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高质量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
2024-08-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相 欣
■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与金融实践密切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这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需要加快深化产教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和深度融合。以金融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交易所、金融监管部门等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人才这一关键力量。在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金融强国的深刻内涵,明确提出要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供求的适配。金融人才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识别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要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锻造一支堪当建设金融强国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
当前山东金融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壮大,但仍存在差距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山东省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人才队伍总量在不断壮大。《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金融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57.7万人,比2012年底增加了20万人。同时,2022年底的金融业就业人员在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占比5.34%,比2012年底上升了2.35个百分点。此外,在非国有和集体金融机构就业的比例自2012年末的63.30%逐年上升到2022年末的89.25%,在国有和集体金融机构就业比例由36.70%下降到10.75%,这一数据反映了过去十年山东省非国有金融行业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然而,与金融强国建设的人才需求相比,当前山东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人才引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金融人才培育模式未能匹配现实发展需求。山东高校金融类人才培育模式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金融类课程设置通常滞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过于偏重金融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关于金融科技所聚集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交叉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未能具备从事金融科技等复合型岗位需求的能力。其次,教学方法滞后,金融实训不足。金融教学仍旧是以教师在课堂教授理论性知识为主,存在纸上谈兵、黑板上讲股票和期货等现象,缺乏对金融行业实操模拟演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实际的操作环节,这些现状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将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结合起来,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后,高校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考核仍旧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于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考核,导致学生金融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缺乏高端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大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热度进一步提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些都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作为基础支撑。此外,金融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扩张和国内高净值群体对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加,金融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全球化需求,急需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全球化角度分析金融问题,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山东这类金融人才明显供应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细分赛道对于高端和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第三,金融人才建设存在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山东金融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但存在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底全省金融业从业人员为57.7万人,就各城市人才总量分布来看,第一梯队的济南(9.1万)和青岛(9.1万),远高于第二梯队的临沂(4.8万)、济宁(4.5万)和烟台(4.1万),最后梯队的人才总量严重偏低,具体有滨州(1.5万)、东营(1.4万)和日照(0.9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济南金融人才总量一直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但近十年其人才总量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人才数量由2012年的6.1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10万人,然后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8.1万人;且近三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20年9.3万人,2021年10万人,2022年9.1万人)。
推动实现金融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多措并举,全面发力,确保实现金融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第一,面向金融领域的前沿发展,推动金融产学研融合发展。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与金融实践密切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这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需要加快深化产教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和深度融合。以金融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交易所、金融监管部门等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建设金融市场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打造专业学科培育实验室,积极引入行业数据库和业内专家资源,培育优秀的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二,专注金融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研究山东未来金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演变趋势。特别是要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梳理当前和未来山东金融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基本结构和重点领域,为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设立明确的战略愿景。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山东金融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了解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最新的专业技术和国际行业标准。支持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提高从业人员与国际接轨水平,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着力推动“引进来”,吸引更多国际高素质金融人才来山东工作,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走出去”,鼓励从业人员拓宽国际视野,扎实学习国际先进金融理论与前沿金融科技工具,深化和国际同业的交流学习。
第三,加快培育和发掘金融紧缺人才,健全金融人才评价机制。应当完善紧缺金融人才培养和应用策略,针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关键领域,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动的紧缺急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紧缺急需和重点专业领域人才的专项培训。要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组建由党政机关、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优秀人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组成的专业化金融人才评价专家库,探索建立金融人才分类、分层、分级的评价体系。
第四,完善金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金融人才服务网络。例如,健全金融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包括组织任命、公开选拔、校园招聘、海外引进、网络招聘等。搭建并完善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在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专业化、公益性服务。加强组织和引导高端智库、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与金融人才相关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我国金融人才培育提供建设性咨询和建议。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与金融实践密切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这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需要加快深化产教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和深度融合。以金融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交易所、金融监管部门等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人才这一关键力量。在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金融强国的深刻内涵,明确提出要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供求的适配。金融人才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识别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要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锻造一支堪当建设金融强国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
当前山东金融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壮大,但仍存在差距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山东省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人才队伍总量在不断壮大。《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金融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57.7万人,比2012年底增加了20万人。同时,2022年底的金融业就业人员在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占比5.34%,比2012年底上升了2.35个百分点。此外,在非国有和集体金融机构就业的比例自2012年末的63.30%逐年上升到2022年末的89.25%,在国有和集体金融机构就业比例由36.70%下降到10.75%,这一数据反映了过去十年山东省非国有金融行业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然而,与金融强国建设的人才需求相比,当前山东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人才引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金融人才培育模式未能匹配现实发展需求。山东高校金融类人才培育模式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金融类课程设置通常滞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过于偏重金融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关于金融科技所聚集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交叉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未能具备从事金融科技等复合型岗位需求的能力。其次,教学方法滞后,金融实训不足。金融教学仍旧是以教师在课堂教授理论性知识为主,存在纸上谈兵、黑板上讲股票和期货等现象,缺乏对金融行业实操模拟演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实际的操作环节,这些现状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将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结合起来,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后,高校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考核仍旧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于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考核,导致学生金融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缺乏高端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大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热度进一步提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些都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作为基础支撑。此外,金融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扩张和国内高净值群体对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加,金融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全球化需求,急需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全球化角度分析金融问题,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山东这类金融人才明显供应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细分赛道对于高端和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第三,金融人才建设存在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山东金融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但存在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底全省金融业从业人员为57.7万人,就各城市人才总量分布来看,第一梯队的济南(9.1万)和青岛(9.1万),远高于第二梯队的临沂(4.8万)、济宁(4.5万)和烟台(4.1万),最后梯队的人才总量严重偏低,具体有滨州(1.5万)、东营(1.4万)和日照(0.9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济南金融人才总量一直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但近十年其人才总量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人才数量由2012年的6.1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10万人,然后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8.1万人;且近三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20年9.3万人,2021年10万人,2022年9.1万人)。
推动实现金融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多措并举,全面发力,确保实现金融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第一,面向金融领域的前沿发展,推动金融产学研融合发展。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与金融实践密切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这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需要加快深化产教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和深度融合。以金融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交易所、金融监管部门等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建设金融市场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打造专业学科培育实验室,积极引入行业数据库和业内专家资源,培育优秀的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二,专注金融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研究山东未来金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演变趋势。特别是要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梳理当前和未来山东金融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基本结构和重点领域,为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设立明确的战略愿景。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山东金融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了解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最新的专业技术和国际行业标准。支持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提高从业人员与国际接轨水平,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着力推动“引进来”,吸引更多国际高素质金融人才来山东工作,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走出去”,鼓励从业人员拓宽国际视野,扎实学习国际先进金融理论与前沿金融科技工具,深化和国际同业的交流学习。
第三,加快培育和发掘金融紧缺人才,健全金融人才评价机制。应当完善紧缺金融人才培养和应用策略,针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关键领域,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动的紧缺急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紧缺急需和重点专业领域人才的专项培训。要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组建由党政机关、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优秀人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组成的专业化金融人才评价专家库,探索建立金融人才分类、分层、分级的评价体系。
第四,完善金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金融人才服务网络。例如,健全金融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包括组织任命、公开选拔、校园招聘、海外引进、网络招聘等。搭建并完善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在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专业化、公益性服务。加强组织和引导高端智库、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与金融人才相关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我国金融人才培育提供建设性咨询和建议。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