翠屏街道联合社种植线条的‘线长’,也是我们联合社烟薯25的负责人。”翠屏街道联合社理事长姜志国说,“我们街道成立联合社,让单打独斗的村级合作社抱团取暖,将街道的58个合作社分为12条线,并选定12名‘线长’。把资源相近的合作社放在一条线上,选准干部发挥强势合作社的优势,从而带动整个线条的发展。”
在街道联合社的统一管理下,以前种植烟薯25一亩地成本需要4000元,如今仅需2000元左右。过去,因为种植效益不佳,60亩地大多都被撂荒了。如今,翠屏街道联合社种出高效益的同时,也让当地村民每年每亩地拿到1000元的租金,实现了村民、合作社、联合社齐增收。翠屏街道农特产品联合社组建“合作社抓生产、联合社抓销售”分级管控体系,累计营业额200多万元。
类似的案例,在栖霞市还有不少。庙后镇丰卓联合社集聚28个村合作社,建成集大樱桃苗木培育、销售、观光、培训等于一体的高品质智慧化大樱桃产业园,并以此为“母体”,实施“一亩示范园”项目,“一揽子”推动村集体增收、村干部提薪、新技术推广,已累计分红220万元;松山街道联合社统筹辖区内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0余万元资金,发展艾山苹果、后铺草莓、代家蓝莓等特色产品,每年按8%—10%比例分红,带动缺产业、收益低的村庄协同发展;观里镇观泽联合社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发展规模,建设起研学大棚、家庭农场等,既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收,又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镇级联合社是合作社发展的2.0版本,就是让镇街党(工)委由指挥员变战斗员,发挥镇街力量带动各村的合作社一起发展,不仅降低种植成本,还能增加收益。”栖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针对前期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发展产业盲目跟风、经营管理缺乏人才等问题,栖霞市确定“市统筹、镇联合、村主体”思路,明确合作社“联合发展”“规范提升”2条主线,全面推行“1+1+N”模式,即以镇街党(工)委为1个统领,每个镇街创建1个联合社,引领N个合作社抱团发展。
走进位于栖霞市桃村镇的老岚水库库区移民产业园,一座1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内,各类水果蔬菜正在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控温系统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据悉,该项目吸纳2642名村民以资金入股,筹集股金1321万元,将建设4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150亩苗木基地,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
“将资金集中做大项目,可以实现更高的收益。”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产业园的示范棚,我们正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经验。等产业园内大棚都建设好,入股村民不仅每年都能拿到分红,还能来租赁大棚种植、打工,以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双社联动·三级融合”
进一步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
“栖霞市联合社总会与企业签约合作,搭建了苹果全产业链智慧平台。果业产业大脑记录着每个村苹果的种植情况,有面积、树龄、套袋数量以及树势。”在栖霞市果业产业大脑的智慧大屏上,展示出了蛇窝泊镇果农董学军的果园土壤用肥情况。工作人员介绍,“检测显示,他这块地土质较差,严重缺乏有机质。我们帮助他检测土壤特质,并为他科学制定了施肥计划,每个月用什么肥都很清晰。”
“我们还在试点镇村服务站嫁接了废旧物资回收功能,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农药瓶等废旧物资,同步开设‘积分超市’,群众既可在村里购买放心农资,又可利用废旧物资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享受到足不出户的便民服务。如此一来,也能降低农业污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落实。”工作人员表示。
2023年,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有效发挥党组织组织功能,栖霞市探索开展了“双社联动·三级融合”工作,整合31家发展潜力大、运行状况好镇街党(工)委领办联合社、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6家农资生产、果品仓储、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企业成立栖霞市联合社总会。
2024年,栖霞市开展“双社联动·三级融合”专项行动,按照“先试点探索、后面上推进”思路,区分市镇村3个层面,明确以组织优势推动体系联动实现管理融合、以经营优势推动效益联动实现生产融合、以平台优势推动服务联动实现资源融合等3大类工作措施,初步形成供销社、联合社协调联动,市级联合社总会、镇级联合社、村级合作社有效融合工作格局。
“这就是合作社发展的3.0阶段,我们按照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要求,成立市级联合社总会,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组织优势、联合社总会平台优势、市联社经营优势,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形成闭环,让联合社、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更清晰、路径更明确、质效更明显。”栖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表示,目前,栖霞市已确定西城、杨础、蛇窝泊、唐家泊等镇村试点,引领建设10处镇级服务中心、214处村级服务站,预计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33.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栖霞市联合社总会以更大力量拓展了农产品销售链条。工作人员介绍:“6月份,奶茶品牌‘喜茶’研发团队研制投放的苹果奶茶新品,用的就是栖霞苹果,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该产品在售期间,栖霞每日向北京、河北、山东500余家喜茶门店供应苹果10万余斤。”7月份,栖霞市在亭口镇试点开展“双社联动·三级融合”助农销售行动,仅用7天时间,便以高于市场价0.1—0.2元/斤的价格,帮助果农销售库存苹果11万斤。
此外,栖霞市发布联合社总会10项优惠服务项目清单,建立“833”分配奖励机制,即销售总额8%作为村集体奖励收入、3%用于支持镇街联合社发展、3%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奖补资金。“该机制不仅带动村集体增收,还能有效提升村干部的积极性。”栖霞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说。
自今年6月份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栖霞市累计销售农资2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栖霞市现有果园面积100万亩,年度农资流通额近30亿元,后续“双社联动”工作全面推开后,联合社总会农资销售比例预计可占到5%,年度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200万元。
栖霞市翠屏街道农特产品联合社部分产品 摄影:赵凯
栖霞市庙后镇丰卓联合社2024年分红大会现场 摄影:赵凯
几间闲置老宅,从年久失修、无人问津,摇身一变成为年收入20余万元的热门乡村民宿;一块地,同样是种烟薯25,却实现从亏损到盈利14万元;曾是处置难题的化肥农药空瓶,如今也成为能换钱、换日用品的好东西……
这都是发生在栖霞市合作社改革升级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村民都能拿分红;发挥镇街力量,使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让合作社抱团发展,实现村集体不断增收,栖霞市是如何做的?
创办合作社
让全村人都能拿分红
一幅幅原创壁画讲述着村里过去的故事,民房摇身变为精致民宿、夜晚时分璀璨夺目的灯带、成方连片的樱桃大棚,共同描绘出了后许家村作为“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的独特魅力。
“以前村里是一穷二白,自从栖霞市委号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尤其是2020年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之后,村里的集体收入一年一个样儿。两年时间合作社分红近90万元,带动集体增收32万元。”后许家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军笑着说。
一个有着320年历史的古老山村,如何从“蓬头垢面”变得“光鲜亮丽”,如今成为胶东屋脊上的网红“壁画村”呢?
“你看这些民宿,以前都是没人住的老宅子,当时不管的话,慢慢就会变成危房。”走在画满主题壁画的村路上,王进军摸着墙面说,“‘三变’改革试点之后,村民把这些房子作为资产入股,每个村民还给合作社投资1000元,当年就实现分红。投资多的村民每年能分到6000多元,投资少的村民每年也能分到近3000元,家家户户都能拿到分红。”据了解,后许家村光是民宿这一个项目,每年就能营收20多万,真正让闲置资源集体变现,让破败不堪的民房焕发新的光彩。
为了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效率,后许家村组建联合社,内设土地、劳务、置业和旅游4个股份合作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多元化经营。“村里有编织袋工厂、有文旅产业,还有大樱桃种植示范园等,成立股份合作社就能细化管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其中,提高积极性。”王进军表示。
依托现有的红色遗存、红色典故、胶东古宅等,后许家村将红色教育、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等串点成线、连片规划,打响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增添了乡村发展活力。
“这是合作社的1.0版本,也就是以村为单位创办合作社。”栖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创办合作社是为了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把零散土地集中起来,走合作化发展道路,一头连起大市场、一头连起小农户,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截至目前,栖霞市全市共备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13个。2023年度,80%以上合作社实现分红,最多的为庙后镇后许家村文凯果品专业合作社,集体分红15.5万元、群众分红30万元。
发挥镇街作用
让合作社抱团发展、提质增效
在栖霞市翠屏街道榆林庄村的烟薯25种植地,小东沟村党支部书记林治明拿起一根烟薯25,边扒拉上面的泥土边说:“以前这60亩地,商品果比例不到30%,现在能达到80%以上了。以前种烟薯,一年能赔进去15万元左右。现在经过统一管理,同样一块地,商品果产量达到近20万斤,预计营收14万元左右。”
“林治明是翠屏街道联合社种植线条的‘线长’,也是我们联合社烟薯25的负责人。”翠屏街道联合社理事长姜志国说,“我们街道成立联合社,让单打独斗的村级合作社抱团取暖,将街道的58个合作社分为12条线,并选定12名‘线长’。把资源相近的合作社放在一条线上,选准干部发挥强势合作社的优势,从而带动整个线条的发展。”
在街道联合社的统一管理下,以前种植烟薯25一亩地成本需要4000元,如今仅需2000元左右。过去,因为种植效益不佳,60亩地大多都被撂荒了。如今,翠屏街道联合社种出高效益的同时,也让当地村民每年每亩地拿到1000元的租金,实现了村民、合作社、联合社齐增收。翠屏街道农特产品联合社组建“合作社抓生产、联合社抓销售”分级管控体系,累计营业额200多万元。
类似的案例,在栖霞市还有不少。庙后镇丰卓联合社集聚28个村合作社,建成集大樱桃苗木培育、销售、观光、培训等于一体的高品质智慧化大樱桃产业园,并以此为“母体”,实施“一亩示范园”项目,“一揽子”推动村集体增收、村干部提薪、新技术推广,已累计分红220万元;松山街道联合社统筹辖区内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0余万元资金,发展艾山苹果、后铺草莓、代家蓝莓等特色产品,每年按8%—10%比例分红,带动缺产业、收益低的村庄协同发展;观里镇观泽联合社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发展规模,建设起研学大棚、家庭农场等,既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收,又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镇级联合社是合作社发展的2.0版本,就是让镇街党(工)委由指挥员变战斗员,发挥镇街力量带动各村的合作社一起发展,不仅降低种植成本,还能增加收益。”栖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针对前期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发展产业盲目跟风、经营管理缺乏人才等问题,栖霞市确定“市统筹、镇联合、村主体”思路,明确合作社“联合发展”“规范提升”2条主线,全面推行“1+1+N”模式,即以镇街党(工)委为1个统领,每个镇街创建1个联合社,引领N个合作社抱团发展。
走进位于栖霞市桃村镇的老岚水库库区移民产业园,一座1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内,各类水果蔬菜正在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控温系统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据悉,该项目吸纳2642名村民以资金入股,筹集股金1321万元,将建设4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150亩苗木基地,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
“将资金集中做大项目,可以实现更高的收益。”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产业园的示范棚,我们正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经验。等产业园内大棚都建设好,入股村民不仅每年都能拿到分红,还能来租赁大棚种植、打工,以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双社联动·三级融合”
进一步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
“栖霞市联合社总会与企业签约合作,搭建了苹果全产业链智慧平台。果业产业大脑记录着每个村苹果的种植情况,有面积、树龄、套袋数量以及树势。”在栖霞市果业产业大脑的智慧大屏上,展示出了蛇窝泊镇果农董学军的果园土壤用肥情况。工作人员介绍,“检测显示,他这块地土质较差,严重缺乏有机质。我们帮助他检测土壤特质,并为他科学制定了施肥计划,每个月用什么肥都很清晰。”
“我们还在试点镇村服务站嫁接了废旧物资回收功能,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农药瓶等废旧物资,同步开设‘积分超市’,群众既可在村里购买放心农资,又可利用废旧物资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享受到足不出户的便民服务。如此一来,也能降低农业污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落实。”工作人员表示。
2023年,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有效发挥党组织组织功能,栖霞市探索开展了“双社联动·三级融合”工作,整合31家发展潜力大、运行状况好镇街党(工)委领办联合社、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6家农资生产、果品仓储、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企业成立栖霞市联合社总会。
2024年,栖霞市开展“双社联动·三级融合”专项行动,按照“先试点探索、后面上推进”思路,区分市镇村3个层面,明确以组织优势推动体系联动实现管理融合、以经营优势推动效益联动实现生产融合、以平台优势推动服务联动实现资源融合等3大类工作措施,初步形成供销社、联合社协调联动,市级联合社总会、镇级联合社、村级合作社有效融合工作格局。
“这就是合作社发展的3.0阶段,我们按照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要求,成立市级联合社总会,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组织优势、联合社总会平台优势、市联社经营优势,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形成闭环,让联合社、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更清晰、路径更明确、质效更明显。”栖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表示,目前,栖霞市已确定西城、杨础、蛇窝泊、唐家泊等镇村试点,引领建设10处镇级服务中心、214处村级服务站,预计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33.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栖霞市联合社总会以更大力量拓展了农产品销售链条。工作人员介绍:“6月份,奶茶品牌‘喜茶’研发团队研制投放的苹果奶茶新品,用的就是栖霞苹果,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该产品在售期间,栖霞每日向北京、河北、山东500余家喜茶门店供应苹果10万余斤。”7月份,栖霞市在亭口镇试点开展“双社联动·三级融合”助农销售行动,仅用7天时间,便以高于市场价0.1—0.2元/斤的价格,帮助果农销售库存苹果11万斤。
此外,栖霞市发布联合社总会10项优惠服务项目清单,建立“833”分配奖励机制,即销售总额8%作为村集体奖励收入、3%用于支持镇街联合社发展、3%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奖补资金。“该机制不仅带动村集体增收,还能有效提升村干部的积极性。”栖霞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说。
自今年6月份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栖霞市累计销售农资2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栖霞市现有果园面积100万亩,年度农资流通额近30亿元,后续“双社联动”工作全面推开后,联合社总会农资销售比例预计可占到5%,年度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200万元。
栖霞市翠屏街道农特产品联合社部分产品 摄影:赵凯
栖霞市庙后镇丰卓联合社2024年分红大会现场 摄影: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