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进化:新型文化空间的崛起与挑战
2024-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刘天然
盛夏时节,“八喜·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系列活动正在山东省会大剧院火热进行。这里不仅有30余部国内外优秀剧目轮番展演,还有艺术工作坊、名家分享会、大师课等数十场公益艺术教育活动依次举行,为火爆的济南演艺市场增加了热烈的气氛。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剧场和剧场艺术的深度思考。
何谓剧场?早在公元前6世纪,剧场空间便伴随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拥有镜框舞台的意大利法尔纳斯剧场,被誉为“近代剧场鼻祖”,成为西方舞台建筑数百年的学习范本。西方著名的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曾说过:“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可见“剧场”内涵之丰富,外延之灵动。通俗来说,剧场是为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在内的各类现场演艺活动提供的空间场所。传统剧场通常具有固定的舞台、观众席和相关舞台设施,旨在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观演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剧场的定义也在进一步拓展,一些非传统的场地,譬如商场、办公楼、户外广场等,正在成为新型的表演空间。这些新型剧场不仅在物理空间上有所突破,更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剧场,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作为艺术表演的圣殿,剧场代表了地方的文化高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放眼全球,伦敦的西区、纽约的百老汇等,数百年来无数经典剧目在此轮番上演,不仅成为城市的文化坐标,更被视为艺术精神的象征。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剧场因其悠久的历史而熠熠生辉,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巴黎歌剧院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已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剧院如今仍正常演出,迸发出极强的生命脉动。
中国剧场的发展同样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祭祀仪式和乐舞表演的坛台、庭院、宫殿,到汉唐时期的亭台楼阁、梨园场馆,再到宋明以来的勾栏瓦舍、戏园舞台,剧场形式不断演变,至清代更是出现了气势恢宏的大型观演建筑。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高三层,雕梁画栋,结构新颖,可以满足各种复杂的表演条件和较多观众的欣赏需求。民间的会馆、戏台等剧场也是争奇斗艳,如北京湖广会馆、天津广东会馆、济南大观园等,久负盛名。中国剧场形式多样,建筑精美,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见证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是人们欣赏艺术、陶冶情操、获取审美享受的场所,是重要的精神家园。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剧场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一,剧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现场演出,生动直观地向公众传播优秀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文化名城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美称,南词北曲荟萃,名角大腕云集,曲艺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山东省京剧院常年在梨园大戏院演出经典剧目,在传承京剧艺术文化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加深了公众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其二,剧场作为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和互动体验式演出在各大城市兴起,如上海一台好戏制作公司推出的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将小剧场布置成酒吧,舞台深入观众席,观众围着舞台灵活就座,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仿佛置身于酒吧的欢乐气氛,打破了传统观演的界限,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赢得了热烈的市场反响。其三,剧场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引进和举办国际艺术节、跨文化交流演出等活动,为国内外优秀艺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依托上海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多家高水平演艺场馆,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作品,不仅是国内优秀艺术展示的窗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其四,剧场作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空间,通过开设艺术讲座、举办艺术教育活动等,积极传播文化知识,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公众接受文化教育、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场地。
当下剧场在运营和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剧场设施、剧目制作前期投资大、成本回收慢等特点,专业剧场面临经营压力大的现实问题。为保障收入,一些剧场存在以租场替代经营、过度依赖补贴、只重管理不重运营的现象,妨碍和制约剧场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业剧场的场均观演人次较往年有所下降,场均票价较低,与2019年相比,2023年剧场的演出衍生品、周边产品、赞助以及配套服务等其他收入也有所下滑。观众年均观演场次有所下降,高价位演出票销售疲软,剧场演出出现消费降级现象。这需要剧场在运营中更加注重观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内容和服务。
一要注重展演内容的多元化和原创性。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实践中,只有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艺术需求。上海大剧院积极对接国内外优秀剧目,从音乐剧《剧院魅影》、芭蕾舞剧《吉赛尔》,到舞剧《只此青绿》、话剧《红楼梦》等,同时自主创排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本地乃至全国剧迷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既要积极承接国内外经典热门剧目的展演,也要注重原创剧目的开发和推广,鼓励本土艺术家和创作团队进行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演出内容。
二要注重展演空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剧场演出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早实现了市场化运营,剧场则具备了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合作、艺术教育普及、文化传承创新、塑造城市形象、培养艺术人才等多重功能。近年来,在国内各类商业综合体火热开展的小型脱口秀演出、在上海亚洲大厦的“星空间”小剧场上演的各种环境式音乐剧等,都是积极开拓演艺新空间的成功案例。这类新型剧场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拉进观众与演出的距离,提升了观演的趣味性和参与感。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应具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充分利用非传统场地,激活艺术功能,拓展演出空间的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三要注重地域品牌的特色化和创新性。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出了大型交响乐《黄河入海》、歌剧《沂蒙山》、话剧《孔子》、京剧《燕翼堂》《奇袭白虎团》等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目前,有的国内剧场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比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以音乐剧为特色演出品牌,通过自营、合作比例的不断扩大,确保品牌调性,如今音乐剧演出已占全部票房的一半以上,为剧场品牌塑造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启示我们,发展新型剧场应立足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积淀、受众群体等不同情况,推行精细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谋求长远发展。
四要注重艺术教育的年轻化和普及性。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透过节目表达情感,通过审美传达思想。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积极创新艺术表达方式和形态,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感染力。福建京剧院与厦门大学等省内高校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成功培养了大批年轻京剧观众。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应积极开展艺术讲座以及公益演出进校园、进社区之类的文化惠民活动,特别要针对年轻观众的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特点的演出内容和活动形式,培养年轻观众的观演习惯和兴趣,形成完善系统的艺术教育和观众培养机制。
五要注重文旅融合的生活化和互通性。实践证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大产业”发展,积极开拓研学旅游、夜间旅游、演艺旅游等新业态,拓展了市场空间,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单一文化产品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达到了1+1>2的效果。陕西大剧院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突出盛唐文化旅游特色,专门打造沉浸式互动皮影脱口秀《皮影笑传》;民营剧场开心麻花依托商圈、大型居民区以及交通发达有潜力的剧场,布局文旅融合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应将剧场演出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积极融入社区,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更多的“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化旅游品牌,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真正让艺术走进人民、走进生活。
盛夏时节,“八喜·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系列活动正在山东省会大剧院火热进行。这里不仅有30余部国内外优秀剧目轮番展演,还有艺术工作坊、名家分享会、大师课等数十场公益艺术教育活动依次举行,为火爆的济南演艺市场增加了热烈的气氛。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剧场和剧场艺术的深度思考。
何谓剧场?早在公元前6世纪,剧场空间便伴随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拥有镜框舞台的意大利法尔纳斯剧场,被誉为“近代剧场鼻祖”,成为西方舞台建筑数百年的学习范本。西方著名的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曾说过:“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可见“剧场”内涵之丰富,外延之灵动。通俗来说,剧场是为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在内的各类现场演艺活动提供的空间场所。传统剧场通常具有固定的舞台、观众席和相关舞台设施,旨在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观演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剧场的定义也在进一步拓展,一些非传统的场地,譬如商场、办公楼、户外广场等,正在成为新型的表演空间。这些新型剧场不仅在物理空间上有所突破,更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剧场,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作为艺术表演的圣殿,剧场代表了地方的文化高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放眼全球,伦敦的西区、纽约的百老汇等,数百年来无数经典剧目在此轮番上演,不仅成为城市的文化坐标,更被视为艺术精神的象征。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剧场因其悠久的历史而熠熠生辉,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巴黎歌剧院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已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剧院如今仍正常演出,迸发出极强的生命脉动。
中国剧场的发展同样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祭祀仪式和乐舞表演的坛台、庭院、宫殿,到汉唐时期的亭台楼阁、梨园场馆,再到宋明以来的勾栏瓦舍、戏园舞台,剧场形式不断演变,至清代更是出现了气势恢宏的大型观演建筑。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高三层,雕梁画栋,结构新颖,可以满足各种复杂的表演条件和较多观众的欣赏需求。民间的会馆、戏台等剧场也是争奇斗艳,如北京湖广会馆、天津广东会馆、济南大观园等,久负盛名。中国剧场形式多样,建筑精美,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见证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是人们欣赏艺术、陶冶情操、获取审美享受的场所,是重要的精神家园。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剧场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一,剧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现场演出,生动直观地向公众传播优秀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文化名城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美称,南词北曲荟萃,名角大腕云集,曲艺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山东省京剧院常年在梨园大戏院演出经典剧目,在传承京剧艺术文化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加深了公众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其二,剧场作为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和互动体验式演出在各大城市兴起,如上海一台好戏制作公司推出的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将小剧场布置成酒吧,舞台深入观众席,观众围着舞台灵活就座,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仿佛置身于酒吧的欢乐气氛,打破了传统观演的界限,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赢得了热烈的市场反响。其三,剧场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引进和举办国际艺术节、跨文化交流演出等活动,为国内外优秀艺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依托上海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多家高水平演艺场馆,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作品,不仅是国内优秀艺术展示的窗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其四,剧场作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空间,通过开设艺术讲座、举办艺术教育活动等,积极传播文化知识,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公众接受文化教育、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场地。
当下剧场在运营和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剧场设施、剧目制作前期投资大、成本回收慢等特点,专业剧场面临经营压力大的现实问题。为保障收入,一些剧场存在以租场替代经营、过度依赖补贴、只重管理不重运营的现象,妨碍和制约剧场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业剧场的场均观演人次较往年有所下降,场均票价较低,与2019年相比,2023年剧场的演出衍生品、周边产品、赞助以及配套服务等其他收入也有所下滑。观众年均观演场次有所下降,高价位演出票销售疲软,剧场演出出现消费降级现象。这需要剧场在运营中更加注重观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内容和服务。
一要注重展演内容的多元化和原创性。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实践中,只有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艺术需求。上海大剧院积极对接国内外优秀剧目,从音乐剧《剧院魅影》、芭蕾舞剧《吉赛尔》,到舞剧《只此青绿》、话剧《红楼梦》等,同时自主创排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本地乃至全国剧迷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既要积极承接国内外经典热门剧目的展演,也要注重原创剧目的开发和推广,鼓励本土艺术家和创作团队进行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演出内容。
二要注重展演空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剧场演出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早实现了市场化运营,剧场则具备了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合作、艺术教育普及、文化传承创新、塑造城市形象、培养艺术人才等多重功能。近年来,在国内各类商业综合体火热开展的小型脱口秀演出、在上海亚洲大厦的“星空间”小剧场上演的各种环境式音乐剧等,都是积极开拓演艺新空间的成功案例。这类新型剧场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拉进观众与演出的距离,提升了观演的趣味性和参与感。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应具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充分利用非传统场地,激活艺术功能,拓展演出空间的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三要注重地域品牌的特色化和创新性。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出了大型交响乐《黄河入海》、歌剧《沂蒙山》、话剧《孔子》、京剧《燕翼堂》《奇袭白虎团》等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目前,有的国内剧场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比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以音乐剧为特色演出品牌,通过自营、合作比例的不断扩大,确保品牌调性,如今音乐剧演出已占全部票房的一半以上,为剧场品牌塑造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启示我们,发展新型剧场应立足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积淀、受众群体等不同情况,推行精细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谋求长远发展。
四要注重艺术教育的年轻化和普及性。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透过节目表达情感,通过审美传达思想。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积极创新艺术表达方式和形态,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感染力。福建京剧院与厦门大学等省内高校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成功培养了大批年轻京剧观众。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应积极开展艺术讲座以及公益演出进校园、进社区之类的文化惠民活动,特别要针对年轻观众的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特点的演出内容和活动形式,培养年轻观众的观演习惯和兴趣,形成完善系统的艺术教育和观众培养机制。
五要注重文旅融合的生活化和互通性。实践证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大产业”发展,积极开拓研学旅游、夜间旅游、演艺旅游等新业态,拓展了市场空间,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单一文化产品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达到了1+1>2的效果。陕西大剧院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突出盛唐文化旅游特色,专门打造沉浸式互动皮影脱口秀《皮影笑传》;民营剧场开心麻花依托商圈、大型居民区以及交通发达有潜力的剧场,布局文旅融合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这启示我们,新型剧场应将剧场演出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积极融入社区,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更多的“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化旅游品牌,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真正让艺术走进人民、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