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见证战争呼唤和平——
以和平之光照亮未来
2024-09-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都镇强 报道
9月20日上午,参加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的中外嘉宾,专程到访位于潍坊市区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
|
□ 本报记者 张 蓓 都镇强
9月20日上午,参加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的中外嘉宾,专程到访位于潍坊市区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
这里原是潍县乐道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是由美国长老会创建的一处集教育、医疗、教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处宁静之地被侵华日军占领改建为集中营。从1942年3月开始,来自英国、美国等20多个同盟国,包括327名儿童在内的2000多名在华侨民被陆续强行关押至此,成为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平民集中营。从潍县集中营设立至集中营解放期间,潍县人民多次向被关押的西方侨民伸出援手,包括通过各种渠道传递信息、筹集物资等。
8月17日,潍县集中营解放79周年。被关押侨民杰奎琳的女儿给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写了一封信:“我告诉母亲今天是8月17日时,她立刻告诉我,想起了79年前那个伟大的日子,她起了鸡皮疙瘩。在集中营囚禁时,她要面对日军每天两次的点名和无休止的食物短缺。”
在潍县集中营的3年间,由于缺医少药,有28名西方侨民不幸离世。面对困境,西方侨民们将希望寄托于集中营外的中国民众。他们将自己随身值钱的物品包好,在其中夹上一张纸条,写着“此物想换多少食品”的字样,趁日军看守不备时扔出高墙。善良的潍县老百姓捡到后,往往会从墙外向内扔进远超他们需求的食物。
8月份,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收到了一副斑驳的眼镜,其原主人曾是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牧师戴存仁。“这副眼镜记录着我的父亲韩绪庭与好友谭云龙帮助西方侨民的一段历史。”9月4日,这副眼镜的捐赠者、79岁的韩崇滨告诉了记者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当年在潍县集中营担任帮厨的谭云龙,时常冒险为侨民购买食物、传递信息。1944年,随着日军物资供应紧张,集中营内食物短缺,侨民们只能吃到定量分配的发霉玉米、高粱和变质土豆。年逾八旬、骨瘦如柴的戴存仁牧师不得不向谭云龙求助。谭云龙随即找到韩绪庭商讨对策。次日,韩绪庭秘密购得牛肉,趁夜潜入集中营送达,戴存仁为表感激,赠予了这副眼镜,后由韩崇滨奶奶佩戴、珍藏。
韩崇滨多年前还曾捐赠了一张承载着感人故事的铁床,现摆放在博物馆二楼,是国家一级文物。有一次,潍县集中营内传出消息,说被关押的孩子们急需鸡蛋补充营养。获知消息的韩绪庭躲过巡逻队,避开探照灯,冒险用长杆挑过电网,为孩子们送去5斤鸡蛋、2.5斤白糖。令他没想到的是,里面的侨民们扔出一张铁床以示感激。
“到后来,这些危险的交换最终变成了深厚友谊,现在被我父亲反复忆起,他也想再回来看看他们。”同样出生在潍县集中营的瓦伦丁·福恩,在潍县集中营解放75周年之际重返故地,看到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碑上,他深感人间真情与和平之不易。
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潍县集中营自治管理委员会主席德位思博士向能自由出入的运粪工张兴泰父子求助。耿直的父子俩并未犹豫,将求援信藏在粪桶底下送出。随后,原广文中学校长黄乐德积极筹款,加上教友和乡民的捐赠,共筹款10万美元,集中营终于盼来了急需的药品和营养品。此事暴露后,日军看守大为恼火,立即追查消息泄露原因,但终无结果。
1944年6月9日晚,集中营发生了一件大事。趁日军看守离开岗哨时,侨民恒安石、狄兰越过铁丝网,成功逃离。这场惊心大逃亡的背后,是一次里应外合的缜密策划:洗衣工杨瑞兰确定接应队伍,杨瑞兰丈夫王绍文翻译书信,张兴泰父子传递消息,木匠刘腾云妻子为二人赶制出逃衣服。在日军的严防死守下,二人成功出逃,并加入了当地抗日游击队。
这段历史并未被遗忘。在被解救后至今,这群带有“潍县集中营”印记的西方侨民们以各自的方式记录、纪念着这段过往。比如,利奥波特·潘德通过创建潍县集中营历史专题网站努力让这段历史得以延续。美国人戴爱美则致力于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宣传,直至去世前仍不忘传递和平的信息。
1945年参与潍县集中营救援的中国翻译王成汉曾亲笔写下“珍视和平,愿世界永无集中营”,并将当年使用的降落伞绳、美军腰带、降落伞碎片以及侨民们写给他的17封感谢信,无偿捐献给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以此呼吁反对战争,愿世界和平。
和平在于行动。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潍县集中营旧址上建起的博物馆已成为新时代的“和平使者”,潍坊也于2021年被确定为全球第308座国际和平城市,并以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等为载体,播撒和平种子、贡献和平力量,努力以和平之光照亮未来。对此,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李强(中文名),在担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的国际志愿者时,对全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倡导国际间的合作,反对歧视与不公。”
9月20日上午,参加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的中外嘉宾,专程到访位于潍坊市区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
这里原是潍县乐道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是由美国长老会创建的一处集教育、医疗、教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处宁静之地被侵华日军占领改建为集中营。从1942年3月开始,来自英国、美国等20多个同盟国,包括327名儿童在内的2000多名在华侨民被陆续强行关押至此,成为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平民集中营。从潍县集中营设立至集中营解放期间,潍县人民多次向被关押的西方侨民伸出援手,包括通过各种渠道传递信息、筹集物资等。
8月17日,潍县集中营解放79周年。被关押侨民杰奎琳的女儿给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写了一封信:“我告诉母亲今天是8月17日时,她立刻告诉我,想起了79年前那个伟大的日子,她起了鸡皮疙瘩。在集中营囚禁时,她要面对日军每天两次的点名和无休止的食物短缺。”
在潍县集中营的3年间,由于缺医少药,有28名西方侨民不幸离世。面对困境,西方侨民们将希望寄托于集中营外的中国民众。他们将自己随身值钱的物品包好,在其中夹上一张纸条,写着“此物想换多少食品”的字样,趁日军看守不备时扔出高墙。善良的潍县老百姓捡到后,往往会从墙外向内扔进远超他们需求的食物。
8月份,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收到了一副斑驳的眼镜,其原主人曾是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牧师戴存仁。“这副眼镜记录着我的父亲韩绪庭与好友谭云龙帮助西方侨民的一段历史。”9月4日,这副眼镜的捐赠者、79岁的韩崇滨告诉了记者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当年在潍县集中营担任帮厨的谭云龙,时常冒险为侨民购买食物、传递信息。1944年,随着日军物资供应紧张,集中营内食物短缺,侨民们只能吃到定量分配的发霉玉米、高粱和变质土豆。年逾八旬、骨瘦如柴的戴存仁牧师不得不向谭云龙求助。谭云龙随即找到韩绪庭商讨对策。次日,韩绪庭秘密购得牛肉,趁夜潜入集中营送达,戴存仁为表感激,赠予了这副眼镜,后由韩崇滨奶奶佩戴、珍藏。
韩崇滨多年前还曾捐赠了一张承载着感人故事的铁床,现摆放在博物馆二楼,是国家一级文物。有一次,潍县集中营内传出消息,说被关押的孩子们急需鸡蛋补充营养。获知消息的韩绪庭躲过巡逻队,避开探照灯,冒险用长杆挑过电网,为孩子们送去5斤鸡蛋、2.5斤白糖。令他没想到的是,里面的侨民们扔出一张铁床以示感激。
“到后来,这些危险的交换最终变成了深厚友谊,现在被我父亲反复忆起,他也想再回来看看他们。”同样出生在潍县集中营的瓦伦丁·福恩,在潍县集中营解放75周年之际重返故地,看到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碑上,他深感人间真情与和平之不易。
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潍县集中营自治管理委员会主席德位思博士向能自由出入的运粪工张兴泰父子求助。耿直的父子俩并未犹豫,将求援信藏在粪桶底下送出。随后,原广文中学校长黄乐德积极筹款,加上教友和乡民的捐赠,共筹款10万美元,集中营终于盼来了急需的药品和营养品。此事暴露后,日军看守大为恼火,立即追查消息泄露原因,但终无结果。
1944年6月9日晚,集中营发生了一件大事。趁日军看守离开岗哨时,侨民恒安石、狄兰越过铁丝网,成功逃离。这场惊心大逃亡的背后,是一次里应外合的缜密策划:洗衣工杨瑞兰确定接应队伍,杨瑞兰丈夫王绍文翻译书信,张兴泰父子传递消息,木匠刘腾云妻子为二人赶制出逃衣服。在日军的严防死守下,二人成功出逃,并加入了当地抗日游击队。
这段历史并未被遗忘。在被解救后至今,这群带有“潍县集中营”印记的西方侨民们以各自的方式记录、纪念着这段过往。比如,利奥波特·潘德通过创建潍县集中营历史专题网站努力让这段历史得以延续。美国人戴爱美则致力于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宣传,直至去世前仍不忘传递和平的信息。
1945年参与潍县集中营救援的中国翻译王成汉曾亲笔写下“珍视和平,愿世界永无集中营”,并将当年使用的降落伞绳、美军腰带、降落伞碎片以及侨民们写给他的17封感谢信,无偿捐献给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以此呼吁反对战争,愿世界和平。
和平在于行动。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潍县集中营旧址上建起的博物馆已成为新时代的“和平使者”,潍坊也于2021年被确定为全球第308座国际和平城市,并以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等为载体,播撒和平种子、贡献和平力量,努力以和平之光照亮未来。对此,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李强(中文名),在担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的国际志愿者时,对全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倡导国际间的合作,反对歧视与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