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成立博士(后)联盟服务团,让尖端科研人才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大展拳脚

“破站出圈”迸发博士潜能

2024-08-26 作者: 孟一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屈会鹏 

  秋收时节,行走在济宁市兖州区的田间地头,30万亩玉米长势喜人、即将进入紧张的备收阶段。由于很多种粮大户今年用上了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新推出的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经科学测算,亩产将有望再增10%。
  不换种、不换肥,换台播种机就能轻松增产?面对疑问,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侯庆岩道出了其中原委。原来,江苏大学博士鲁伟进驻企业省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后,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植物根系研究”与农机开发进行了有机结合。他对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进行细致了解后发现,在种子播下后15-20天这个关键的根系成长期,设备没有加施包含磷、钾在内的微量元素肥,影响了根系生长。提出农机升级方案后,山东国丰在原有长效肥喷口的基础上又加装了微量元素肥喷口,正是这样一项小改造,直接促成了玉米亩产的大幅提升。而像这样的创新之举,正源源不断地从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中涌现出来。
  科技人才是破解专业技术难题的关键支撑,而博士(后)及其背后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更是企业梦寐以求的稀缺资源。近年来,随着博士后站布点的日渐密集,像济宁这样的三线城市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博士团”,如何促使他们在有限的服务时限内迸发更多科技创新力,已然关乎到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层级。
  博士后工作站(基地)作为企业与高校间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站点活性不足、难题对接迟缓、成果转化困难等。“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通常状况下驻站博士后只一对一服务所在企业,这就像是给人才‘画了个圈’,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接触市场、了解产业、开展实践的广度。”谈到探索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运作模式,济宁市兖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科科长李宣振直言,要让尖端科研人才发挥大作用,就要为他们搭建起足够广阔和自由的大平台。
  目标既定,兖州区人社局选择瞄准人才聚集的强大合力,创新成立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一方面将全区博士(后)青年人才纳入统一管理,同步打破站点对驻站人员的服务范围限制,公开向全区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地方人社部门面向全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征集技术难题,经过科学筛选和整理后向服务团发包,以揭榜制进行难题攻坚。改革举措一出,博士后工作站(基地)的能动性一下就释放了出来。
  作为山东国丰的兄弟企业,山东金大丰机械有限公司同样是兖州区农业机械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落户企业后,来自江苏大学、专攻视觉传感领域的博士张千不仅给玉米收割机加装了视频传感器,让设备的智能操控更为精准;更跨产业揭榜了山东曜晖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硼硅玻璃制品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帮助企业实现了产品检测线的设备代人,产品检测合格率也从过去的80%提升到了100%;连解决山东国丰设备升级难题的鲁伟,都是她从校友里搬来的“救兵”……一人成军的卓越战力,成了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微信群里的一段佳话。
  “企业想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技术难题,我们也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去熟悉市场和产业,使科研更具行业前瞻性和市场适应性。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开放的环境,正适合我们在产业一线加速历练。”在张千看来,“破站出圈”不仅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企业和产业,还有益于服务团内部围绕难题攻坚自由组队、强化科研和实践交流,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博士后工作站(基地)区域化联动运作新模式。
  “作为济宁探索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运作模式改革的先行者,兖州区的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针对博士(后)群体在政策、平台、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保障,让尖端科研人才在地方发光发热。”济宁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科长辛勇介绍说,通过博士后制度,已帮助设站单位培养技术骨干525名,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20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4.2亿余元。
  □ 本 报 记 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屈会鹏 

  秋收时节,行走在济宁市兖州区的田间地头,30万亩玉米长势喜人、即将进入紧张的备收阶段。由于很多种粮大户今年用上了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新推出的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经科学测算,亩产将有望再增10%。
  不换种、不换肥,换台播种机就能轻松增产?面对疑问,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侯庆岩道出了其中原委。原来,江苏大学博士鲁伟进驻企业省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后,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植物根系研究”与农机开发进行了有机结合。他对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进行细致了解后发现,在种子播下后15-20天这个关键的根系成长期,设备没有加施包含磷、钾在内的微量元素肥,影响了根系生长。提出农机升级方案后,山东国丰在原有长效肥喷口的基础上又加装了微量元素肥喷口,正是这样一项小改造,直接促成了玉米亩产的大幅提升。而像这样的创新之举,正源源不断地从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中涌现出来。
  科技人才是破解专业技术难题的关键支撑,而博士(后)及其背后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更是企业梦寐以求的稀缺资源。近年来,随着博士后站布点的日渐密集,像济宁这样的三线城市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博士团”,如何促使他们在有限的服务时限内迸发更多科技创新力,已然关乎到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层级。
  博士后工作站(基地)作为企业与高校间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站点活性不足、难题对接迟缓、成果转化困难等。“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通常状况下驻站博士后只一对一服务所在企业,这就像是给人才‘画了个圈’,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接触市场、了解产业、开展实践的广度。”谈到探索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运作模式,济宁市兖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科科长李宣振直言,要让尖端科研人才发挥大作用,就要为他们搭建起足够广阔和自由的大平台。
  目标既定,兖州区人社局选择瞄准人才聚集的强大合力,创新成立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一方面将全区博士(后)青年人才纳入统一管理,同步打破站点对驻站人员的服务范围限制,公开向全区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地方人社部门面向全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征集技术难题,经过科学筛选和整理后向服务团发包,以揭榜制进行难题攻坚。改革举措一出,博士后工作站(基地)的能动性一下就释放了出来。
  作为山东国丰的兄弟企业,山东金大丰机械有限公司同样是兖州区农业机械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落户企业后,来自江苏大学、专攻视觉传感领域的博士张千不仅给玉米收割机加装了视频传感器,让设备的智能操控更为精准;更跨产业揭榜了山东曜晖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硼硅玻璃制品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帮助企业实现了产品检测线的设备代人,产品检测合格率也从过去的80%提升到了100%;连解决山东国丰设备升级难题的鲁伟,都是她从校友里搬来的“救兵”……一人成军的卓越战力,成了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微信群里的一段佳话。
  “企业想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技术难题,我们也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去熟悉市场和产业,使科研更具行业前瞻性和市场适应性。兖州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开放的环境,正适合我们在产业一线加速历练。”在张千看来,“破站出圈”不仅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企业和产业,还有益于服务团内部围绕难题攻坚自由组队、强化科研和实践交流,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博士后工作站(基地)区域化联动运作新模式。
  “作为济宁探索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运作模式改革的先行者,兖州区的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针对博士(后)群体在政策、平台、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保障,让尖端科研人才在地方发光发热。”济宁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科长辛勇介绍说,通过博士后制度,已帮助设站单位培养技术骨干525名,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20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4.2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