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坊间

村 味

2024-09-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于尘飞

  我姑家是高村镇西藤家村,20世纪70年代称高村公社西藤家大队。小时候,父母在文城工作忙,学校放假,经常把姐姐和我送到姑家。
  去姑家,我们在去埠口方向的礼格庄站下车,但离村还很远。下公路,很长的山道,像条带子,我和姐姐就是两个蠕动的点点。北面,田地连着山峦;南边,田地一望无际,看不到村庄。
  礼格庄村大,老是走不出去。出村不远,是小台村,母亲的老家,小台村小,拐个弯儿就出来了。路南有一个很大的水湾,湾边密匝匝的棉槐,映绿了湾水。过了水湾,我知道,下个村,西藤家,不远了。
  西藤家村西的路,很长,很窄。两条深深的车辙,像蜿蜒的轨道。茂盛的驴蹬子草,覆盖了路,也盖住了我的脚面子。一路闻着草香,清爽爽。
  走到山路坡顶,我看见了远远的村庄,屋影绰绰,炊烟袅袅。
  多少年,多少次,我一进村,就闻到村里特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柴火,棒棒秸子、地瓜蔓子、陈麦秸子堆积的草垛,路边晒的棒棒、花生,平房、屋瓦上晒的地瓜丝、萝卜丝,菜园里的菜,石碾碾过的地瓜干子渣,石磨推过的棒棒渣,猪圈盖上的酱缸,院墙挂晒的熟地瓜干儿、萝卜缨子、丝瓜瓤子、辣椒、蒜,猪、鸡、鸭、兔窝,牛、马、驴、骡棚,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我甚至闻到了村中戏台前两棵大白果树黄叶的清香。
  傍晌和傍晚,烀地瓜、粑粑,熥白菜、萝卜、雪里蕻、臭虾、干干鱼的气味,在村庄的炊烟中弥漫。
  那时候,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由大队统配,在村东南一条小溪两旁,浇园方便。当时还不知道电视是啥,只有广播还经常没声儿,所以,晚饭前后,大家都在菜园里忙活,说说话儿,园里的活也干完了。
  菜园里种着白菜、芸豆、茭瓜、黄瓜、韭菜、地豆子(土豆)、葱……园边插的枝子上挂着梅豆、方瓜。这些菜,味道浓,特别是架子上的芸豆和黄瓜,老远就闻到那生鲜气儿。
  晌饭和晚饭,主食就是地瓜,烀地瓜或熥地瓜干。稀饭是熬地瓜丝或棒棒面粥,里面有几粒大米或高粱米,那就很是享受了。麦子面平常基本见不着,饽饽都是过年过节、娶媳妇、生孩子看欢气时才看见。偶尔吃顿馒头,也是棒棒面掺点麦子面,或者就是麸面做的。
  粑粑也少,炕桌上的粑粑盘子多是盛的烀地瓜、豆面子球、地豆子。有个粑粑,也是姑父吃,我们都习惯了。窗窝子里的油灯,灯火飘忽摇曳,昏暗的灯影里,我看见姑父吃粑粑就干干鱼时额头的汗珠和腮帮子中间的凸动。
  姑从来都是最后一个上炕,从来都是吃地瓜,收拾菜蒂巴,拾掇锅。
  都说,吃粑粑长劲儿。哥姐们哪天吃个粑粑,就是要上山干活了。
  秋天搂草,哥姐们起得早。天还没亮,就窸窸窣窣起来了。互相没话儿,前一天晚饭,炕上坐着地上站着,就说好了时间和地场。搂草一般去得远,得带晌饭。
  姑起得更早。把熥得烫手的粑粑,用白屉布包好,分给他们。姑的手艺好,烀的粑粑又大又厚又暄。我跟着起来也沾光,分得一块,那粑粑豆面掺得多,加了糖精,很香很甜。
  姑和我站在门楼子前,看着哥姐们拿着抓子和嘎拉包,融进黎明前的黑。
  我的表哥叫双和,六队队长,对我很好。一天,吃完晚饭,双和哥说:走,咱俩出去。
  那天晚上,月亮很圆。月光下,山路变得灰白,南山顶上的小树林黑黢黢的,像山的一缕头发。
  哥领着我来到山下的花生地。花生已经刨了,一垄垄整整齐齐躺在地里。哥在地头拿起几棵摘下一把,递给我:吃吧,这是六队的地场,没事,别告诉你姑父。
  我姑父,他爹,大队书记。
  哥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他吃花生是转一垄,吃一把,然后用脚尖在地里蹭个窝,把花生皮踩埋了。刚刨的花生吃起来脆生生、甜丝丝,虽然嘴里嚼的花生里面一定有泥土,但味道仍然好极了。
  那年,我叔伯哥结婚,姑要蒸喜饽饽带去。前一天,姑忙活了一整天。第二天一大早,姑左胳膊拐着柳条篓,右手牵着我,出发了。
  出了村,走到西山坡顶,姑掀开篓子上的蓝花布,拿出一个莲子(饽饽),掰了一半给我。莲子很白,一捏软到底,一松回原形,痕迹全无。咬一口,筋道,喷香!过了几年,有一天,父亲拿回家一小袋去大水泊空军场站慰问演出给的“八一”面粉,当时,那是很稀有的东西。母亲做了莲子,我吃了,感觉没有姑做的莲子有嚼头。这么多年,我好像再也没吃到那么有口感、有味道的面食了。
  一路上,我俩穿过下夼和莲花两个村子,我一直惦记着另一半莲子。走到姑和父亲的老家,大爷(伯父)住的绿杨村口,姑拿出那一半,给我,看着我吃完。然后,姑左胳膊拐着柳条篓,右手牵着我,进村了。
  一个莲子,惦记一路,吃了一路。到现在,我也没明白为什么。
   □ 于尘飞

  我姑家是高村镇西藤家村,20世纪70年代称高村公社西藤家大队。小时候,父母在文城工作忙,学校放假,经常把姐姐和我送到姑家。
  去姑家,我们在去埠口方向的礼格庄站下车,但离村还很远。下公路,很长的山道,像条带子,我和姐姐就是两个蠕动的点点。北面,田地连着山峦;南边,田地一望无际,看不到村庄。
  礼格庄村大,老是走不出去。出村不远,是小台村,母亲的老家,小台村小,拐个弯儿就出来了。路南有一个很大的水湾,湾边密匝匝的棉槐,映绿了湾水。过了水湾,我知道,下个村,西藤家,不远了。
  西藤家村西的路,很长,很窄。两条深深的车辙,像蜿蜒的轨道。茂盛的驴蹬子草,覆盖了路,也盖住了我的脚面子。一路闻着草香,清爽爽。
  走到山路坡顶,我看见了远远的村庄,屋影绰绰,炊烟袅袅。
  多少年,多少次,我一进村,就闻到村里特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柴火,棒棒秸子、地瓜蔓子、陈麦秸子堆积的草垛,路边晒的棒棒、花生,平房、屋瓦上晒的地瓜丝、萝卜丝,菜园里的菜,石碾碾过的地瓜干子渣,石磨推过的棒棒渣,猪圈盖上的酱缸,院墙挂晒的熟地瓜干儿、萝卜缨子、丝瓜瓤子、辣椒、蒜,猪、鸡、鸭、兔窝,牛、马、驴、骡棚,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我甚至闻到了村中戏台前两棵大白果树黄叶的清香。
  傍晌和傍晚,烀地瓜、粑粑,熥白菜、萝卜、雪里蕻、臭虾、干干鱼的气味,在村庄的炊烟中弥漫。
  那时候,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由大队统配,在村东南一条小溪两旁,浇园方便。当时还不知道电视是啥,只有广播还经常没声儿,所以,晚饭前后,大家都在菜园里忙活,说说话儿,园里的活也干完了。
  菜园里种着白菜、芸豆、茭瓜、黄瓜、韭菜、地豆子(土豆)、葱……园边插的枝子上挂着梅豆、方瓜。这些菜,味道浓,特别是架子上的芸豆和黄瓜,老远就闻到那生鲜气儿。
  晌饭和晚饭,主食就是地瓜,烀地瓜或熥地瓜干。稀饭是熬地瓜丝或棒棒面粥,里面有几粒大米或高粱米,那就很是享受了。麦子面平常基本见不着,饽饽都是过年过节、娶媳妇、生孩子看欢气时才看见。偶尔吃顿馒头,也是棒棒面掺点麦子面,或者就是麸面做的。
  粑粑也少,炕桌上的粑粑盘子多是盛的烀地瓜、豆面子球、地豆子。有个粑粑,也是姑父吃,我们都习惯了。窗窝子里的油灯,灯火飘忽摇曳,昏暗的灯影里,我看见姑父吃粑粑就干干鱼时额头的汗珠和腮帮子中间的凸动。
  姑从来都是最后一个上炕,从来都是吃地瓜,收拾菜蒂巴,拾掇锅。
  都说,吃粑粑长劲儿。哥姐们哪天吃个粑粑,就是要上山干活了。
  秋天搂草,哥姐们起得早。天还没亮,就窸窸窣窣起来了。互相没话儿,前一天晚饭,炕上坐着地上站着,就说好了时间和地场。搂草一般去得远,得带晌饭。
  姑起得更早。把熥得烫手的粑粑,用白屉布包好,分给他们。姑的手艺好,烀的粑粑又大又厚又暄。我跟着起来也沾光,分得一块,那粑粑豆面掺得多,加了糖精,很香很甜。
  姑和我站在门楼子前,看着哥姐们拿着抓子和嘎拉包,融进黎明前的黑。
  我的表哥叫双和,六队队长,对我很好。一天,吃完晚饭,双和哥说:走,咱俩出去。
  那天晚上,月亮很圆。月光下,山路变得灰白,南山顶上的小树林黑黢黢的,像山的一缕头发。
  哥领着我来到山下的花生地。花生已经刨了,一垄垄整整齐齐躺在地里。哥在地头拿起几棵摘下一把,递给我:吃吧,这是六队的地场,没事,别告诉你姑父。
  我姑父,他爹,大队书记。
  哥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他吃花生是转一垄,吃一把,然后用脚尖在地里蹭个窝,把花生皮踩埋了。刚刨的花生吃起来脆生生、甜丝丝,虽然嘴里嚼的花生里面一定有泥土,但味道仍然好极了。
  那年,我叔伯哥结婚,姑要蒸喜饽饽带去。前一天,姑忙活了一整天。第二天一大早,姑左胳膊拐着柳条篓,右手牵着我,出发了。
  出了村,走到西山坡顶,姑掀开篓子上的蓝花布,拿出一个莲子(饽饽),掰了一半给我。莲子很白,一捏软到底,一松回原形,痕迹全无。咬一口,筋道,喷香!过了几年,有一天,父亲拿回家一小袋去大水泊空军场站慰问演出给的“八一”面粉,当时,那是很稀有的东西。母亲做了莲子,我吃了,感觉没有姑做的莲子有嚼头。这么多年,我好像再也没吃到那么有口感、有味道的面食了。
  一路上,我俩穿过下夼和莲花两个村子,我一直惦记着另一半莲子。走到姑和父亲的老家,大爷(伯父)住的绿杨村口,姑拿出那一半,给我,看着我吃完。然后,姑左胳膊拐着柳条篓,右手牵着我,进村了。
  一个莲子,惦记一路,吃了一路。到现在,我也没明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