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潮汐下同辈群体思政教育探讨

2024-11-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社交逐渐转向线上,网络同辈群体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正式社群,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力量。所谓网络同辈群体,是指由具有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或需求的大学生组成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的典型表现形式包括使用QQ群、微信群、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小红书、贴吧),以及在线讨论社区和游戏团队等,成员通过这些平台彼此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并在情感上相互支持。近期出现的名词“网络搭子”就是网络同辈群体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根据同辈影响理论,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一阶段,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尤为突出。网络同辈群体通过互动和信息共享,对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而社会认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即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同辈群体获得归属感与自我认同,这种群体认同感在虚拟空间内得到强化。网络同辈群体与传统现实中的同辈群体相比,具有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成员间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传播迅速,热点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讨论。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允许成员匿名参与,增强了他们自由表达的意愿,但也使得信息导向的控制变得更具挑战,增加了教育工作者应对不良信息和负面价值观的难度。
  网络同辈群体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和多元化思想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和不良价值观也可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网络迷雾中为他们指引方向。
  虚拟世界的迷雾: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隐忧与挑战
  网络同辈群体的出现,构建了一个既紧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在这些群体中追逐着共同的兴趣和价值,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容易陷入虚假信息的漩涡。谣言、欺诈、暴力等不良内容就像是暗流,潜伏在同辈交流的背后,随着群体的互动扩散开来。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常常在群体的引导下丧失独立判断,随波逐流。此外,敌对势力借助这些群体的开放性,悄然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使原本应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轻人被卷入思想迷雾中,难以辨清方向,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挑战。
  在网络同辈群体中,娱乐化思潮几乎成了主导力量。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围绕娱乐、游戏和消费展开,这些轻松愉快的内容占据他们的大量时间和注意力,享乐主义在这些群体中广泛传播。这不仅让他们忽视学业和社会责任,还助长网络中的冲突和对立行为,取代理性讨论和思想碰撞。在这样一种群体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变得相对困难,主流价值观被娱乐化的外壳包裹,难以触及学生内心深处。
  排他性是网络同辈群体的另一显著特征。群体内部成员往往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但对外界却保持高度的封闭和排斥。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些群体如同一个个隐秘的孤岛,阻挡外界的干预。学生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但也因此更加依赖群体内意见,而非来自学校或教育者的引导,长此以往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这样的封闭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干预的难度增加,教育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碎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是网络同辈群体的另一隐忧。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和群组接收的内容往往是短暂、片段化的。群体内部信息流动速度快,但缺乏深度,学生习惯于以最快的速度达成一致,却很少对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交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的认知也逐渐变得表面化和浅薄。
  最后,虚拟社交的依赖性使得同辈群体中的互动变得更加虚拟化。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上的互动,而非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这种虚拟社交虽能提供即时的互动便利,却缺乏真实情感的连接,导致学生在现实中的社交能力逐渐减弱,孤立感日益加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通过这种虚拟化的沟通方式与学生建立有效联系,学生逐渐脱离现实世界中的思想引导。
  拨开迷雾:应对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思政教育策略
  在网络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理论讲授与网络中日益复杂的思想交锋脱节,学生的思想在虚拟空间中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但课堂上的教育却未能及时回应。网络舆论的失控、网络充斥的多元化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认知,而思政教育内容却显得相对单薄,无法触及学生的真实困惑。与此同时,教育者缺乏应对网络的有效手段,技术手段的相对滞后使得他们无法深入学生的网络生活,难以捕捉虚拟世界中的思想动态,形成网络行为的失序与思政教育的无力相互交织的局面。
  要让学生在这信息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首先要提升他们的辨识能力。通过系统化的信息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识别谣言与虚假信息的技巧,并通过思辨训练,培养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让理性成为穿透迷雾的灯塔。
  娱乐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思政教育不能停滞在传统模式上,而应融入学生的娱乐生活。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平台可以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阵地,教育者可以借助这些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将娱乐与责任感结合,让他们在愉悦中也能感知社会责任,找到更有深度的精神追求。
  针对网络同辈群体的封闭性,学校应搭建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打破群体内的圈层限制,接触多元化思想与观点。通过各类活动及平台广泛的讨论与深度互动,学生能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获得更深层的启发。同时,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思想迷茫时有可靠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信息碎片化的世界里,思想容易被浅薄的内容所冲散。思政教育需要提供系统化、连贯性的知识传递,帮助学生在网络中寻求思维的深度。通过系列课程和深入的实践讨论,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将碎片信息整合为系统的认知,避免浅表化的判断,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虚拟世界的互动虽便捷,却缺少真实的温度。学校应重新连接线上与线下社交,组织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沟通的力量。线上和线下的互动结合,不仅能让学生重拾现实中的社交技能,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场景,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温度。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社交逐渐转向线上,网络同辈群体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正式社群,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力量。所谓网络同辈群体,是指由具有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或需求的大学生组成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的典型表现形式包括使用QQ群、微信群、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小红书、贴吧),以及在线讨论社区和游戏团队等,成员通过这些平台彼此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并在情感上相互支持。近期出现的名词“网络搭子”就是网络同辈群体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根据同辈影响理论,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一阶段,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尤为突出。网络同辈群体通过互动和信息共享,对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而社会认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即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同辈群体获得归属感与自我认同,这种群体认同感在虚拟空间内得到强化。网络同辈群体与传统现实中的同辈群体相比,具有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成员间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传播迅速,热点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讨论。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允许成员匿名参与,增强了他们自由表达的意愿,但也使得信息导向的控制变得更具挑战,增加了教育工作者应对不良信息和负面价值观的难度。
  网络同辈群体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和多元化思想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和不良价值观也可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网络迷雾中为他们指引方向。
  虚拟世界的迷雾: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隐忧与挑战
  网络同辈群体的出现,构建了一个既紧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在这些群体中追逐着共同的兴趣和价值,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容易陷入虚假信息的漩涡。谣言、欺诈、暴力等不良内容就像是暗流,潜伏在同辈交流的背后,随着群体的互动扩散开来。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常常在群体的引导下丧失独立判断,随波逐流。此外,敌对势力借助这些群体的开放性,悄然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使原本应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轻人被卷入思想迷雾中,难以辨清方向,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挑战。
  在网络同辈群体中,娱乐化思潮几乎成了主导力量。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围绕娱乐、游戏和消费展开,这些轻松愉快的内容占据他们的大量时间和注意力,享乐主义在这些群体中广泛传播。这不仅让他们忽视学业和社会责任,还助长网络中的冲突和对立行为,取代理性讨论和思想碰撞。在这样一种群体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变得相对困难,主流价值观被娱乐化的外壳包裹,难以触及学生内心深处。
  排他性是网络同辈群体的另一显著特征。群体内部成员往往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但对外界却保持高度的封闭和排斥。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些群体如同一个个隐秘的孤岛,阻挡外界的干预。学生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但也因此更加依赖群体内意见,而非来自学校或教育者的引导,长此以往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这样的封闭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干预的难度增加,教育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碎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是网络同辈群体的另一隐忧。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和群组接收的内容往往是短暂、片段化的。群体内部信息流动速度快,但缺乏深度,学生习惯于以最快的速度达成一致,却很少对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交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的认知也逐渐变得表面化和浅薄。
  最后,虚拟社交的依赖性使得同辈群体中的互动变得更加虚拟化。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上的互动,而非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这种虚拟社交虽能提供即时的互动便利,却缺乏真实情感的连接,导致学生在现实中的社交能力逐渐减弱,孤立感日益加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通过这种虚拟化的沟通方式与学生建立有效联系,学生逐渐脱离现实世界中的思想引导。
  拨开迷雾:应对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思政教育策略
  在网络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理论讲授与网络中日益复杂的思想交锋脱节,学生的思想在虚拟空间中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但课堂上的教育却未能及时回应。网络舆论的失控、网络充斥的多元化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认知,而思政教育内容却显得相对单薄,无法触及学生的真实困惑。与此同时,教育者缺乏应对网络的有效手段,技术手段的相对滞后使得他们无法深入学生的网络生活,难以捕捉虚拟世界中的思想动态,形成网络行为的失序与思政教育的无力相互交织的局面。
  要让学生在这信息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首先要提升他们的辨识能力。通过系统化的信息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识别谣言与虚假信息的技巧,并通过思辨训练,培养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让理性成为穿透迷雾的灯塔。
  娱乐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思政教育不能停滞在传统模式上,而应融入学生的娱乐生活。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平台可以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阵地,教育者可以借助这些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将娱乐与责任感结合,让他们在愉悦中也能感知社会责任,找到更有深度的精神追求。
  针对网络同辈群体的封闭性,学校应搭建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打破群体内的圈层限制,接触多元化思想与观点。通过各类活动及平台广泛的讨论与深度互动,学生能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获得更深层的启发。同时,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思想迷茫时有可靠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信息碎片化的世界里,思想容易被浅薄的内容所冲散。思政教育需要提供系统化、连贯性的知识传递,帮助学生在网络中寻求思维的深度。通过系列课程和深入的实践讨论,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将碎片信息整合为系统的认知,避免浅表化的判断,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虚拟世界的互动虽便捷,却缺少真实的温度。学校应重新连接线上与线下社交,组织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沟通的力量。线上和线下的互动结合,不仅能让学生重拾现实中的社交技能,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场景,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温度。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