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辖内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95.4亿元,农户授信覆盖面达到77.4%

农商“活水”浇灌特色产业

2024-08-14 作者: 徐佳 来源: 大众日报
  乳山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 本 报 记 者 徐 佳
  本报通讯员 刘明超

  近年来,省农信联社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坚守面向“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居民家庭的市场定位,认真贯彻《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全省农商银行聚焦乡村“五个振兴”,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创新服务模式,扩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信贷投放,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强数字金融转型服务,用农商“活水”浇灌“产业”之花,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贡献“农商智慧”。近日,记者走进威海,采访辖内各农商行,了解他们如何以金融之力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累计投放特色产业贷款73.3亿元
  威海辖内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根植本地、贴近市场和客户”优势,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强化对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涉农项目支持,创新推出了“西洋参贷”“大姜贷”“牡蛎贷”“南鲍北养贷”等57款信贷产品,累计投放地标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等乡村特色产业贷款73.3亿元,惠及1.2万户。
  推出“民宿贷”“餐饮商家贷”“乡村旅游贷”等14款专属文旅信贷产品,支持农家乐、渔家乐、民宿经营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25户15.2亿元,为打造“一镇一品”“地理标志”注入“金融活水”。
  “感谢农商银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带来‘及时雨’。”乳山草莓协会会长、威海广源红农业合作社法人张经理说。作为乳山寨镇的草莓种植领头人,他带领全镇200余户村民走出了一条品牌农产品致富之路。今年,他瞄准草莓加工,萌生了建立现代化草莓育苗基地和深加工车间的想法,但大额的资金缺口,阻碍了创业脚步。
  了解到客户需求后,乳山农商银行借力普惠小微支持政策,为其量身打造用款周期适配、贴息奖励、授信额度大的“草莓电商贷”系列信贷产品,让他迅速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有效满足信贷资金需求,让“莓”好乡村理想落地结果。
设立1982个村级金融服务点
  威海辖内农商银行围绕“人员下沉、服务下沉、产品下沉”目标,依托现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两委大院等载体,在农区延伸设立了1982个村级金融服务点,在社区设立59个金融代理服务点,布设各类电子机具2387台。组建“红马甲”金融服务队35支,打造客户经理驻点驻村办公服务点1685个,与村“两委”开展党建共建、“送金融知识、送金融产品、送种养殖技术”等特色活动1700余次,累计打造省级样板村17个、市级样板村5个、县级样板村155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东楮岛村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杨大哥将家中具有特色的海草房修葺一新,做起渔家乐。随着威海旅游的火爆,他急需一笔资金用于装修改造,但没有合适抵押物。驻村办公的客户经理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杨大哥,为他推荐了“民宿贷”,现场引导他扫码申贷、完成调查,为他授信30万元,有效满足民宿修缮的资金需求。
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
  威海辖内农商银行以提升客户体验为核心,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人工+电子”的数字化、精准化、立体化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了“信e贷”“税e贷”“公积金e贷”等自动化纯信用线上系列信贷产品,引导客户使用微信银行、手机银行“零接触”式申贷,着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薄弱、客户信用数据缺失等问题,目前,全市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30万元以下贷款超九成通过线上办理。持续完善“智e购”商城平台,引导涉农企业和商户进驻,累计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
  “没想到,我也能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为后续西洋参种植储备了资金。”一位张家产镇的西洋参种植户说。文登农商银行发挥贴近农村市场优势,主动组建普惠金融宣传队,常态化开展金融夜校、非法集资宣传等活动,推进主动授信和综合服务。
  近年来,威海辖内农商银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深度融合“组合拳”。截至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295.4亿元,农户授信覆盖面达到77.4%,占全市金融机构的63.14%。
  □ 本 报 记 者 徐 佳
  本报通讯员 刘明超

  近年来,省农信联社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坚守面向“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居民家庭的市场定位,认真贯彻《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全省农商银行聚焦乡村“五个振兴”,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创新服务模式,扩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信贷投放,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强数字金融转型服务,用农商“活水”浇灌“产业”之花,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贡献“农商智慧”。近日,记者走进威海,采访辖内各农商行,了解他们如何以金融之力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累计投放特色产业贷款73.3亿元
  威海辖内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根植本地、贴近市场和客户”优势,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强化对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涉农项目支持,创新推出了“西洋参贷”“大姜贷”“牡蛎贷”“南鲍北养贷”等57款信贷产品,累计投放地标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等乡村特色产业贷款73.3亿元,惠及1.2万户。
  推出“民宿贷”“餐饮商家贷”“乡村旅游贷”等14款专属文旅信贷产品,支持农家乐、渔家乐、民宿经营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25户15.2亿元,为打造“一镇一品”“地理标志”注入“金融活水”。
  “感谢农商银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带来‘及时雨’。”乳山草莓协会会长、威海广源红农业合作社法人张经理说。作为乳山寨镇的草莓种植领头人,他带领全镇200余户村民走出了一条品牌农产品致富之路。今年,他瞄准草莓加工,萌生了建立现代化草莓育苗基地和深加工车间的想法,但大额的资金缺口,阻碍了创业脚步。
  了解到客户需求后,乳山农商银行借力普惠小微支持政策,为其量身打造用款周期适配、贴息奖励、授信额度大的“草莓电商贷”系列信贷产品,让他迅速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有效满足信贷资金需求,让“莓”好乡村理想落地结果。
设立1982个村级金融服务点
  威海辖内农商银行围绕“人员下沉、服务下沉、产品下沉”目标,依托现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两委大院等载体,在农区延伸设立了1982个村级金融服务点,在社区设立59个金融代理服务点,布设各类电子机具2387台。组建“红马甲”金融服务队35支,打造客户经理驻点驻村办公服务点1685个,与村“两委”开展党建共建、“送金融知识、送金融产品、送种养殖技术”等特色活动1700余次,累计打造省级样板村17个、市级样板村5个、县级样板村155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东楮岛村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杨大哥将家中具有特色的海草房修葺一新,做起渔家乐。随着威海旅游的火爆,他急需一笔资金用于装修改造,但没有合适抵押物。驻村办公的客户经理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杨大哥,为他推荐了“民宿贷”,现场引导他扫码申贷、完成调查,为他授信30万元,有效满足民宿修缮的资金需求。
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
  威海辖内农商银行以提升客户体验为核心,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人工+电子”的数字化、精准化、立体化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了“信e贷”“税e贷”“公积金e贷”等自动化纯信用线上系列信贷产品,引导客户使用微信银行、手机银行“零接触”式申贷,着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薄弱、客户信用数据缺失等问题,目前,全市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30万元以下贷款超九成通过线上办理。持续完善“智e购”商城平台,引导涉农企业和商户进驻,累计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
  “没想到,我也能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为后续西洋参种植储备了资金。”一位张家产镇的西洋参种植户说。文登农商银行发挥贴近农村市场优势,主动组建普惠金融宣传队,常态化开展金融夜校、非法集资宣传等活动,推进主动授信和综合服务。
  近年来,威海辖内农商银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深度融合“组合拳”。截至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295.4亿元,农户授信覆盖面达到77.4%,占全市金融机构的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