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季“中国石油开放日——走进济柴”活动举办
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用上“济柴芯”
2024-08-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济柴员工唐仪军、黄桥华夫妇的两个女儿为坚守岗位的父母送上鲜花。
|
□ 王新蕾 龙女
“他能为万米井钻探出一份力,是我和孩子的骄傲。近距离接触了他的工作后感触颇深,作为家属,今后我会继续理解他、支持他,为了我们的‘小家’,更为了公司这个‘大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深地塔科1井”钻探项目生活营地,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冲的妻子说。
8月12日至16日,济柴举办第七季“中国石油开放日——走进济柴”活动,邀请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及员工家属子女代表,到三个济柴“两机两新”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现场开展实地探访和参观交流。
心如胡杨——
扎根西北,守望万家
晴空映黄沙,济柴库尔勒基地周遭的茫茫沙原中,伫立的胡杨如同托举天空的手。
站在基地内部的项目建设现场,左右两侧成橇车间与压缩机实训综合楼相对而立,均已进入建设收尾阶段。车间与综合楼各占地4000余平方米,内含多个功能分区。“在压力容器完成组装后,会进入探伤区进行压力检查,”在探伤区前,济柴工作人员向观者展示刚刚建设完成的墙面,“这里的墙体厚度达60厘米,可以承受相当于迫击炮弹的冲击力。”在综合楼内,办公室、员工宿舍与活动室已经规划完毕,可以看到建设完工后的雏形。“或许下一次大家来到这里,看到的就是办公室明亮的灯光。”引导人员这样笑称。
据了解,压缩机修理及成橇基地是济柴“一体两翼”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压缩机生产设计基地为核心,以长庆分公司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当前建设中的西北成橇基地为两翼,充分实现公司在压缩机生产研发领域的发展。在位于库尔勒的基地项目建成后,压缩机供应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西北及中亚地区,这里将成为面向海外市场贸易的桥头堡,极大提高运输效率,缩减运输成本。
在基地的办公区域内,两束热烈绽放的向日葵格外惹眼。济柴现场服务人员唐仪军、黄桥华夫妇的一对女儿不远万里,从成都赶往驻守新疆工作一线的父母身旁。“这次活动让我终生难忘,见到想念已久的女儿心里很激动,也很感激企业提供的这次机会。”怀抱着女儿送上的花束,唐仪军激动地说,“扎根在新疆这个地方,时时刻刻能看到风沙中不倒的胡杨树,不为贫瘠的土地退让。这样的精神就像是我们济柴的精神一样,希望我们的孩子珍惜当下,传承弘扬石油精神,不畏艰辛、勇敢挑战自我,也祝愿我们的济柴再创辉煌。”
济柴库尔勒基地总员工数205人,常驻工作人员约二三十人,这些勤恳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正如绿洲边陲的胡杨,坚定着“扎根西北,追求卓越;扎根服务,风险油气”的精神,为项目建设与维护贡献力量。
聚焦核心——
第一深井,济柴助力
红、蓝、白三色,构成了伫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钻探高塔,8台柴油发电机组运转时的轰鸣声环绕四周,构成了这沙漠心脏的鼓点。“现场配备有7台175系列1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以及一台600千瓦辅助发电机组,高峰时每天可发电74000多度,持续为钻探现场提供电力支持。”王冲擦干汗水,虽是末伏,沙漠环抱中的“深地塔科1井”现场仍旧干燥而炙热,然而炎热的环境丝毫没有减退在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他带领记者绕过高耸入云的钻探塔,来到一边的发电机组板房前。
“每台发电机组长11米,宽3米,于2023年5月初开始安装,于5月末正式投入供电运行。”自“深地塔科1井”钻探项目启动以来,济柴动力技术人员坚持24小时值守,全面做好产品安装、调试和维保工作。万米钻进关键阶段,以技术员王冲为代表的一线工作人员轮流值守、日夜奋战,全面做好机组调试和巡检工作,确保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响应解决,为钻机连续稳定运转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撑。
“深地塔科1井”是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的重大“深地工程”,肩负着科学探索和油气发现两大使命。该井设计井深11100米,于2023年5月30日开钻。据悉,在今年的3月4日14点48分,“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标志着我国自主攻克了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济柴“拳头产品”175系列机组为此次科研探地工作的冲关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持。
清洁能源——
自主生产,济柴“智造”
在午后炽烈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太阳能电板吸收着日光,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至正在运转的152个储能装置中。这里是新疆喀什市的叶城县,济柴应用于塔里木油田的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在持续运转。据记者了解,这里的储能装置容量为125兆瓦/500兆瓦时,是企业首次接入220千伏汇集站的储能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1亿度以上。
在中控室内,整齐排列的电脑上信息流不断滚动,目标功率、并网功率、可用功率……一排排数据次第闪烁,最中心的大屏幕上,监控摄像多角度呈现整个项目园区。整齐划一的白色储能仓有序排列,它们正是“化光为电”的重要一环。
记者跟随济柴新能源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梁昌伟步入项目现场,在打开的储能仓内,一个个电池箱体构成了两壁。“电池中最核心的组件由济柴自主生产。”梁昌伟介绍,“在项目将要完工时,我们引进了当前最先进的生产线,成功从需要外来协助转为自主生产,整个新能源业务也随之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
“济南造、济南用,济南造、山东用,济南造、全国用”,作为中国石油旗下重要的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企业,济柴抓住市场机遇与区位优势,认真做好谋划,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技术迭代和企业生产经营,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在茫茫沙漠中为“光电绿洲”添砖加瓦。
“他能为万米井钻探出一份力,是我和孩子的骄傲。近距离接触了他的工作后感触颇深,作为家属,今后我会继续理解他、支持他,为了我们的‘小家’,更为了公司这个‘大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深地塔科1井”钻探项目生活营地,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冲的妻子说。
8月12日至16日,济柴举办第七季“中国石油开放日——走进济柴”活动,邀请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及员工家属子女代表,到三个济柴“两机两新”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现场开展实地探访和参观交流。
心如胡杨——
扎根西北,守望万家
晴空映黄沙,济柴库尔勒基地周遭的茫茫沙原中,伫立的胡杨如同托举天空的手。
站在基地内部的项目建设现场,左右两侧成橇车间与压缩机实训综合楼相对而立,均已进入建设收尾阶段。车间与综合楼各占地4000余平方米,内含多个功能分区。“在压力容器完成组装后,会进入探伤区进行压力检查,”在探伤区前,济柴工作人员向观者展示刚刚建设完成的墙面,“这里的墙体厚度达60厘米,可以承受相当于迫击炮弹的冲击力。”在综合楼内,办公室、员工宿舍与活动室已经规划完毕,可以看到建设完工后的雏形。“或许下一次大家来到这里,看到的就是办公室明亮的灯光。”引导人员这样笑称。
据了解,压缩机修理及成橇基地是济柴“一体两翼”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压缩机生产设计基地为核心,以长庆分公司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当前建设中的西北成橇基地为两翼,充分实现公司在压缩机生产研发领域的发展。在位于库尔勒的基地项目建成后,压缩机供应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西北及中亚地区,这里将成为面向海外市场贸易的桥头堡,极大提高运输效率,缩减运输成本。
在基地的办公区域内,两束热烈绽放的向日葵格外惹眼。济柴现场服务人员唐仪军、黄桥华夫妇的一对女儿不远万里,从成都赶往驻守新疆工作一线的父母身旁。“这次活动让我终生难忘,见到想念已久的女儿心里很激动,也很感激企业提供的这次机会。”怀抱着女儿送上的花束,唐仪军激动地说,“扎根在新疆这个地方,时时刻刻能看到风沙中不倒的胡杨树,不为贫瘠的土地退让。这样的精神就像是我们济柴的精神一样,希望我们的孩子珍惜当下,传承弘扬石油精神,不畏艰辛、勇敢挑战自我,也祝愿我们的济柴再创辉煌。”
济柴库尔勒基地总员工数205人,常驻工作人员约二三十人,这些勤恳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正如绿洲边陲的胡杨,坚定着“扎根西北,追求卓越;扎根服务,风险油气”的精神,为项目建设与维护贡献力量。
聚焦核心——
第一深井,济柴助力
红、蓝、白三色,构成了伫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钻探高塔,8台柴油发电机组运转时的轰鸣声环绕四周,构成了这沙漠心脏的鼓点。“现场配备有7台175系列1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以及一台600千瓦辅助发电机组,高峰时每天可发电74000多度,持续为钻探现场提供电力支持。”王冲擦干汗水,虽是末伏,沙漠环抱中的“深地塔科1井”现场仍旧干燥而炙热,然而炎热的环境丝毫没有减退在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他带领记者绕过高耸入云的钻探塔,来到一边的发电机组板房前。
“每台发电机组长11米,宽3米,于2023年5月初开始安装,于5月末正式投入供电运行。”自“深地塔科1井”钻探项目启动以来,济柴动力技术人员坚持24小时值守,全面做好产品安装、调试和维保工作。万米钻进关键阶段,以技术员王冲为代表的一线工作人员轮流值守、日夜奋战,全面做好机组调试和巡检工作,确保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响应解决,为钻机连续稳定运转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撑。
“深地塔科1井”是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的重大“深地工程”,肩负着科学探索和油气发现两大使命。该井设计井深11100米,于2023年5月30日开钻。据悉,在今年的3月4日14点48分,“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标志着我国自主攻克了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济柴“拳头产品”175系列机组为此次科研探地工作的冲关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持。
清洁能源——
自主生产,济柴“智造”
在午后炽烈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太阳能电板吸收着日光,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至正在运转的152个储能装置中。这里是新疆喀什市的叶城县,济柴应用于塔里木油田的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在持续运转。据记者了解,这里的储能装置容量为125兆瓦/500兆瓦时,是企业首次接入220千伏汇集站的储能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1亿度以上。
在中控室内,整齐排列的电脑上信息流不断滚动,目标功率、并网功率、可用功率……一排排数据次第闪烁,最中心的大屏幕上,监控摄像多角度呈现整个项目园区。整齐划一的白色储能仓有序排列,它们正是“化光为电”的重要一环。
记者跟随济柴新能源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梁昌伟步入项目现场,在打开的储能仓内,一个个电池箱体构成了两壁。“电池中最核心的组件由济柴自主生产。”梁昌伟介绍,“在项目将要完工时,我们引进了当前最先进的生产线,成功从需要外来协助转为自主生产,整个新能源业务也随之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
“济南造、济南用,济南造、山东用,济南造、全国用”,作为中国石油旗下重要的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企业,济柴抓住市场机遇与区位优势,认真做好谋划,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技术迭代和企业生产经营,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在茫茫沙漠中为“光电绿洲”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