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地方服务地方

探索新农科人才培养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024-11-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杜鹏 刘焕玲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根植于农圣文化深厚底蕴,依托寿光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潍坊科技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打造新农人培育“四个高地”,构建“产科教三效融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现代农业人才。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
打造新农人科技创新高地

  科创引领促成长。实施本科生全程学业导师制。让高水平、高素质博士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伴行者;强化学生科研训练,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型、开放性实验课题(项目);搭建教科研交流平台,多次承办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寿光模式研讨会、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泰山科技论坛—绿色发展与生态农业暨交叉科学论坛,为在校学生提供学术前沿的平台支撑和交流空间。
  科教融合出实效。以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打通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渠道。山东省黄大年式“创新寿光模式赋能乡村振兴教师团队”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6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项目30余项,获得省市级等各类教学成果奖13项,指导学生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51项。以科教融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科创动力,积极参与科研创新,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纵向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申请品种权保护29个。
面向农业经济主战场
打造新农人产业人才高地

  健全协同育人新机制,引领教学过程与“三农”深度融合。学校推行校园、田园、科技园、创业园“四园一体”,教师、工程师、农艺师“三师共育”,书香课堂、实践课堂“两堂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二十次工作研讨会在学校召开。学校被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园艺专业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研究赋能学科专业建设。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搬到产业一线,学校成立智慧蔬菜产业学院,牵头成立潍坊市智慧蔬菜行业共同体,获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常务理事单位、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单位。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打造新农人服务地方高地

  科技助农“有底气”。牵头成立山东省校企合作三农服务专业委员会,累计培训服务全国29个省区市农业技术人才3万余人次;编写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等系列图书,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建设工程体系图书”;建成寿光市土壤档案馆,收集整理土壤样品3000余份。“天潍”系列等38个蔬菜瓜果新品种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潍科”系列番茄项目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番茄新品种已被成功推广到新疆、海南、江苏等全国7个省份18个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超15万亩。
  成果转化“接地气”。坚持与地方发展互融互促,以科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乡村振兴。学生参加山东省8个市15个县市区乡村文化振兴、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潍坊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寿光市31个行政村乡村文化、寿光市40家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资政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寿光模式》在《改革内参》刊发,《寿光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调查与思考》被山东省社科联社科论坛(2024)收录。《抢抓鱼子酱市场机遇加快打造渔业强省》资政报告被新华社《山东智库报告》收录。
  扎根乡土“有心气”。该校农学相关专业留鲁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均在85%以上。毕业生自主创办涉农企业38家,其中学生创办的山东“菜高八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农业生态园综合体直接带动就业4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200余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面向文化育人铸魂
打造新农人文化“两创”高地

  践行文化“两创”,将农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相融合。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学校开发学科专业课程群、农圣文化与乡村振兴课程群、实践活动课程群。山东省黄大年式“农圣文化研究教师团队”充分挖掘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当代价值,形成了《农圣文化概论》《乡村振兴的寿光模式》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农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相融合的农科“UGR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落实新农人培养目标,将“家国情怀、农本思想、创新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提出“有情怀、懂三农、有技能、会服务、善经营”的新农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获一等奖300多项。《保卫菜园子:农产品供应链农户风险研究》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
  □杜鹏 刘焕玲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根植于农圣文化深厚底蕴,依托寿光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潍坊科技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打造新农人培育“四个高地”,构建“产科教三效融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现代农业人才。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
打造新农人科技创新高地

  科创引领促成长。实施本科生全程学业导师制。让高水平、高素质博士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伴行者;强化学生科研训练,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型、开放性实验课题(项目);搭建教科研交流平台,多次承办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寿光模式研讨会、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泰山科技论坛—绿色发展与生态农业暨交叉科学论坛,为在校学生提供学术前沿的平台支撑和交流空间。
  科教融合出实效。以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打通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渠道。山东省黄大年式“创新寿光模式赋能乡村振兴教师团队”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6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项目30余项,获得省市级等各类教学成果奖13项,指导学生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51项。以科教融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科创动力,积极参与科研创新,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纵向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申请品种权保护29个。
面向农业经济主战场
打造新农人产业人才高地

  健全协同育人新机制,引领教学过程与“三农”深度融合。学校推行校园、田园、科技园、创业园“四园一体”,教师、工程师、农艺师“三师共育”,书香课堂、实践课堂“两堂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二十次工作研讨会在学校召开。学校被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园艺专业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研究赋能学科专业建设。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搬到产业一线,学校成立智慧蔬菜产业学院,牵头成立潍坊市智慧蔬菜行业共同体,获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常务理事单位、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单位。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打造新农人服务地方高地

  科技助农“有底气”。牵头成立山东省校企合作三农服务专业委员会,累计培训服务全国29个省区市农业技术人才3万余人次;编写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等系列图书,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建设工程体系图书”;建成寿光市土壤档案馆,收集整理土壤样品3000余份。“天潍”系列等38个蔬菜瓜果新品种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潍科”系列番茄项目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番茄新品种已被成功推广到新疆、海南、江苏等全国7个省份18个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超15万亩。
  成果转化“接地气”。坚持与地方发展互融互促,以科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乡村振兴。学生参加山东省8个市15个县市区乡村文化振兴、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潍坊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寿光市31个行政村乡村文化、寿光市40家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资政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寿光模式》在《改革内参》刊发,《寿光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调查与思考》被山东省社科联社科论坛(2024)收录。《抢抓鱼子酱市场机遇加快打造渔业强省》资政报告被新华社《山东智库报告》收录。
  扎根乡土“有心气”。该校农学相关专业留鲁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均在85%以上。毕业生自主创办涉农企业38家,其中学生创办的山东“菜高八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农业生态园综合体直接带动就业4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200余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面向文化育人铸魂
打造新农人文化“两创”高地

  践行文化“两创”,将农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相融合。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学校开发学科专业课程群、农圣文化与乡村振兴课程群、实践活动课程群。山东省黄大年式“农圣文化研究教师团队”充分挖掘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当代价值,形成了《农圣文化概论》《乡村振兴的寿光模式》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农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相融合的农科“UGR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落实新农人培养目标,将“家国情怀、农本思想、创新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提出“有情怀、懂三农、有技能、会服务、善经营”的新农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获一等奖300多项。《保卫菜园子:农产品供应链农户风险研究》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