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9-19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传统文化“点节成金”
  据经济日报,传统节日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显著:为商家创造了特定时间节点促销。消费也反过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各行各业“点节成金”,开发利用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融入更多消费场景,找到新的传播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节日作为社会共鸣点,相关话题在网络上的热度、传播度较高。商家要善用社交平台,带动更多消费者分享节日活动和购物体验,增加品牌曝光度,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品牌的社会连接度,吸引潜在消费者关注。不过也要看到,中秋消费有期短量大、市场集中的特点,容易出现节日络绎不绝、节后门可罗雀现象。商家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重在借机增强品牌文化底蕴、提升知名度与好感度,让传统节日助力品牌持久营销。
  对地方来说,在重视节日消费的同时,还要增强“留量”意识。各地需想方设法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产品供给,助推特色文化“走出去”,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借节日东风搅动文旅市场“一池春水”。中秋经济反映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各行各业讲好中秋故事,用小月饼撬动大市场,也将推动节日经济更成熟、更持久。
深挖一条街的
“情绪价值”

  据中国青年报,赴山东淄博吃烧烤,到“尔滨”赏冰雪,去上海和平饭店看阿宝住的英国套房……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看来,不论是哪一种,无不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情绪价值消费。他认为,情绪价值消费是休闲街区的流量密码、销量引擎,也是增量动力和质量关键。
  文旅与情绪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文旅体验是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短暂摆脱工作和生活的束缚,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和愉悦。观光、购物、美食体验等活动,也容易激发大众的积极情绪。其二,情绪会对人的文旅消费的决策产生影响,情绪价值正逐渐成为消费者外出的重要驱动力和主导因素。当文旅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购买意愿和消费行为。很多人在选择目的地和产品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如何进一步推动休闲街区的建设,楼嘉军建议,要疏通文化脉络,激活情绪基因,“讲述独特历史故事,展示特质文化传统,激发游客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街区建设在注重烟火气味的同时,也要文旅气场,同时创新文旅融合,营造“情感地标”。此外,休闲街区要深化产品跨界创新,推动情绪场景叠加,丰富街区功能,打造年轻态的社交场景,从而扩大知名度,完善美誉度,提高满意度。
民乐“破圈”
绽放文化自信

  据光明日报,民乐“破圈”传播、热度空前,是当下音乐领域值得关注的现象。“民乐+互联网”让民乐有了第二舞台,千年民乐正在网络直播间焕发出新的活力。据某直播平台统计,2023年平台民乐直播场次超过414万,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8亿。
  要进一步拓宽演出传播形式。全媒体时代的民乐创新,从演出到推广都应该充满新意。艺术跨界,短视频推广,与游戏相结合,用高科技手段营造演出效果……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代音乐家创新尝试的举措。如2022年,为传播宣介三星堆文化专门创作的音乐作品《三星堆·神鸟》,就是以琵琶为主奏乐器,以现代电子音乐为表现形式,处理后的琵琶音色和特殊的音效技巧,呈现出融汇古今千年的恢宏气势,勾勒出流动波澜的历史幻境。
  要创新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表达,继续探索交响化的发展路径。我国民乐一直以独奏为主,乐器个性强烈、各具特色,缺乏理想的共鸣和振动,且在传统的乐器学习方式中,演奏者只注重自身技艺的磨炼而忽视集体合作。如何统一调度、怎样协同发力,使民乐表现的场景更加宏大、表达的内容更加深刻,还需要当下的民乐人不断探索、磨合。
闹剧迭起,
直播带货何去何从

  据人民日报评论,最近,两名头部直播带货主播之间的口水仗愈演愈烈。相比各种“黑料”,更值得关注的,是和消费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商品质量问题,是直播带货行业乱象如何整治的问题。
  商品质量“翻车”,带货主播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然不合情理。缺乏对带货主播的有效约束,既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规定,“主播在直播活动中,应当保证信息真实、合法,不得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当务之急,是在进一步厘清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权责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堵住投机取巧的空子,让相关方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从长远来看,直播带货的生命线在于诚信与服务,消费者愿意为商品买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主播的信任。倘若商品屡屡“翻车”,赚钱时一拥而上、担责时闪烁其词,又谈何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信任?归根结底,想要告别野蛮生长、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货方务须秉持职业操守、提升业务水平、健全操作流程,少一些对噱头与流量的盲目狂热,多一些对品质和服务的精益求精。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传统文化“点节成金”
  据经济日报,传统节日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显著:为商家创造了特定时间节点促销。消费也反过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各行各业“点节成金”,开发利用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融入更多消费场景,找到新的传播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节日作为社会共鸣点,相关话题在网络上的热度、传播度较高。商家要善用社交平台,带动更多消费者分享节日活动和购物体验,增加品牌曝光度,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品牌的社会连接度,吸引潜在消费者关注。不过也要看到,中秋消费有期短量大、市场集中的特点,容易出现节日络绎不绝、节后门可罗雀现象。商家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重在借机增强品牌文化底蕴、提升知名度与好感度,让传统节日助力品牌持久营销。
  对地方来说,在重视节日消费的同时,还要增强“留量”意识。各地需想方设法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产品供给,助推特色文化“走出去”,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借节日东风搅动文旅市场“一池春水”。中秋经济反映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各行各业讲好中秋故事,用小月饼撬动大市场,也将推动节日经济更成熟、更持久。
深挖一条街的
“情绪价值”

  据中国青年报,赴山东淄博吃烧烤,到“尔滨”赏冰雪,去上海和平饭店看阿宝住的英国套房……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看来,不论是哪一种,无不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情绪价值消费。他认为,情绪价值消费是休闲街区的流量密码、销量引擎,也是增量动力和质量关键。
  文旅与情绪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文旅体验是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短暂摆脱工作和生活的束缚,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和愉悦。观光、购物、美食体验等活动,也容易激发大众的积极情绪。其二,情绪会对人的文旅消费的决策产生影响,情绪价值正逐渐成为消费者外出的重要驱动力和主导因素。当文旅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购买意愿和消费行为。很多人在选择目的地和产品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如何进一步推动休闲街区的建设,楼嘉军建议,要疏通文化脉络,激活情绪基因,“讲述独特历史故事,展示特质文化传统,激发游客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街区建设在注重烟火气味的同时,也要文旅气场,同时创新文旅融合,营造“情感地标”。此外,休闲街区要深化产品跨界创新,推动情绪场景叠加,丰富街区功能,打造年轻态的社交场景,从而扩大知名度,完善美誉度,提高满意度。
民乐“破圈”
绽放文化自信

  据光明日报,民乐“破圈”传播、热度空前,是当下音乐领域值得关注的现象。“民乐+互联网”让民乐有了第二舞台,千年民乐正在网络直播间焕发出新的活力。据某直播平台统计,2023年平台民乐直播场次超过414万,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8亿。
  要进一步拓宽演出传播形式。全媒体时代的民乐创新,从演出到推广都应该充满新意。艺术跨界,短视频推广,与游戏相结合,用高科技手段营造演出效果……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代音乐家创新尝试的举措。如2022年,为传播宣介三星堆文化专门创作的音乐作品《三星堆·神鸟》,就是以琵琶为主奏乐器,以现代电子音乐为表现形式,处理后的琵琶音色和特殊的音效技巧,呈现出融汇古今千年的恢宏气势,勾勒出流动波澜的历史幻境。
  要创新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表达,继续探索交响化的发展路径。我国民乐一直以独奏为主,乐器个性强烈、各具特色,缺乏理想的共鸣和振动,且在传统的乐器学习方式中,演奏者只注重自身技艺的磨炼而忽视集体合作。如何统一调度、怎样协同发力,使民乐表现的场景更加宏大、表达的内容更加深刻,还需要当下的民乐人不断探索、磨合。
闹剧迭起,
直播带货何去何从

  据人民日报评论,最近,两名头部直播带货主播之间的口水仗愈演愈烈。相比各种“黑料”,更值得关注的,是和消费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商品质量问题,是直播带货行业乱象如何整治的问题。
  商品质量“翻车”,带货主播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然不合情理。缺乏对带货主播的有效约束,既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规定,“主播在直播活动中,应当保证信息真实、合法,不得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当务之急,是在进一步厘清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权责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堵住投机取巧的空子,让相关方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从长远来看,直播带货的生命线在于诚信与服务,消费者愿意为商品买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主播的信任。倘若商品屡屡“翻车”,赚钱时一拥而上、担责时闪烁其词,又谈何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信任?归根结底,想要告别野蛮生长、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货方务须秉持职业操守、提升业务水平、健全操作流程,少一些对噱头与流量的盲目狂热,多一些对品质和服务的精益求精。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