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大主导产业,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

市中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2024-08-15 作者: 赵国陆 来源: 大众日报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市中篇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本报实习生 郭沐泱

  8月9日,济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中区专场举行。市中区委书记鞠正江在发布会上表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线,以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加快实施中央活力区、中央商埠区和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三大战略”,持续巩固发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能源互联、都市工业和文化商贸等五大主导产业,进一步细化实化“十大产业链群”,坚决守牢“一排底线”,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今年上半年,市中区18项经济指标中有11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7.4亿元,同比增长6%,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1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率居全市首位。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信软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文体娱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市前列,是省会政务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数字中心、文化中心和商贸消费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市中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实施“三大战略”,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发展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以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其中,中央活力区“交通、产业、生态、配套”一体推进,总投资191亿元的34个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11.6万平方米住宅建成交付,中小学、中央公园、山水绿廊生态景观陆续投用,宜业宜居的活力品质新城逐渐成势;中央商埠区重塑空间形态、发展业态、文化生态,济南宾馆、中山公园、万紫巷等项目有序推进,上新街即将开街运营,融汇老商埠荣获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累计集聚能源互联网相关企业235家,建成能源类产业创新平台23个,火石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级双跨平台,全口径产业规模超3600亿元,集聚区先后获评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市中区聚焦五大主导产业,梳理发展“十大产业链群”,通过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发新芽”,市中区发挥金融业区域性总部集聚带动作用,发展新金融、类金融业态,全区银行、保险、证券等区域总部70余家,各类金融、类金融机构总量突破500家,济南四分之一的金融业聚集于此,此外,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2%,居全市首位。新兴产业“成大树”,聚焦能源互联网和信息通信网“两张网”建设,市中区谋划落地山东电力战新产业园,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软件技术中心4家,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个、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平台3家,入选济南市首批千兆城市示范区。未来产业“快生根”,围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市中区引入一批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推动总规模超2200P的4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
  在城市有机更新领域,市中区围绕“一环(二环南和二环西)、一轴(纬二路—英雄山路—望岳路)、多点(38个城中村和零星老旧片区)”,以外部空间拓展挖掘发展潜力,继“二环南”之后,“二环西”成为新战场,争取10年左右再造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区。以老城老旧片区更新重塑城市活力,重点谋划老商埠片区、上新街片区等8个片区的更新,有序盘活4000余亩低效用地,统筹推进43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
  市中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软实力”的理念,聚焦项目建设、城乡融合、城市管理、国企国资、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一批创新性改革举措、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累计获批15个国家级试点、试验,连续5年实施“微改革微创新”项目149项。同时,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品质,“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事项拓展至466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建成城市山体公园25座,约占全市30%,绿化覆盖率(46.75%)、绿地率(42.94%)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平方米)持续稳居全市前列。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市中篇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本报实习生 郭沐泱

  8月9日,济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中区专场举行。市中区委书记鞠正江在发布会上表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线,以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加快实施中央活力区、中央商埠区和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三大战略”,持续巩固发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能源互联、都市工业和文化商贸等五大主导产业,进一步细化实化“十大产业链群”,坚决守牢“一排底线”,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今年上半年,市中区18项经济指标中有11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7.4亿元,同比增长6%,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1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率居全市首位。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信软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文体娱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市前列,是省会政务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数字中心、文化中心和商贸消费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市中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实施“三大战略”,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发展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以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其中,中央活力区“交通、产业、生态、配套”一体推进,总投资191亿元的34个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11.6万平方米住宅建成交付,中小学、中央公园、山水绿廊生态景观陆续投用,宜业宜居的活力品质新城逐渐成势;中央商埠区重塑空间形态、发展业态、文化生态,济南宾馆、中山公园、万紫巷等项目有序推进,上新街即将开街运营,融汇老商埠荣获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累计集聚能源互联网相关企业235家,建成能源类产业创新平台23个,火石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级双跨平台,全口径产业规模超3600亿元,集聚区先后获评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市中区聚焦五大主导产业,梳理发展“十大产业链群”,通过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发新芽”,市中区发挥金融业区域性总部集聚带动作用,发展新金融、类金融业态,全区银行、保险、证券等区域总部70余家,各类金融、类金融机构总量突破500家,济南四分之一的金融业聚集于此,此外,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2%,居全市首位。新兴产业“成大树”,聚焦能源互联网和信息通信网“两张网”建设,市中区谋划落地山东电力战新产业园,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软件技术中心4家,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个、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平台3家,入选济南市首批千兆城市示范区。未来产业“快生根”,围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市中区引入一批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推动总规模超2200P的4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
  在城市有机更新领域,市中区围绕“一环(二环南和二环西)、一轴(纬二路—英雄山路—望岳路)、多点(38个城中村和零星老旧片区)”,以外部空间拓展挖掘发展潜力,继“二环南”之后,“二环西”成为新战场,争取10年左右再造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区。以老城老旧片区更新重塑城市活力,重点谋划老商埠片区、上新街片区等8个片区的更新,有序盘活4000余亩低效用地,统筹推进43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
  市中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软实力”的理念,聚焦项目建设、城乡融合、城市管理、国企国资、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一批创新性改革举措、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累计获批15个国家级试点、试验,连续5年实施“微改革微创新”项目149项。同时,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品质,“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事项拓展至466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建成城市山体公园25座,约占全市30%,绿化覆盖率(46.75%)、绿地率(42.94%)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平方米)持续稳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