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4-09-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唐志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处于人生启蒙阶段,也是个人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并探索两者的有效融合途径,对于孩子在长期耳濡目染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寓教于环境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里精心布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可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为今后深入学习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装饰在幼儿园的墙壁上,使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让幼儿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例如,把代表传统文化的中国结、书画等挂在教室墙壁上,并以季节更替和传统节日变化为契机,更换相应的装饰,在春节时贴上窗花、挂上灯笼,中秋节摆放月饼和嫦娥奔月的造型等,帮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幼儿园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刺绣、泥塑作品等摆放在教室、走廊等公共空间里,让幼儿随时可以驻足欣赏这些精美艺术品。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动作等,向孩子们讲述这些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感人故事等,并引导孩子们观察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寓教于课程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课程学习是幼儿接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的课程教育及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学习及课堂师生互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幼儿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教学主题相结合。比如,在绘本讲读课上,可以通过讲述民间传统故事、成语典故等方式,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领悟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美术课上,可以把绘画、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引入到幼儿课堂里,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音乐课上,通过教唱传统儿歌、歌谣,让幼儿在传统儿歌和歌谣里感受优秀传统音乐的韵律与美妙。同时,也要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文化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寓教于游戏 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备受幼儿喜爱的益智游戏中,并纳入到幼儿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创意融合的游戏玩乐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体验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成果,产生学习动力。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如设计模拟古代集市交易情景的游戏,让幼儿在扮演商人、顾客和货币兑换商等角色的同时,学习古代货币制度,了解不同朝代的钱币种类与价值以及简单的商业交往礼仪等知识。
幼儿园还可以设计传统文化寻宝游戏,把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寻宝线索,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解谜和寻找线索的过程中逐步揭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并在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参与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思考,进而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游戏的创意融合,引导幼儿在互动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开发捕捉虚拟的“古诗词精灵”、与虚拟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等游戏,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让幼儿在现实环境中与虚拟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互动,不知不觉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并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寓教于共育 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动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对提升幼儿教育效果极为重要。因此,应当重视家园共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促使家长和老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与长效共育机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到家庭、从家庭到幼儿园的无缝衔接,共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接触、了解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亲子阅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园共育的重要抓手。幼儿园可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定期举办的亲子共读会,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共读传统文化故事。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交流,更能促使家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解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幼儿在亲子共读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幼儿园也可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展示传统技艺。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同,有着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比如有的家长善于剪纸、有的擅长书法、有的精通茶艺、有的擅长刺绣等。幼儿园可以邀请拥有优秀传统技艺的家长到园内做客,让他们在幼儿园展示自己擅长的优秀传统技艺,让幼儿亲眼看到优秀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过程,又能使幼儿有机会亲自动手,体会优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珍视和热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处于人生启蒙阶段,也是个人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并探索两者的有效融合途径,对于孩子在长期耳濡目染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寓教于环境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里精心布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可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为今后深入学习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装饰在幼儿园的墙壁上,使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让幼儿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例如,把代表传统文化的中国结、书画等挂在教室墙壁上,并以季节更替和传统节日变化为契机,更换相应的装饰,在春节时贴上窗花、挂上灯笼,中秋节摆放月饼和嫦娥奔月的造型等,帮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幼儿园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刺绣、泥塑作品等摆放在教室、走廊等公共空间里,让幼儿随时可以驻足欣赏这些精美艺术品。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动作等,向孩子们讲述这些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感人故事等,并引导孩子们观察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寓教于课程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课程学习是幼儿接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的课程教育及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学习及课堂师生互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幼儿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教学主题相结合。比如,在绘本讲读课上,可以通过讲述民间传统故事、成语典故等方式,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领悟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美术课上,可以把绘画、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引入到幼儿课堂里,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音乐课上,通过教唱传统儿歌、歌谣,让幼儿在传统儿歌和歌谣里感受优秀传统音乐的韵律与美妙。同时,也要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文化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寓教于游戏 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备受幼儿喜爱的益智游戏中,并纳入到幼儿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创意融合的游戏玩乐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体验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成果,产生学习动力。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如设计模拟古代集市交易情景的游戏,让幼儿在扮演商人、顾客和货币兑换商等角色的同时,学习古代货币制度,了解不同朝代的钱币种类与价值以及简单的商业交往礼仪等知识。
幼儿园还可以设计传统文化寻宝游戏,把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寻宝线索,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解谜和寻找线索的过程中逐步揭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并在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参与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思考,进而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游戏的创意融合,引导幼儿在互动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开发捕捉虚拟的“古诗词精灵”、与虚拟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等游戏,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让幼儿在现实环境中与虚拟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互动,不知不觉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并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寓教于共育 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动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对提升幼儿教育效果极为重要。因此,应当重视家园共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促使家长和老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与长效共育机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到家庭、从家庭到幼儿园的无缝衔接,共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接触、了解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亲子阅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园共育的重要抓手。幼儿园可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定期举办的亲子共读会,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共读传统文化故事。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交流,更能促使家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解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幼儿在亲子共读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幼儿园也可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展示传统技艺。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同,有着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比如有的家长善于剪纸、有的擅长书法、有的精通茶艺、有的擅长刺绣等。幼儿园可以邀请拥有优秀传统技艺的家长到园内做客,让他们在幼儿园展示自己擅长的优秀传统技艺,让幼儿亲眼看到优秀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过程,又能使幼儿有机会亲自动手,体会优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珍视和热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