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党建引领国企赋能

临沂河东:“共富联合体”铺开乡村共富路

2024-09-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陈德兴 耿向楠
  
  临沂市河东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国企赋能”行动,组建专业化农业发展公司河东农发集团,整合乡村资源,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逐步建立起村党组织、国企、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乡村振兴“共富联合体”,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国企赋能、多方参与的富民强村共赢之路。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行多主体合作联动,是推动乡村产业业态升级、多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国企担当成为经营主体合作联动的“引擎”。“借助国企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村级走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有效助力村集体做大产业规模、做优发展质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河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王廷金说。
  “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坐享‘地生金’。自从与河东农发集团合作后,流转的土地每亩分成比以前多了350元,老百姓更愿意把地流转出来了。”太平街道大刘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士建笑着说。河东农发集团培育发展了34个像大刘寨村一样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二次分红”带动农户每亩增收300多元。充分发挥国企资金、资源整合优势,国企“开道”,村社联合,“国企+党支部合作社”融合发展,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面、提规、增效”行动,大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林果、草莓、莲藕等农产品6家合作社联合社,带动村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与汤头街道逯长沟、公安岭、陈家堰、朱家堰等20余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同成立农发生态蔬菜种植、农发粮食种植2个区级联合社。以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国企先行垫资、兜底保障+收益分成”模式,连片流转改良土地6000亩,生产黑小麦、玉米540万公斤,带动村均增收10万元。
  “黑小麦富含氨基酸和铁、钾、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具有增强体质、促进消化等功效,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临沂河东农发万亩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陈太智介绍,“农发粮食种植区级联合社连片种植了1000余亩特色黑小麦,并加工黑小麦粉、黑小麦面包等产品,注册了商标,不断扩大黑小麦知名度,仅此项就为集体增收50多万元。”
  以国企为纽带,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以每个镇街1至2个示范片区、每个片区5至10个村的标准,实行连片开发。探索“规划联定、资源联用、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治理联动”模式,每个片区成立一个联合党委(党总支),统筹整合片区内各村资金、资产、资源,集中发展特色产业。运用国企搭桥、片区联结的模式,该区已打造了汤头、太平、郑旺3个示范片区,培育发展产业项目53个,完成投资3.2亿元,带动片区内每村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汤头片区,农发集团连片流转了1400余亩农田,并种植了数百亩水稻田,打造稻田文化,配套建设了稻米加工中心、科创温室大棚等设施,创设多场景互动空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丰富了农文旅新业态。
  引入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与河东农发集团或社会企业合作组建强村共富公司,国企合伙、社企联建,统筹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营,围绕农产品订单种植、新能源发电、特色养殖、产业聚集区改造等共富项目,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实体运营强村共富公司5个,开发共富项目12个,带动80个村增收700余万元。
  在汤头街道龙沂庄、塔桥村等多个村连片建设的500亩加工型马铃薯订单生产基地,今年马铃薯大丰收,总产量达1500吨,可带动集体增收15万元。在科创温室大棚的地瓜苗繁育项目,选育优质脱毒原种苗,选择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因订单农业按需定产,销路和价格都有保障。“订单农业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销售渠道不畅、品种选择不当、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避免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临沂河东农发供应链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张金帅说。
  国企搭台、园区联聚是河东农发“引擎”的另一种形式。充分发挥国企优势,积极引入外部资金参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国企搭台、企业唱戏”运营管理机制。目前,已实施了光伏新能源、小微食品、健康肉、种业科技4个产业园区。
  投资2亿元建设的种业科技产业园流转土地1万亩,重点招引大华种业山东分公司入园,打造鲁南地区区域性稻麦良种繁育基地,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年可生产销售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种子1500万公斤,带动东张屯、常旺等村集体和农户增收400万元。
  “大粮302、大粮313稻种属长粒香型,产量高、抗病性强、口感优良,是我们自主培育的国审良种。今年我们原种大面积种植,在为集体和农户增收的同时,也为农民朋友提供了优质、高产、抗病的种子选择。”临沂河东农发大粮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说。
  □陈德兴 耿向楠
  
  临沂市河东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国企赋能”行动,组建专业化农业发展公司河东农发集团,整合乡村资源,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逐步建立起村党组织、国企、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乡村振兴“共富联合体”,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国企赋能、多方参与的富民强村共赢之路。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行多主体合作联动,是推动乡村产业业态升级、多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国企担当成为经营主体合作联动的“引擎”。“借助国企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村级走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有效助力村集体做大产业规模、做优发展质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河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王廷金说。
  “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坐享‘地生金’。自从与河东农发集团合作后,流转的土地每亩分成比以前多了350元,老百姓更愿意把地流转出来了。”太平街道大刘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士建笑着说。河东农发集团培育发展了34个像大刘寨村一样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二次分红”带动农户每亩增收300多元。充分发挥国企资金、资源整合优势,国企“开道”,村社联合,“国企+党支部合作社”融合发展,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面、提规、增效”行动,大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林果、草莓、莲藕等农产品6家合作社联合社,带动村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与汤头街道逯长沟、公安岭、陈家堰、朱家堰等20余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同成立农发生态蔬菜种植、农发粮食种植2个区级联合社。以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国企先行垫资、兜底保障+收益分成”模式,连片流转改良土地6000亩,生产黑小麦、玉米540万公斤,带动村均增收10万元。
  “黑小麦富含氨基酸和铁、钾、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具有增强体质、促进消化等功效,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临沂河东农发万亩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陈太智介绍,“农发粮食种植区级联合社连片种植了1000余亩特色黑小麦,并加工黑小麦粉、黑小麦面包等产品,注册了商标,不断扩大黑小麦知名度,仅此项就为集体增收50多万元。”
  以国企为纽带,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以每个镇街1至2个示范片区、每个片区5至10个村的标准,实行连片开发。探索“规划联定、资源联用、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治理联动”模式,每个片区成立一个联合党委(党总支),统筹整合片区内各村资金、资产、资源,集中发展特色产业。运用国企搭桥、片区联结的模式,该区已打造了汤头、太平、郑旺3个示范片区,培育发展产业项目53个,完成投资3.2亿元,带动片区内每村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汤头片区,农发集团连片流转了1400余亩农田,并种植了数百亩水稻田,打造稻田文化,配套建设了稻米加工中心、科创温室大棚等设施,创设多场景互动空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丰富了农文旅新业态。
  引入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与河东农发集团或社会企业合作组建强村共富公司,国企合伙、社企联建,统筹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营,围绕农产品订单种植、新能源发电、特色养殖、产业聚集区改造等共富项目,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实体运营强村共富公司5个,开发共富项目12个,带动80个村增收700余万元。
  在汤头街道龙沂庄、塔桥村等多个村连片建设的500亩加工型马铃薯订单生产基地,今年马铃薯大丰收,总产量达1500吨,可带动集体增收15万元。在科创温室大棚的地瓜苗繁育项目,选育优质脱毒原种苗,选择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因订单农业按需定产,销路和价格都有保障。“订单农业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销售渠道不畅、品种选择不当、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避免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临沂河东农发供应链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张金帅说。
  国企搭台、园区联聚是河东农发“引擎”的另一种形式。充分发挥国企优势,积极引入外部资金参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国企搭台、企业唱戏”运营管理机制。目前,已实施了光伏新能源、小微食品、健康肉、种业科技4个产业园区。
  投资2亿元建设的种业科技产业园流转土地1万亩,重点招引大华种业山东分公司入园,打造鲁南地区区域性稻麦良种繁育基地,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年可生产销售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种子1500万公斤,带动东张屯、常旺等村集体和农户增收400万元。
  “大粮302、大粮313稻种属长粒香型,产量高、抗病性强、口感优良,是我们自主培育的国审良种。今年我们原种大面积种植,在为集体和农户增收的同时,也为农民朋友提供了优质、高产、抗病的种子选择。”临沂河东农发大粮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