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质生产力“新”在哪

2024-08-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彦龙 田欣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乡村新质生产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一行深入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农业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乡村少“新”缺“新”现象比较普遍,唯“新”怕“新”的人也很常见,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看“新”、善于用“新”、大胆创“新”、改革领“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
辩证看“新”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优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要做到辩证看“新”,就是要严格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不唯“新”、不恐“新”、不怕“新”。
  体现在对“新”的理解上,一是要坚持全面看“新”,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又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而言,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更重要;二是要坚持分层看“新”,创新不仅是全面的,而且还是分层次的,既包括“高大上”的原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前沿性技术创新,又包括“接地气”“乡土味”的小发明、小创造,甚至是生产工具、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小改良,对于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而言,这些小发明、小改良、小创造更实际。
  体现在“新”成果运用上,一是坚持向“新”而行、向“上”生长,以科技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二是坚持对“旧”发力、向“下”扎根,以科技创新成果改造升级乡村产业,为乡村产业扩链、延链、升链,不断推进乡村产业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要做到辩证看“新”,还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鉴于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不足的客观现实,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更现实,业态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机制创新更可行。
善于用“新”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表现形式就是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乡村普遍少“新”缺“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要做到善于用“新”,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激发激活乡村生产力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全生产要素活力,全面改造、提升和升级乡村产业链供应链。
  因此,善于用“新”就要将先进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乡村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短板乡村产业补链、特色优势产业延链、传统农业升链,以提升整个乡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生物科技、高科技制备工艺,在改良土壤,激活和提高土壤生态生产力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土壤的有机化、低碳化,进而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向着有机健康、绿色低碳发展;要善于综合运用稀土元素光、电、磁、化学特殊性能原理,在改革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如稀土高效光能膜的成功研发,既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又显著提高了植物的产量和质量;要善于运用新平台,在培养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上下功夫,如创造性运用“教授工作站”“农科小屋”“田间学校”等新平台,既普及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农田管理经验、电商直播技能等,又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
大胆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必须克服怕“新”恐“新”心态,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创“新”,在科技创新、业态模式创新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上先立后破、大胆作为,在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可行可试、创新作为。
  因此,要做到大胆创“新”,就要在创新党建引领方式上下功夫,产业发展到哪里,党支部就跟进到哪里,产业链延展到哪里,党员就聚焦在哪里,以确保党建的引领作用沿着产业链、运营链畅通传导;要在创新土地资源整合模式上下功夫,坚持“政府主导、国企主建、镇村主管、主体主管”,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作物的亩产值;要在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上下功夫,坚持“商会+联合社+合作社”,种养搭配、循环发展,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共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村与村、产业与产业之间抱团发展的合力,提升乡村产业投资吸引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在创新产品营销模式上下功夫,坚持“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农产品产销融合、供销一体,解决农产品生产难、销售更难的问题。
改革领“新”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通过全面深化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打造新的土地整合托管模式,形成与乡村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乡村生产关系,可以有效打通影响甚至阻碍农民增收致富的卡点和堵点,在共享发展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
  通过土地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对乡村分散、混乱、规模小、收益低的土地资源统一规划、整合、管理,可以实现“1+1>2”的效果,整合后平均每村土地使用面积增加,溢出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同时,村集体还可以通过设施使用、田间管理等方式增加收入,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增收。
  通过土地资源托管模式的创新,可实现乡村“三个转变”,即土地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参与土地托管的种植户,联合社年初向成员社下发种植订单,以固定收购价保障农户种植收益,降低种植风险;参与土地托管的非种植户,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也可以拿到数目可观的保底收入和分红,还可以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 李彦龙 田欣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乡村新质生产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一行深入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农业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乡村少“新”缺“新”现象比较普遍,唯“新”怕“新”的人也很常见,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看“新”、善于用“新”、大胆创“新”、改革领“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
辩证看“新”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优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要做到辩证看“新”,就是要严格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不唯“新”、不恐“新”、不怕“新”。
  体现在对“新”的理解上,一是要坚持全面看“新”,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又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而言,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更重要;二是要坚持分层看“新”,创新不仅是全面的,而且还是分层次的,既包括“高大上”的原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前沿性技术创新,又包括“接地气”“乡土味”的小发明、小创造,甚至是生产工具、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小改良,对于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而言,这些小发明、小改良、小创造更实际。
  体现在“新”成果运用上,一是坚持向“新”而行、向“上”生长,以科技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二是坚持对“旧”发力、向“下”扎根,以科技创新成果改造升级乡村产业,为乡村产业扩链、延链、升链,不断推进乡村产业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要做到辩证看“新”,还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鉴于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不足的客观现实,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更现实,业态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机制创新更可行。
善于用“新”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表现形式就是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乡村普遍少“新”缺“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要做到善于用“新”,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激发激活乡村生产力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全生产要素活力,全面改造、提升和升级乡村产业链供应链。
  因此,善于用“新”就要将先进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乡村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短板乡村产业补链、特色优势产业延链、传统农业升链,以提升整个乡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生物科技、高科技制备工艺,在改良土壤,激活和提高土壤生态生产力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土壤的有机化、低碳化,进而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向着有机健康、绿色低碳发展;要善于综合运用稀土元素光、电、磁、化学特殊性能原理,在改革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如稀土高效光能膜的成功研发,既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又显著提高了植物的产量和质量;要善于运用新平台,在培养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上下功夫,如创造性运用“教授工作站”“农科小屋”“田间学校”等新平台,既普及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农田管理经验、电商直播技能等,又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
大胆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必须克服怕“新”恐“新”心态,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创“新”,在科技创新、业态模式创新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上先立后破、大胆作为,在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可行可试、创新作为。
  因此,要做到大胆创“新”,就要在创新党建引领方式上下功夫,产业发展到哪里,党支部就跟进到哪里,产业链延展到哪里,党员就聚焦在哪里,以确保党建的引领作用沿着产业链、运营链畅通传导;要在创新土地资源整合模式上下功夫,坚持“政府主导、国企主建、镇村主管、主体主管”,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作物的亩产值;要在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上下功夫,坚持“商会+联合社+合作社”,种养搭配、循环发展,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共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村与村、产业与产业之间抱团发展的合力,提升乡村产业投资吸引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在创新产品营销模式上下功夫,坚持“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农产品产销融合、供销一体,解决农产品生产难、销售更难的问题。
改革领“新”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通过全面深化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打造新的土地整合托管模式,形成与乡村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乡村生产关系,可以有效打通影响甚至阻碍农民增收致富的卡点和堵点,在共享发展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
  通过土地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对乡村分散、混乱、规模小、收益低的土地资源统一规划、整合、管理,可以实现“1+1>2”的效果,整合后平均每村土地使用面积增加,溢出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同时,村集体还可以通过设施使用、田间管理等方式增加收入,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增收。
  通过土地资源托管模式的创新,可实现乡村“三个转变”,即土地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参与土地托管的种植户,联合社年初向成员社下发种植订单,以固定收购价保障农户种植收益,降低种植风险;参与土地托管的非种植户,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也可以拿到数目可观的保底收入和分红,还可以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