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
书 家
2024-10-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淮 东
先生是俺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自幼习书,早早成名。1988年我到济南读大学时,先生已在省文联任专业书法家多年。同是学中文,毕业后又同在省文化单位工作,小字辈的我常到他家拜访讨教。
有次聊着聊着,先生半开玩笑说:你看,别人都叫作家、画家,到我们这里加了个“法”字,像是刻意强调书写技巧。怎么不像古人那样称呼“书家”呢?
初听愕然,后来慢慢寻思,还真挺有道理。特别对先生来说,可不只写得一手好字,文化涵养也深,尤其擅长诗词、楹联创作,言谈举止、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在泰山天街,刻有先生自撰自书的一副对联:今夜振衣了夙愿/明朝展翅赴鹏程。
先生题联李清照:漱玉泉明,千年来依然清影相照。西风卷黄花,半生流离半生憔悴/鹊华轩静,百代后何须易地求安?春雨醉溪亭,一榻幽韵一榻词魂。上下联构思巧妙,字词间意境深邃,酣畅淋漓的诉说中,仿佛听到远隔千年的一声叹息。
曹植曾在我们老家做过“东阿王”,墓地就在黄河边的鱼山脚下。先生为曹植写的一首诗刻在墓园碑林醒目处:卧山枕水梦悠悠,日月滔滔万古流。才高八斗因才累,诗成七步成诗囚……但我更欣赏他咏曹植的另一首诗:鸿鹄空展翼,风雪塞长天。从容七步走,煌煌几千年。寥寥数笔,写尽一代才子的卓然风骨与多舛时命,读罢余韵袅袅,与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的先生,是诗人,是书家。诗歌、书法融为一体,互为表里,如入化境。
书家很是接地气。小时候每逢春节,先生回村与家人团聚,我总要遵父命到他家取春联。小小院子里排起了队,先生半蹲半坐,在一个矮小的桌几上挥毫疾书,乡亲们一个挨一个喜笑颜开取走春联,回家贴在简陋甚至破败的大门上。年复一年,直到先生举家搬往省城。现在想来,那些在风雨中日渐斑驳失色,第二年又焕然一新的大红春联,于乡亲确是门面,于先生似是本分,但在后人眼里,未免有些暴殄天物。
但先生不以为意,多年来几乎有求必应,还经常下乡给各地百姓书写。大奖拿了不少,包括终身成就奖,而他更在意中国书协20多年前颁发的“文化下乡先进个人”。弟子桃李满园,老家几位后生专门模仿他的书法,几可乱真,遂成当地名人。逢年过节到先生家去,总能见到满屋客人,很多是大老远从乡下赶来的。
先生终日繁忙,不忍添乱,迄今只开口求过两回字。一次是早些年要好的文友出国定居前,作为赠别礼物前去讨要。一起吃过晚饭,有一搭无一搭聊到九十点钟,见先生没有动笔的意思,便不知深浅一再催促。终于,先生起身舒展一番筋骨,站在书案前凝神聚气,很快,一副精美的对联行云流水般呈现在眼前:学积日月百年厚,路踏崎岖万里行。好一个量身打造的原创精品!原来先生的脑子刚才并没闲着,一直在用心构思呢。
今年春节前,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同事转岗离任,再请先生题字赠别。过了半个多月,先生打电话给我:“写了好几遍,实在不中看,拿不出门去。老喽,写起来使不上劲了。”
闻此,一时竟有些恍惚。印象中,先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就在此前几个月,他还跟弟子们忙活着办了两场师生书法展,名曰“踏遍青山”——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岁月如流水不舍昼夜,不经意间,先生已是88岁老人。当年的风发意气、激扬文墨,恍如昨日。回头看,那么长的求索探幽路,那么多的付出与收获,书家如斯,夫复何求?
先生姓娄,名以忠,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首任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擅行楷、行草。其艺术风格在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德发笔下独称“娄书”。
书斋冠名“太阳树下”。
太阳树下,夕阳很美很温暖。
先生是俺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自幼习书,早早成名。1988年我到济南读大学时,先生已在省文联任专业书法家多年。同是学中文,毕业后又同在省文化单位工作,小字辈的我常到他家拜访讨教。
有次聊着聊着,先生半开玩笑说:你看,别人都叫作家、画家,到我们这里加了个“法”字,像是刻意强调书写技巧。怎么不像古人那样称呼“书家”呢?
初听愕然,后来慢慢寻思,还真挺有道理。特别对先生来说,可不只写得一手好字,文化涵养也深,尤其擅长诗词、楹联创作,言谈举止、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在泰山天街,刻有先生自撰自书的一副对联:今夜振衣了夙愿/明朝展翅赴鹏程。
先生题联李清照:漱玉泉明,千年来依然清影相照。西风卷黄花,半生流离半生憔悴/鹊华轩静,百代后何须易地求安?春雨醉溪亭,一榻幽韵一榻词魂。上下联构思巧妙,字词间意境深邃,酣畅淋漓的诉说中,仿佛听到远隔千年的一声叹息。
曹植曾在我们老家做过“东阿王”,墓地就在黄河边的鱼山脚下。先生为曹植写的一首诗刻在墓园碑林醒目处:卧山枕水梦悠悠,日月滔滔万古流。才高八斗因才累,诗成七步成诗囚……但我更欣赏他咏曹植的另一首诗:鸿鹄空展翼,风雪塞长天。从容七步走,煌煌几千年。寥寥数笔,写尽一代才子的卓然风骨与多舛时命,读罢余韵袅袅,与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的先生,是诗人,是书家。诗歌、书法融为一体,互为表里,如入化境。
书家很是接地气。小时候每逢春节,先生回村与家人团聚,我总要遵父命到他家取春联。小小院子里排起了队,先生半蹲半坐,在一个矮小的桌几上挥毫疾书,乡亲们一个挨一个喜笑颜开取走春联,回家贴在简陋甚至破败的大门上。年复一年,直到先生举家搬往省城。现在想来,那些在风雨中日渐斑驳失色,第二年又焕然一新的大红春联,于乡亲确是门面,于先生似是本分,但在后人眼里,未免有些暴殄天物。
但先生不以为意,多年来几乎有求必应,还经常下乡给各地百姓书写。大奖拿了不少,包括终身成就奖,而他更在意中国书协20多年前颁发的“文化下乡先进个人”。弟子桃李满园,老家几位后生专门模仿他的书法,几可乱真,遂成当地名人。逢年过节到先生家去,总能见到满屋客人,很多是大老远从乡下赶来的。
先生终日繁忙,不忍添乱,迄今只开口求过两回字。一次是早些年要好的文友出国定居前,作为赠别礼物前去讨要。一起吃过晚饭,有一搭无一搭聊到九十点钟,见先生没有动笔的意思,便不知深浅一再催促。终于,先生起身舒展一番筋骨,站在书案前凝神聚气,很快,一副精美的对联行云流水般呈现在眼前:学积日月百年厚,路踏崎岖万里行。好一个量身打造的原创精品!原来先生的脑子刚才并没闲着,一直在用心构思呢。
今年春节前,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同事转岗离任,再请先生题字赠别。过了半个多月,先生打电话给我:“写了好几遍,实在不中看,拿不出门去。老喽,写起来使不上劲了。”
闻此,一时竟有些恍惚。印象中,先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就在此前几个月,他还跟弟子们忙活着办了两场师生书法展,名曰“踏遍青山”——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岁月如流水不舍昼夜,不经意间,先生已是88岁老人。当年的风发意气、激扬文墨,恍如昨日。回头看,那么长的求索探幽路,那么多的付出与收获,书家如斯,夫复何求?
先生姓娄,名以忠,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首任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擅行楷、行草。其艺术风格在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德发笔下独称“娄书”。
书斋冠名“太阳树下”。
太阳树下,夕阳很美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