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发力“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
加快推进现代化新莱芜高质量发展
2024-09-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紧扣“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三大战略,大力开展八大提升行动……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聚力造好一辆车、制好一瓶药、精造一批料、立起一块屏、做好一桌菜、建好一座城“六个一”发展方向,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新突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1项指标稳定增长,工业投资等5项指标排名全市前列。
坚持项目为王、以链聚产,做强工业经济“硬支撑”。今年以来,莱芜区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重点发力“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四大产业载体。
“一城”即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经过5年的培育发展,“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初步成型,“高端装备特色产业集群”被列入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一谷”即鲁中国际生物谷。建成产业孵化园44万平方米,集聚药企46家,初步形成“线上诊断销售+线下生产加工”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全产业链条,2年达到百亿规模。“一园”即嬴城电子信息产业园。以非凡启航项目为依托,引进签约天辉百达光电显示模组等系列配套项目,填补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空白”,3年内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一基地”即不锈钢与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两钢”绿色低碳转型,舜博不锈钢、耀龙金属高端钢杆、医用不锈钢罐体等项目先后落地;重点实施总投资37亿元的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项目,每年可新增产值100亿元。
坚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副中心”。今年以来,莱芜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城市与乡村一样美、居民与村民一起富。提高城市“新颜值”。东西向,以鲁中大街改造提升工程、雅鹿山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依托,打通了城市“主动脉”,释放约9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南北向,实施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纵贯5个街镇,串起莱芜战略产业带。在中部城区,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两清零、一提标”、城市家具一体化保洁等,打造“干净、方便、有序、活力、安全”的生活新场景。
以“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为抓手,激活乡村“新动能”。谋划东部“以药兴农”、西部“姜蒜飘香”、南部“红色记忆”、北部“山水田园”、中部“城乡共融”五幅振兴图,连片打造“雪野三乡·和美画廊”泉韵乡居等3个市级示范片区、14个区级示范片区,覆盖近150个村,在全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观摩中获得组内第1名。规上农产品加工营收、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市第一位,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莱芜区坚持将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事业,12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高标准打造雅鹿山中学,与省内一流教育集团联合办学,确保“起步即名校”;在区人民医院试点全员聘任制改革,改造提升144家村卫生室,开通4条就医公交专线,惠及万余名患者;统筹抓好各领域安全,“平安莱芜”建设扎实推进,美好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紧扣“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三大战略,大力开展八大提升行动……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聚力造好一辆车、制好一瓶药、精造一批料、立起一块屏、做好一桌菜、建好一座城“六个一”发展方向,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新突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1项指标稳定增长,工业投资等5项指标排名全市前列。
坚持项目为王、以链聚产,做强工业经济“硬支撑”。今年以来,莱芜区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重点发力“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四大产业载体。
“一城”即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经过5年的培育发展,“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初步成型,“高端装备特色产业集群”被列入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一谷”即鲁中国际生物谷。建成产业孵化园44万平方米,集聚药企46家,初步形成“线上诊断销售+线下生产加工”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全产业链条,2年达到百亿规模。“一园”即嬴城电子信息产业园。以非凡启航项目为依托,引进签约天辉百达光电显示模组等系列配套项目,填补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空白”,3年内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一基地”即不锈钢与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两钢”绿色低碳转型,舜博不锈钢、耀龙金属高端钢杆、医用不锈钢罐体等项目先后落地;重点实施总投资37亿元的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项目,每年可新增产值100亿元。
坚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副中心”。今年以来,莱芜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城市与乡村一样美、居民与村民一起富。提高城市“新颜值”。东西向,以鲁中大街改造提升工程、雅鹿山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依托,打通了城市“主动脉”,释放约9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南北向,实施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纵贯5个街镇,串起莱芜战略产业带。在中部城区,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两清零、一提标”、城市家具一体化保洁等,打造“干净、方便、有序、活力、安全”的生活新场景。
以“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为抓手,激活乡村“新动能”。谋划东部“以药兴农”、西部“姜蒜飘香”、南部“红色记忆”、北部“山水田园”、中部“城乡共融”五幅振兴图,连片打造“雪野三乡·和美画廊”泉韵乡居等3个市级示范片区、14个区级示范片区,覆盖近150个村,在全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观摩中获得组内第1名。规上农产品加工营收、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市第一位,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莱芜区坚持将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事业,12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高标准打造雅鹿山中学,与省内一流教育集团联合办学,确保“起步即名校”;在区人民医院试点全员聘任制改革,改造提升144家村卫生室,开通4条就医公交专线,惠及万余名患者;统筹抓好各领域安全,“平安莱芜”建设扎实推进,美好生活更加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