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跋履

河口听风

2024-09-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周蓬桦

  那年去河口,车后备厢里带了酒、农具和渔网,天瓦蓝瓦蓝。在河口深处,有我的一幢小泥屋,它只有二十个平米,屋外房檐下,偎一只被烟熏黑的土柴灶。屋子里有干净的桌椅,可以放笔记本和油灯。入夜,纸糊的窗户上有朦胧的月光,屋外的某一截木桩被风吹得呜呜叫,像牛吼。热热的火炕上铺了苇席,睡觉时可以把腿脚伸得很长,听得见关节一阵惬意的乱响。远处是大片芦苇荡,在月光里起伏,芦苇荡里藏着野兔、沙獾、刺猬、黄鼠狼和各种鸟类。朋友说,这原本是守河人住的房子,后来废弃了,他收拾了一下,改成了绘画工作室。他时常骑着一辆摩托车从城里赶来住两日,炖一锅野味,享受着艺术家的惬意生活。但他从不久住,最多住两天就返城。
  当时,从四面八方来河口写生创作的艺术家可真不少,住这样的屋子要排队——难道是人们在城里住腻歪了,想换一种活法,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无遮拦的日出日落,大片的野地荒林,以及弥漫在河口一带的清旷气息。
  我在春天就打招呼了,但真正住进去,时令已经入冬,第一场薄雪落在芦花尖上。头一晚,我采了一朵芦花,在月光下听了一阵风声和鸟叫,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当时,河口的风是粗粝的,像西北汉子扯着嗓门吼信天游,似乎一曲未了,浩荡的黄河已然汇入大海。
  之所以带上农具,是在心里盘算在此开垦一块荒地,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那样种上蔬菜和大豆,小麦或水稻,种上薰衣草、鸢尾花和向日葵。但构想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不简单——世上的事难在理想太过丰满,而现实却比较骨感。在朋友圈子里,我时常听某人讲述某个宏大的规划,听了热血沸腾,忍不住拍案叫绝:太好了。但这样的蓝图多半没有下文,举起的靴子没有落地,像一个个美丽的泡影在时光中消失。这是短居河口带给我的新经验,自那以后,我对自己的目标计划作了调整,凡事贴紧地气,沿着常识制定,完成一件是一件,不再贪大求多,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有头有尾。那次,在芦苇荡住了一个多月,直到一场又一场暴风雪降落,雪封住了木门,所带的衣物不足以抵挡严寒。眼瞅着年关临近,我便收拾行装返回原点。临行前,我把铁铲、镰刀一类的农具找一个荒僻处悄悄地掩埋了。
  第二次去河口,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应邀参加省电视台专题片《飞越齐鲁》的创作,开拍前随编导人员前往东营踩点,之后写出文案脚本。正值秋天,瓜果飘香,烟岚遍地,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当时我还那么年轻,精力充沛,可为写作连续熬上三个夜晚不睡。那日,省电视台编导赵曦老师打电话,说他们的车子已从省城出发,我们约好在临淄高速路入口处接头,然后一路向东,直奔黄河口。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访遍了黄河三角洲一带的自然与人文景点,如孤岛、利津、垦利——博物馆、陈列室、文化遗址、河流湖泊、胜利广场、“一棵树”地标故事诞生地,等等。最后一站,是黄河口生态自然保护区,置身浩大无垠的湿地,听阵阵雁叫声划破长空,让我不由自主地怀念早年住过的小泥屋,怀念河口冬夜的那一团清冽月光,以及屋檐、柴灶和大片风中起伏的芦苇荡——每一朵芦花里都储存着一场雪。我产生了重温旧地的想法,遂向朋友打问,不料朋友说旧房子早拆掉了,当年创业者们住过的干打垒、地窝子早已成为历史,木轮车、马匹和织布机化为玻璃橱窗里的一幅幅夕阳残照。除了大片的芦荡还在,柽柳棵和黄蓿菜还在,刺槐林和抽油机还在,一些荒凉的物景都难再觅。这让我心生幽思:世间万物躲过一场场风,躲不过时光之手的任意翩跹。哦哦,那荒原上手执鞭子游荡的牧羊人呢?
  甲辰立夏,收到河口廉洁文化主题活动邀约,恰巧我正在淄博小住,手头有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在写,但一听河口两个字,便可放下一切。我方位概念极差,驾车出门完全依赖导航,从淄博自驾到河口车程一个多小时,在驶往河口的路上,心想,这是我平生第三次与河口结缘了。河口,已经是我心里一个温暖的地址,它怀抱大海,旷野坦荡,白云悠悠诉说;那芦苇荡里的野物,依靠吃水草根活命的生物,湖水中嬉戏的天鹅和东方白鹳,可还记得我吗?阳光曾经照耀着我的背影,出现在河滩上,我熟悉那里弥漫空中的鱼腥气和水草味道。
  抵达久违的河口,参观与考察颠覆了我积存心中的许多认知,让我对新河口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比如除了独特的自然风貌,这里还是山东吕剧、山东快书、转轴子说唱的兴盛地,百年前的乡村百姓端着豁了嘴的瓷碗,喝着地瓜糊粥,听着一曲曲从土里生长的唱词,打发一个个漫漫严冬。村口铁青的老枣树,枝干上坠一口古钟,曾经敲响无数个寂寥的黄昏,唤村人们到场院地听书看戏。
  “可别瞧不起黄河留下的泥沙,当地有名的黄河澄泥陶印就是以黄河红泥为原料。”
  说这话的人是陈建军,作为河口廉洁文化的领头羊,在他的眼里,廉洁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体现在现实生活的点滴之中,与公义、精神品格密切链接,大到一个决策,小到一垄青苗,都涤荡污浊,折射人间清气。
  在河口,由于土壤原因,从前是没有什么大树的,但现在却抬眼即见一簇簇茂密的树林,生长着柳树、李子树和小白杨,鸣翠湖一带更是树木葱茏,湖岸垂柳铺地;湖心岛上植满了白蜡、樱桃、山楂和杜梨,高大的苦楝令人产生错觉,仰脸的瞬间,一只鹰隼扇动巨翅在天空翱翔,呼啦啦把云团打散。
  写到这里,我想,因了这份清凉与安宁,河口人是有福的。年复一年,人们迎着清风,哼唱着民间曲调,看黄河在春天开凌,河岸上钻出芦荻、麦苗和紫云英,灌木丛里钻出斑鸠与杜鹃阵阵悦耳的啾啁声……真好!
  □ 周蓬桦

  那年去河口,车后备厢里带了酒、农具和渔网,天瓦蓝瓦蓝。在河口深处,有我的一幢小泥屋,它只有二十个平米,屋外房檐下,偎一只被烟熏黑的土柴灶。屋子里有干净的桌椅,可以放笔记本和油灯。入夜,纸糊的窗户上有朦胧的月光,屋外的某一截木桩被风吹得呜呜叫,像牛吼。热热的火炕上铺了苇席,睡觉时可以把腿脚伸得很长,听得见关节一阵惬意的乱响。远处是大片芦苇荡,在月光里起伏,芦苇荡里藏着野兔、沙獾、刺猬、黄鼠狼和各种鸟类。朋友说,这原本是守河人住的房子,后来废弃了,他收拾了一下,改成了绘画工作室。他时常骑着一辆摩托车从城里赶来住两日,炖一锅野味,享受着艺术家的惬意生活。但他从不久住,最多住两天就返城。
  当时,从四面八方来河口写生创作的艺术家可真不少,住这样的屋子要排队——难道是人们在城里住腻歪了,想换一种活法,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无遮拦的日出日落,大片的野地荒林,以及弥漫在河口一带的清旷气息。
  我在春天就打招呼了,但真正住进去,时令已经入冬,第一场薄雪落在芦花尖上。头一晚,我采了一朵芦花,在月光下听了一阵风声和鸟叫,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当时,河口的风是粗粝的,像西北汉子扯着嗓门吼信天游,似乎一曲未了,浩荡的黄河已然汇入大海。
  之所以带上农具,是在心里盘算在此开垦一块荒地,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那样种上蔬菜和大豆,小麦或水稻,种上薰衣草、鸢尾花和向日葵。但构想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不简单——世上的事难在理想太过丰满,而现实却比较骨感。在朋友圈子里,我时常听某人讲述某个宏大的规划,听了热血沸腾,忍不住拍案叫绝:太好了。但这样的蓝图多半没有下文,举起的靴子没有落地,像一个个美丽的泡影在时光中消失。这是短居河口带给我的新经验,自那以后,我对自己的目标计划作了调整,凡事贴紧地气,沿着常识制定,完成一件是一件,不再贪大求多,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有头有尾。那次,在芦苇荡住了一个多月,直到一场又一场暴风雪降落,雪封住了木门,所带的衣物不足以抵挡严寒。眼瞅着年关临近,我便收拾行装返回原点。临行前,我把铁铲、镰刀一类的农具找一个荒僻处悄悄地掩埋了。
  第二次去河口,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应邀参加省电视台专题片《飞越齐鲁》的创作,开拍前随编导人员前往东营踩点,之后写出文案脚本。正值秋天,瓜果飘香,烟岚遍地,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当时我还那么年轻,精力充沛,可为写作连续熬上三个夜晚不睡。那日,省电视台编导赵曦老师打电话,说他们的车子已从省城出发,我们约好在临淄高速路入口处接头,然后一路向东,直奔黄河口。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访遍了黄河三角洲一带的自然与人文景点,如孤岛、利津、垦利——博物馆、陈列室、文化遗址、河流湖泊、胜利广场、“一棵树”地标故事诞生地,等等。最后一站,是黄河口生态自然保护区,置身浩大无垠的湿地,听阵阵雁叫声划破长空,让我不由自主地怀念早年住过的小泥屋,怀念河口冬夜的那一团清冽月光,以及屋檐、柴灶和大片风中起伏的芦苇荡——每一朵芦花里都储存着一场雪。我产生了重温旧地的想法,遂向朋友打问,不料朋友说旧房子早拆掉了,当年创业者们住过的干打垒、地窝子早已成为历史,木轮车、马匹和织布机化为玻璃橱窗里的一幅幅夕阳残照。除了大片的芦荡还在,柽柳棵和黄蓿菜还在,刺槐林和抽油机还在,一些荒凉的物景都难再觅。这让我心生幽思:世间万物躲过一场场风,躲不过时光之手的任意翩跹。哦哦,那荒原上手执鞭子游荡的牧羊人呢?
  甲辰立夏,收到河口廉洁文化主题活动邀约,恰巧我正在淄博小住,手头有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在写,但一听河口两个字,便可放下一切。我方位概念极差,驾车出门完全依赖导航,从淄博自驾到河口车程一个多小时,在驶往河口的路上,心想,这是我平生第三次与河口结缘了。河口,已经是我心里一个温暖的地址,它怀抱大海,旷野坦荡,白云悠悠诉说;那芦苇荡里的野物,依靠吃水草根活命的生物,湖水中嬉戏的天鹅和东方白鹳,可还记得我吗?阳光曾经照耀着我的背影,出现在河滩上,我熟悉那里弥漫空中的鱼腥气和水草味道。
  抵达久违的河口,参观与考察颠覆了我积存心中的许多认知,让我对新河口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比如除了独特的自然风貌,这里还是山东吕剧、山东快书、转轴子说唱的兴盛地,百年前的乡村百姓端着豁了嘴的瓷碗,喝着地瓜糊粥,听着一曲曲从土里生长的唱词,打发一个个漫漫严冬。村口铁青的老枣树,枝干上坠一口古钟,曾经敲响无数个寂寥的黄昏,唤村人们到场院地听书看戏。
  “可别瞧不起黄河留下的泥沙,当地有名的黄河澄泥陶印就是以黄河红泥为原料。”
  说这话的人是陈建军,作为河口廉洁文化的领头羊,在他的眼里,廉洁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体现在现实生活的点滴之中,与公义、精神品格密切链接,大到一个决策,小到一垄青苗,都涤荡污浊,折射人间清气。
  在河口,由于土壤原因,从前是没有什么大树的,但现在却抬眼即见一簇簇茂密的树林,生长着柳树、李子树和小白杨,鸣翠湖一带更是树木葱茏,湖岸垂柳铺地;湖心岛上植满了白蜡、樱桃、山楂和杜梨,高大的苦楝令人产生错觉,仰脸的瞬间,一只鹰隼扇动巨翅在天空翱翔,呼啦啦把云团打散。
  写到这里,我想,因了这份清凉与安宁,河口人是有福的。年复一年,人们迎着清风,哼唱着民间曲调,看黄河在春天开凌,河岸上钻出芦荻、麦苗和紫云英,灌木丛里钻出斑鸠与杜鹃阵阵悦耳的啾啁声……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