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8-26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夜经济释放新活力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夜晚“亮”起来,消费“火”起来。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以上。
  演唱会、音乐节、艺术展,成为夜经济火爆的“流量密码”。夜经济和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游客体验感。甘肃嘉峪关通过激光投影、数字科技等多元形式,推出关城夜游灯光剧,展现“天下第一雄关”的别样魅力;江苏南京打造“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空间,以四大数字场景再现太虚幻境,重现《红楼梦》经典场景……
  到图书馆读书、到博物馆观展、到动物园看动物等,也加入“晚间档”活动。7月以来,北京20余家热门博物馆深入挖潜,采取延时开放、错时闭馆等措施,更好满足观众参观需求。上海45家博物馆在周末晚间掀起“博物馆奇妙夜”热潮,不仅延长开放时间,还结合特展、互动体验、文创市集、露天电影播放等多种形式,让观众走进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
  如今,下班、下课之后,到健身房燃烧卡路里,成为很多人崇尚的生活方式。夏天白天气温较高,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选择在夜晚挥洒汗水。夜跑、夜骑、飞盘等丰富多彩的“夜间运动”成为城市里一道活力十足的风景线,健身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2024年暑期档:
挑战与希望共舞

  据中国艺术报,即将落下帷幕的电影暑期档,与去年的热闹非凡相比,显得有些落寞。票房数据不尽如人意,市场氛围略显冷清。暑期档的票房走势缺乏强劲的爆发力,仅有《抓娃娃》《默杀》两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异人之下》《解密》《逆行人生》等多部大片票房表现不佳,未能掀起观影热潮。
  造成暑期档票房收入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影片供给的质量和吸引力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其次,巴黎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和消费意愿。
  在发行领域,分线发行在今年的暑期档中逐渐崭露头角,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传统的电影发行模式通常是大规模同步上映,这种方式往往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影院以及不同观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分线发行则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根据各地的特点和观众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影片投放,使得一些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小众佳片有了更多与观众见面的机会。2024年的暑期档虽然面临着票房收入不理想和市场冷清的困境,但影片的多元化创作、分线发行的大胆尝试以及“影院看奥运”的创新模式,无疑为这个暑期档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孤舟》口碑不佳:
戏剧性与真实感失衡

  据北京日报,由曾舜晞、张颂文主演的谍战剧《孤舟》在北京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的播出接近尾声,该剧日前在豆瓣开出的评分仅为4.7分。《孤舟》是谍战剧《潜伏》制作团队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但遗憾的是,这部剧没能保持住创作团队在谍战剧类型上一贯的高口碑。《孤舟》口碑不佳的原因,可归结为剧中谍战剧情线过度追求传奇性,戏剧性与真实感失衡。
  年代谍战剧的特点是戏剧性强、故事大开大合,但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戏剧性与真实感的平衡越来越重要。具体而言,就是年代谍战故事要在真实的历史逻辑、生活逻辑中去书写,创造一个让观众“信以为真”的情境,才能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沉浮沉浸式感受剧情张力。《孤舟》的传奇故事则有点儿“神”出了圈,剧情推进主要依赖主角光环和反派降智。事实上,好剧本应该像好表演一样不着痕迹,编剧是隐身的,而在《孤舟》的剧集弹幕里,“编剧”是一再被提及的热词,体现出观众因剧情强行推进而频频出戏的无奈。
  相比之下,《孤舟》最大的看点是张颂文饰演的反派周知非。张颂文的演绎往往不满足于简单完成故事叙述的任务,而是充分利用角色性格、人物关系、家庭氛围、职场环境做文章,可以看出几乎每场戏都经过精雕细琢的打磨。然而,光靠单个角色终究撑不起一部剧。
惊悚科幻片出圈,
因为“越害怕,越想看”?

  据文汇报,在这个炎炎夏日,不少观众在影院里体验到了惊惧带来的“透心凉”以及肾上腺素分泌带来的紧张刺激。截至记者发稿,上映7天的《异形:夺命舰》揽收逾3.7亿元票房。最为吸引人的当然是影片中的惊悚氛围渲染,让观众的情绪在紧张、恐惧、绝望中来回被撩拨。
  “剧情太好猜了!”这是《异形:夺命舰》被诟病的一大槽点。该片属于典型的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也就是俗称的“爆米花电影”,强调易于理解、易于营销。影片不仅剧情单薄,套路和桥段也比较老套,不少经典的场景更是“致敬”了此前的同系列作品,对熟悉该系列电影的观众来说没有多少新鲜感。
  而在影片自身之外,《异形:夺命舰》引发的另一大争议,是“太惊悚”和“少儿不宜”。尤其是影片最后15分钟的内容,恐怖指数颇高,有不少网友表示担心孩子观影后受影响。业界呼吁,该片的热映说明了市场对类型电影的客观需求,影院和片方应肩负起提醒和告知观众的责任,而家长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筛选观影内容。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夜经济释放新活力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夜晚“亮”起来,消费“火”起来。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以上。
  演唱会、音乐节、艺术展,成为夜经济火爆的“流量密码”。夜经济和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游客体验感。甘肃嘉峪关通过激光投影、数字科技等多元形式,推出关城夜游灯光剧,展现“天下第一雄关”的别样魅力;江苏南京打造“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空间,以四大数字场景再现太虚幻境,重现《红楼梦》经典场景……
  到图书馆读书、到博物馆观展、到动物园看动物等,也加入“晚间档”活动。7月以来,北京20余家热门博物馆深入挖潜,采取延时开放、错时闭馆等措施,更好满足观众参观需求。上海45家博物馆在周末晚间掀起“博物馆奇妙夜”热潮,不仅延长开放时间,还结合特展、互动体验、文创市集、露天电影播放等多种形式,让观众走进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
  如今,下班、下课之后,到健身房燃烧卡路里,成为很多人崇尚的生活方式。夏天白天气温较高,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选择在夜晚挥洒汗水。夜跑、夜骑、飞盘等丰富多彩的“夜间运动”成为城市里一道活力十足的风景线,健身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2024年暑期档:
挑战与希望共舞

  据中国艺术报,即将落下帷幕的电影暑期档,与去年的热闹非凡相比,显得有些落寞。票房数据不尽如人意,市场氛围略显冷清。暑期档的票房走势缺乏强劲的爆发力,仅有《抓娃娃》《默杀》两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异人之下》《解密》《逆行人生》等多部大片票房表现不佳,未能掀起观影热潮。
  造成暑期档票房收入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影片供给的质量和吸引力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其次,巴黎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和消费意愿。
  在发行领域,分线发行在今年的暑期档中逐渐崭露头角,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传统的电影发行模式通常是大规模同步上映,这种方式往往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影院以及不同观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分线发行则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根据各地的特点和观众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影片投放,使得一些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小众佳片有了更多与观众见面的机会。2024年的暑期档虽然面临着票房收入不理想和市场冷清的困境,但影片的多元化创作、分线发行的大胆尝试以及“影院看奥运”的创新模式,无疑为这个暑期档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孤舟》口碑不佳:
戏剧性与真实感失衡

  据北京日报,由曾舜晞、张颂文主演的谍战剧《孤舟》在北京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的播出接近尾声,该剧日前在豆瓣开出的评分仅为4.7分。《孤舟》是谍战剧《潜伏》制作团队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但遗憾的是,这部剧没能保持住创作团队在谍战剧类型上一贯的高口碑。《孤舟》口碑不佳的原因,可归结为剧中谍战剧情线过度追求传奇性,戏剧性与真实感失衡。
  年代谍战剧的特点是戏剧性强、故事大开大合,但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戏剧性与真实感的平衡越来越重要。具体而言,就是年代谍战故事要在真实的历史逻辑、生活逻辑中去书写,创造一个让观众“信以为真”的情境,才能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沉浮沉浸式感受剧情张力。《孤舟》的传奇故事则有点儿“神”出了圈,剧情推进主要依赖主角光环和反派降智。事实上,好剧本应该像好表演一样不着痕迹,编剧是隐身的,而在《孤舟》的剧集弹幕里,“编剧”是一再被提及的热词,体现出观众因剧情强行推进而频频出戏的无奈。
  相比之下,《孤舟》最大的看点是张颂文饰演的反派周知非。张颂文的演绎往往不满足于简单完成故事叙述的任务,而是充分利用角色性格、人物关系、家庭氛围、职场环境做文章,可以看出几乎每场戏都经过精雕细琢的打磨。然而,光靠单个角色终究撑不起一部剧。
惊悚科幻片出圈,
因为“越害怕,越想看”?

  据文汇报,在这个炎炎夏日,不少观众在影院里体验到了惊惧带来的“透心凉”以及肾上腺素分泌带来的紧张刺激。截至记者发稿,上映7天的《异形:夺命舰》揽收逾3.7亿元票房。最为吸引人的当然是影片中的惊悚氛围渲染,让观众的情绪在紧张、恐惧、绝望中来回被撩拨。
  “剧情太好猜了!”这是《异形:夺命舰》被诟病的一大槽点。该片属于典型的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也就是俗称的“爆米花电影”,强调易于理解、易于营销。影片不仅剧情单薄,套路和桥段也比较老套,不少经典的场景更是“致敬”了此前的同系列作品,对熟悉该系列电影的观众来说没有多少新鲜感。
  而在影片自身之外,《异形:夺命舰》引发的另一大争议,是“太惊悚”和“少儿不宜”。尤其是影片最后15分钟的内容,恐怖指数颇高,有不少网友表示担心孩子观影后受影响。业界呼吁,该片的热映说明了市场对类型电影的客观需求,影院和片方应肩负起提醒和告知观众的责任,而家长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筛选观影内容。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