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题文旅到文化传承,从环境整洁到文明跃升
步长存:小城活动变成国际盛会
2024-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孟一 高峰
本报通讯员 张艳
“40年前,当我引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们从东门进入刚刚修缮一新的孔庙时,他们觉得震撼,我们感到激动。外宾们震撼于2000多年的中华文脉依旧绵延不绝;而我们,则在为曲阜首次搭上旅游快车欢欣雀跃。”回首孔子文化节的“前身”——“孔子诞辰故里游”的横空出世,9月13日,今年75岁的步长存踩着早就被磨到发光的青石板,感慨良多,“它像是一颗种子,开始孕育‘孔孟之乡’的悄然蜕变。”
时间回溯到1984年,刚刚完成孔庙修缮的曲阜决定顺应当时的国际旅游风潮,想要通过举办节会撬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时任曲阜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步长存遂被委以重任,挑头整个活动的谋篇策划与统筹推进。虽然听上去只是一次单纯的旅游活动,但对于那时的曲阜而言,要办起这样一场国际性活动却绝非易事。
“当时的曲阜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县城,整个主城区只有两条柏油路不说,连景区周边的环境也是一言难尽。为给国外游客留下个好印象,我们不得不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系统性地修路、整治环境、搞绿化,终于赶在孔子诞辰日前,把曲阜稍微拾掇出来了点样子。”如今的轻描淡写掩不住当时的困难重重。步长存回忆说,地方财政薄弱、拿不出钱,他们就想方设法自己赚钱,他三番五次找负责首届活动乐舞展演的表演队谈合作,商量着把节会演出改成日常表演、搬进景区。就这样,曲阜硬是靠着100多场、车轮战般的“消耗式”演出和上级拨款,把办节的钱给凑了出来。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好了万全准备的“孔子诞辰故里游”一炮打响,让曲阜迅速成长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国外游客追捧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之一。眼瞅着金发碧眼的“洋面孔”越来越多、大成殿前门庭若市,很多人忍不住道出心中疑问,“曲阜为什么这么招外国人?”1985年,携家人参观孔庙的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一语道破其中玄机,“他们,是来求知识的!”
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国际友人的共识,儒家思想有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时代价值开始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重视。于是,在1989年,“孔子诞辰故里游”正式蜕去了单一的旅游属性、更名为“国际孔子文化节”,办节宗旨也开始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与永续传承作转移。
“在孔子文化节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既看到了办节目的升级,也见证了曲阜由内而外的转变。这种变化,关乎整座城的精气神。”谈及引发这一深度变革的重要契机,步长存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
1986年,国家文物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到曲阜调研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工作,他们提出,孔子故里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只有干干净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人人彬彬有礼,才能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相吻合。也是从那一刻起,孔子文化节的“朝向”不再只对着外宾和游客,也开始从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入手,借助百姓讲堂、乡村儒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手段,数十年如一日、苦练起了“内功”。
1993年,步长存虽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孔子文化节筹备一线,但文化之种在“孔孟之乡”的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他一直都看在眼里。他说,当他目睹文化节从小城活动变成了国际盛会,并一步步开出孔子教育奖、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新花”,他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当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本报通讯员 张艳
“40年前,当我引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们从东门进入刚刚修缮一新的孔庙时,他们觉得震撼,我们感到激动。外宾们震撼于2000多年的中华文脉依旧绵延不绝;而我们,则在为曲阜首次搭上旅游快车欢欣雀跃。”回首孔子文化节的“前身”——“孔子诞辰故里游”的横空出世,9月13日,今年75岁的步长存踩着早就被磨到发光的青石板,感慨良多,“它像是一颗种子,开始孕育‘孔孟之乡’的悄然蜕变。”
时间回溯到1984年,刚刚完成孔庙修缮的曲阜决定顺应当时的国际旅游风潮,想要通过举办节会撬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时任曲阜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步长存遂被委以重任,挑头整个活动的谋篇策划与统筹推进。虽然听上去只是一次单纯的旅游活动,但对于那时的曲阜而言,要办起这样一场国际性活动却绝非易事。
“当时的曲阜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县城,整个主城区只有两条柏油路不说,连景区周边的环境也是一言难尽。为给国外游客留下个好印象,我们不得不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系统性地修路、整治环境、搞绿化,终于赶在孔子诞辰日前,把曲阜稍微拾掇出来了点样子。”如今的轻描淡写掩不住当时的困难重重。步长存回忆说,地方财政薄弱、拿不出钱,他们就想方设法自己赚钱,他三番五次找负责首届活动乐舞展演的表演队谈合作,商量着把节会演出改成日常表演、搬进景区。就这样,曲阜硬是靠着100多场、车轮战般的“消耗式”演出和上级拨款,把办节的钱给凑了出来。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好了万全准备的“孔子诞辰故里游”一炮打响,让曲阜迅速成长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国外游客追捧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之一。眼瞅着金发碧眼的“洋面孔”越来越多、大成殿前门庭若市,很多人忍不住道出心中疑问,“曲阜为什么这么招外国人?”1985年,携家人参观孔庙的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一语道破其中玄机,“他们,是来求知识的!”
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国际友人的共识,儒家思想有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时代价值开始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重视。于是,在1989年,“孔子诞辰故里游”正式蜕去了单一的旅游属性、更名为“国际孔子文化节”,办节宗旨也开始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与永续传承作转移。
“在孔子文化节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既看到了办节目的升级,也见证了曲阜由内而外的转变。这种变化,关乎整座城的精气神。”谈及引发这一深度变革的重要契机,步长存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
1986年,国家文物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到曲阜调研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工作,他们提出,孔子故里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只有干干净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人人彬彬有礼,才能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相吻合。也是从那一刻起,孔子文化节的“朝向”不再只对着外宾和游客,也开始从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入手,借助百姓讲堂、乡村儒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手段,数十年如一日、苦练起了“内功”。
1993年,步长存虽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孔子文化节筹备一线,但文化之种在“孔孟之乡”的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他一直都看在眼里。他说,当他目睹文化节从小城活动变成了国际盛会,并一步步开出孔子教育奖、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新花”,他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当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