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法工作现代化谱写“两大奇迹”青岛篇章
2024-10-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程德智
近年来,青岛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青岛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政法工作现代化赋予了时代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政法机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命在肩,以政法工作现代化谱写“两大奇迹”青岛篇章责无旁贷。
强支撑,经济发展筑牢社会稳定根基
青岛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万亿元,占全省17.2%、全国1.3%,居全国内地城市第13位。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实现7978.67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态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成果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牵住产业“牛鼻子”。充分发挥工业稳增长“压舱石”作用,大力实施“数字青岛”建设、“工赋青岛”行动,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对外贸易稳增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4.6%,占全省36.8%,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7亿吨、300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4、第5位。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181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30%、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蹄疾步稳、成效显著,为社会稳定发挥了良好的反哺作用。
二是点亮民生“好日子”。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40年实施市办实事工程,2023年,青岛市民生财政支出占比达到74.8%,16项年度市办实事全面完成,连续四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48万人、938万人,发放困难居民救助金10.7亿元。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就业服务等专项行动,全市扶持创业4.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万余个,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居全省首位。全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8.3万户,同比增长8.8%,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的99.3%。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61元,同比增长6.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打造城市面貌“新样子”。青岛市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旧城旧村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十项攻坚。加大法治保障城市更新力度,建立重大复杂纠纷案件会商研判机制,突出做好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依法处置张村河片区拆迁改造、株洲路打通等一批“钉子户”“骨头案”,系统解决了南京路拓宽等20余个重点历史遗留问题,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注入了法治动能,青岛入选国家首批15座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城市美誉度持续提升。
添动能,深化改革增强社会稳定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青岛市在深化政法领域改革上“打头阵、当先锋”,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群众热切期盼中加大改革力度,为政法工作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是执法司法更有“温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完善便民利企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编制工作,51个部门488个事项纳入清单管理,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出“无感审批”事项348项。制定依法不罚、轻罚事项清单,涵盖28个行政执法领域382项违法行为事项,依法办理不罚、轻罚案件9.29万件,减免处罚金额1.8亿余元。深化“蓝色风暴”品牌建设,执结案件4.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22.3亿元。党政机关履职践诺意识显著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5年保持100%。
二是平台创新更有“高度”。主动服务上合示范区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高起点建设青岛中央法务区,矩阵式布局“四区一平台”(涉外法务区、上合法务区、金融法务区、自贸法务区和数字法务平台),构建全链条法律服务业态,打造引领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法务高地。首创由党委政法委主导的“金智谷”智慧治理平台和联动工作体系,整合政法单位和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48家职能部门资源,打造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犯罪打击、金融纠纷调解三个新高地,清理整治风险企业400余家,止损超10亿元,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三个国家级“证券期货犯罪审判(办案)基地”落户于此。成立青岛国际司法研究交流中心,建好用好“三基地一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国际海事司法研究基地、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法官交流基地、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交流基地和上合组织国家大法官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三届“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全面提升世界眼光、全球思维、国际视野。
三是数智改革更有“力度”。加快数字法治系统建设,汇聚政法单位数据资源建设“政法领域大脑”,推动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监狱等提档升级,研究制定相关数据标准,推进大数据共享共用,构建现代化“数字法治”体系。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国内高校首个以“智慧国家治理”为主题,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建设的实验室。建设市委政法委网格化智慧工作平台,入选中国智慧政法十佳创新案例,14项成果入选2024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典型案例。把数字化改革运用于新业态监管,通过数字化监管,引导网约车、网络餐饮、共享旅馆等新兴业态,加强行业自律、依法诚信经营、规范劳动关系,支持新经济组织、新兴业态依法健康有序发展。
守初心,践行宗旨顺应社会稳定民意
人民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力量之源,社会安全稳定靠的是群众之力、稳的是群众之心。
一是树牢“为民政法”宗旨。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政法五项行动”,出台政法机关服务民营经济25条、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1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5条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青岛跻身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营商环境和最佳口碑“双前十”。依托法学法律专家“智库”,统筹政法单位、法学院校、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1万余名专业力量,组建“青岛法先生”企业服务团,走进民营企业、头部企业、市民中心,参与研究解决重大疑难敏感案件30余件,举行培训交流6次场,助力企业止损挽损10亿余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打造企业高度信赖、社会一致认可的城市新名片。成立全省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专业商事调解机构——青岛法润商事调解中心,办理诉前调解案件4258件,调解成功1258件、标的额15亿元。坚持公正为民执法司法,在执法办案中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制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书写“护民平安”答卷。首批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内地城市第一。持续拓展倾听民意、聚集民智的渠道途径,深入开展“解民忧、促发展、创满意”全警大走访,走访群众110万人次,办结诉求7900余件。在全市“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联席办对一万名市民代表进行的社情民意问卷调查中,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位居第一。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将“治已病、防未病、保健康”理念运用到扫黑除恶实践,深化约谈谈话、重点管控、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四种形式”工作法,坚持打早打小、梯次管控,建立起预防和惩治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是凝聚“全民共建”合力。家齐、国治、天下平,社会稳定是大家共同的期望,更是共同铸就的万里长城。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安全环境,人人参与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打造了1645个平安社区(村)、9931个平安网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2167个,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543个,10个区(市)、136个镇(街)均建立了“一站式”矛调中心,整合资源力量,确保了矛盾化解在当地、纠纷解决在基层。完善“12348热线+人民调解”模式,在道路交通、劳动人事等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263个,多元化解矛盾纠纷2.8万起,“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获评第六届全国“法治政府奖”。
(作者系青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近年来,青岛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青岛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政法工作现代化赋予了时代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政法机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命在肩,以政法工作现代化谱写“两大奇迹”青岛篇章责无旁贷。
强支撑,经济发展筑牢社会稳定根基
青岛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万亿元,占全省17.2%、全国1.3%,居全国内地城市第13位。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实现7978.67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态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成果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牵住产业“牛鼻子”。充分发挥工业稳增长“压舱石”作用,大力实施“数字青岛”建设、“工赋青岛”行动,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对外贸易稳增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4.6%,占全省36.8%,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7亿吨、300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4、第5位。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181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30%、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蹄疾步稳、成效显著,为社会稳定发挥了良好的反哺作用。
二是点亮民生“好日子”。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40年实施市办实事工程,2023年,青岛市民生财政支出占比达到74.8%,16项年度市办实事全面完成,连续四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48万人、938万人,发放困难居民救助金10.7亿元。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就业服务等专项行动,全市扶持创业4.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万余个,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居全省首位。全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8.3万户,同比增长8.8%,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的99.3%。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61元,同比增长6.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打造城市面貌“新样子”。青岛市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旧城旧村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十项攻坚。加大法治保障城市更新力度,建立重大复杂纠纷案件会商研判机制,突出做好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依法处置张村河片区拆迁改造、株洲路打通等一批“钉子户”“骨头案”,系统解决了南京路拓宽等20余个重点历史遗留问题,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注入了法治动能,青岛入选国家首批15座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城市美誉度持续提升。
添动能,深化改革增强社会稳定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青岛市在深化政法领域改革上“打头阵、当先锋”,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群众热切期盼中加大改革力度,为政法工作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是执法司法更有“温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完善便民利企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编制工作,51个部门488个事项纳入清单管理,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出“无感审批”事项348项。制定依法不罚、轻罚事项清单,涵盖28个行政执法领域382项违法行为事项,依法办理不罚、轻罚案件9.29万件,减免处罚金额1.8亿余元。深化“蓝色风暴”品牌建设,执结案件4.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22.3亿元。党政机关履职践诺意识显著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5年保持100%。
二是平台创新更有“高度”。主动服务上合示范区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高起点建设青岛中央法务区,矩阵式布局“四区一平台”(涉外法务区、上合法务区、金融法务区、自贸法务区和数字法务平台),构建全链条法律服务业态,打造引领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法务高地。首创由党委政法委主导的“金智谷”智慧治理平台和联动工作体系,整合政法单位和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48家职能部门资源,打造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犯罪打击、金融纠纷调解三个新高地,清理整治风险企业400余家,止损超10亿元,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三个国家级“证券期货犯罪审判(办案)基地”落户于此。成立青岛国际司法研究交流中心,建好用好“三基地一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国际海事司法研究基地、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法官交流基地、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交流基地和上合组织国家大法官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三届“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全面提升世界眼光、全球思维、国际视野。
三是数智改革更有“力度”。加快数字法治系统建设,汇聚政法单位数据资源建设“政法领域大脑”,推动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监狱等提档升级,研究制定相关数据标准,推进大数据共享共用,构建现代化“数字法治”体系。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国内高校首个以“智慧国家治理”为主题,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建设的实验室。建设市委政法委网格化智慧工作平台,入选中国智慧政法十佳创新案例,14项成果入选2024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典型案例。把数字化改革运用于新业态监管,通过数字化监管,引导网约车、网络餐饮、共享旅馆等新兴业态,加强行业自律、依法诚信经营、规范劳动关系,支持新经济组织、新兴业态依法健康有序发展。
守初心,践行宗旨顺应社会稳定民意
人民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力量之源,社会安全稳定靠的是群众之力、稳的是群众之心。
一是树牢“为民政法”宗旨。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政法五项行动”,出台政法机关服务民营经济25条、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1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5条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青岛跻身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营商环境和最佳口碑“双前十”。依托法学法律专家“智库”,统筹政法单位、法学院校、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1万余名专业力量,组建“青岛法先生”企业服务团,走进民营企业、头部企业、市民中心,参与研究解决重大疑难敏感案件30余件,举行培训交流6次场,助力企业止损挽损10亿余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打造企业高度信赖、社会一致认可的城市新名片。成立全省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专业商事调解机构——青岛法润商事调解中心,办理诉前调解案件4258件,调解成功1258件、标的额15亿元。坚持公正为民执法司法,在执法办案中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制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书写“护民平安”答卷。首批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内地城市第一。持续拓展倾听民意、聚集民智的渠道途径,深入开展“解民忧、促发展、创满意”全警大走访,走访群众110万人次,办结诉求7900余件。在全市“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联席办对一万名市民代表进行的社情民意问卷调查中,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位居第一。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将“治已病、防未病、保健康”理念运用到扫黑除恶实践,深化约谈谈话、重点管控、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四种形式”工作法,坚持打早打小、梯次管控,建立起预防和惩治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是凝聚“全民共建”合力。家齐、国治、天下平,社会稳定是大家共同的期望,更是共同铸就的万里长城。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安全环境,人人参与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打造了1645个平安社区(村)、9931个平安网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2167个,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543个,10个区(市)、136个镇(街)均建立了“一站式”矛调中心,整合资源力量,确保了矛盾化解在当地、纠纷解决在基层。完善“12348热线+人民调解”模式,在道路交通、劳动人事等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263个,多元化解矛盾纠纷2.8万起,“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获评第六届全国“法治政府奖”。
(作者系青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