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重读家谱,聆听历史回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文化魅力?家谱的价值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让家谱“活”起来

2024-08-10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本报实习生 陈一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这个核心让中华民族建立起了身、家、国、天下的四重世界,也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家谱藏的不仅是一家之事、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种谱牒资料,“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之旧闻。”四年前,《孔子世家谱》在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珍稀家谱展甫一亮相,便吸引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族系最为明晰、核查最为严格、体例最为完备的族谱,《孔子世家谱》对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及其生平事迹具有重要的价值,堪称稀世珍宝。
  除此之外,还有《蒲松龄世谱》《新城王氏世谱》《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章丘县支谱》《颜氏族谱》……这些古朴厚重的家谱资料历经风霜仍存于世,真实反映历史风貌、社会文明,见证时代变迁。今天,我们重读家谱,聆听历史回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文化魅力?家谱的价值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家谱,应从头说起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谱无疑是研究社会史的重要材料。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迹。“家谱文献是中国传统文献的一种,并且是很重要的一种。古代很早就有修谱的传统。司马迁写《史记》时,其中的‘孔子世家’‘项羽本纪’就有谱录的作用。”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研究所馆员杨立民告诉记者。
  家谱记录的是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顺着历史的脉搏,一个个微观的个体也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痕迹。据考证,3000多年前,家谱就已经在我国出现。甲骨文中保留着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谱。《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一书介绍,存世的甲骨片中有三件可以确认为目前最古老的家谱。其中价值较高的,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的是一大片牛肩胛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学者将其定位于商代武丁时代,所载文字是一极为完整的、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一共记录了该家族13个人名。这件家谱年代之久远,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此后,从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逐渐演变,家谱从国家层面到民间,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学者普遍认为与门阀豪族势力的发展有关。家谱在婚姻、政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修谱之风盛行,谱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贾、王二氏是当时著名的谱学世家,代代有传人。到了宋代,修谱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政府只编修皇家家谱玉牒,私人编修家谱盛行。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欧阳修、苏洵分别各创谱式,编写了自己家的家谱,并提出了新的编修原则和方法,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既有政府的提倡,又有新的标准出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宋代民间修谱之风盛行,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名人雅士皆对家族修谱之事十分重视,有的还亲自主持自己家族的修谱。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传统,明清时,家谱编修达到了顶峰。许多家谱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基本上奠定了当代家谱修撰的基础。现在我们所见的古人家谱大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从家谱中“寻宝”
  “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梁启超曾盛赞家谱的史学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家谱主要反映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相对而言视角比较狭窄。内容上,也不乏言过其实、牵强附会、粉饰太平之处。但这属于很小一部分,只要认真鉴别,在浩如烟海的家谱中能发现许多宝藏。
  与国史、方志的视角不同,家谱更为具体、明晰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很多普通家庭的传承繁衍,也在家谱中留下了传承。历史、民俗、人口、考古、遗传、经济等领域,都可从中找到依据。过去躺在故纸堆的家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近年来,许多历史的谜团,从家谱中找到了答案。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家谱成为重要的证据。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通过家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跨越时光,与历史对话,有谱学家通过《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并非世人所认为的河北丰润,而曹雪芹的先人实际为明朝军官,在战争中投降了满人,开始隶属于汉军旗,后改为满洲正白旗。通过家谱资料的使用,一直争论不休的曹雪芹的旗籍和祖籍落下了帷幕。
  查阅家谱释疑解惑,从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镜像中,感悟历史的波澜壮阔,解开谜团,触摸真相。在《辛氏家谱》《紫阳朱氏建安谱》《岳氏宗谱》《富田文氏族谱》《润州包氏家谱》中,辛弃疾、朱熹、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生平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闪烁在古老厚重的家谱中,为研究者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资料。湖广、江浙一带的家谱之中,记载了许多太平天国的征战活动。有的家谱中收录的艺文,隐藏着珍贵的文化线索。从细节和碎片出发,家谱连接过去与当下,记录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生命故事。
不仅是家的故事
  盛世修谱,在漫长的岁月中,家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下,它仍然焕发着新活力。近年来各地修谱续谱蔚然成风,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也更加重视对家谱的收藏与利用。在保护、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家谱中沉睡的文化价值,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挑战。
  家谱的收集极为不易。“古代印刷家谱时,是按需印制。一个家族编好家谱以后需要多少部,才印出多少部。没有印刷能力的,只是抄写几部。数量非常少,且不会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不少家谱是孤本,弥足珍贵。”杨立民告诉记者。这几年,山东大学图书馆对家谱的收藏十分重视。一些社会人士主动将家谱捐献,以便于学术研究。去年山东大学图书馆接受家谱族谱捐赠约200种。王裕继先生捐赠的《华夏祖谱总纲》《中华王氏通谱》是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把总钥匙,王氏、刘氏、张氏、田氏、陈氏等家谱文献亦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料。除此之外,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蔚为大观,设有专门的家谱整理研究部,抢救收集了一大批家谱。目前馆内共藏四万多种家谱,涉及500多个姓氏。
  家谱不仅是家的故事,重新认识家谱价值,保护、弘扬家谱文化被广泛认同,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图书馆收藏的家谱,还仅仅停留在保护与揭示层面,利用依旧不够。古老的家谱拂去灰尘,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家谱的魅力,一些专门的家谱展馆拔地而起,家谱数字化扫描工作有序推进,家谱研究悄然兴起……充分挖掘家谱的多重价值,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本报实习生 陈一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这个核心让中华民族建立起了身、家、国、天下的四重世界,也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家谱藏的不仅是一家之事、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种谱牒资料,“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之旧闻。”四年前,《孔子世家谱》在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珍稀家谱展甫一亮相,便吸引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族系最为明晰、核查最为严格、体例最为完备的族谱,《孔子世家谱》对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及其生平事迹具有重要的价值,堪称稀世珍宝。
  除此之外,还有《蒲松龄世谱》《新城王氏世谱》《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章丘县支谱》《颜氏族谱》……这些古朴厚重的家谱资料历经风霜仍存于世,真实反映历史风貌、社会文明,见证时代变迁。今天,我们重读家谱,聆听历史回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文化魅力?家谱的价值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家谱,应从头说起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谱无疑是研究社会史的重要材料。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迹。“家谱文献是中国传统文献的一种,并且是很重要的一种。古代很早就有修谱的传统。司马迁写《史记》时,其中的‘孔子世家’‘项羽本纪’就有谱录的作用。”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研究所馆员杨立民告诉记者。
  家谱记录的是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顺着历史的脉搏,一个个微观的个体也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痕迹。据考证,3000多年前,家谱就已经在我国出现。甲骨文中保留着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谱。《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一书介绍,存世的甲骨片中有三件可以确认为目前最古老的家谱。其中价值较高的,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的是一大片牛肩胛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学者将其定位于商代武丁时代,所载文字是一极为完整的、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一共记录了该家族13个人名。这件家谱年代之久远,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此后,从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逐渐演变,家谱从国家层面到民间,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学者普遍认为与门阀豪族势力的发展有关。家谱在婚姻、政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修谱之风盛行,谱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贾、王二氏是当时著名的谱学世家,代代有传人。到了宋代,修谱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政府只编修皇家家谱玉牒,私人编修家谱盛行。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欧阳修、苏洵分别各创谱式,编写了自己家的家谱,并提出了新的编修原则和方法,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既有政府的提倡,又有新的标准出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宋代民间修谱之风盛行,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名人雅士皆对家族修谱之事十分重视,有的还亲自主持自己家族的修谱。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传统,明清时,家谱编修达到了顶峰。许多家谱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基本上奠定了当代家谱修撰的基础。现在我们所见的古人家谱大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从家谱中“寻宝”
  “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梁启超曾盛赞家谱的史学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家谱主要反映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相对而言视角比较狭窄。内容上,也不乏言过其实、牵强附会、粉饰太平之处。但这属于很小一部分,只要认真鉴别,在浩如烟海的家谱中能发现许多宝藏。
  与国史、方志的视角不同,家谱更为具体、明晰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很多普通家庭的传承繁衍,也在家谱中留下了传承。历史、民俗、人口、考古、遗传、经济等领域,都可从中找到依据。过去躺在故纸堆的家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近年来,许多历史的谜团,从家谱中找到了答案。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家谱成为重要的证据。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通过家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跨越时光,与历史对话,有谱学家通过《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并非世人所认为的河北丰润,而曹雪芹的先人实际为明朝军官,在战争中投降了满人,开始隶属于汉军旗,后改为满洲正白旗。通过家谱资料的使用,一直争论不休的曹雪芹的旗籍和祖籍落下了帷幕。
  查阅家谱释疑解惑,从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镜像中,感悟历史的波澜壮阔,解开谜团,触摸真相。在《辛氏家谱》《紫阳朱氏建安谱》《岳氏宗谱》《富田文氏族谱》《润州包氏家谱》中,辛弃疾、朱熹、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生平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闪烁在古老厚重的家谱中,为研究者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资料。湖广、江浙一带的家谱之中,记载了许多太平天国的征战活动。有的家谱中收录的艺文,隐藏着珍贵的文化线索。从细节和碎片出发,家谱连接过去与当下,记录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生命故事。
不仅是家的故事
  盛世修谱,在漫长的岁月中,家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下,它仍然焕发着新活力。近年来各地修谱续谱蔚然成风,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也更加重视对家谱的收藏与利用。在保护、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家谱中沉睡的文化价值,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挑战。
  家谱的收集极为不易。“古代印刷家谱时,是按需印制。一个家族编好家谱以后需要多少部,才印出多少部。没有印刷能力的,只是抄写几部。数量非常少,且不会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不少家谱是孤本,弥足珍贵。”杨立民告诉记者。这几年,山东大学图书馆对家谱的收藏十分重视。一些社会人士主动将家谱捐献,以便于学术研究。去年山东大学图书馆接受家谱族谱捐赠约200种。王裕继先生捐赠的《华夏祖谱总纲》《中华王氏通谱》是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把总钥匙,王氏、刘氏、张氏、田氏、陈氏等家谱文献亦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料。除此之外,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蔚为大观,设有专门的家谱整理研究部,抢救收集了一大批家谱。目前馆内共藏四万多种家谱,涉及500多个姓氏。
  家谱不仅是家的故事,重新认识家谱价值,保护、弘扬家谱文化被广泛认同,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图书馆收藏的家谱,还仅仅停留在保护与揭示层面,利用依旧不够。古老的家谱拂去灰尘,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家谱的魅力,一些专门的家谱展馆拔地而起,家谱数字化扫描工作有序推进,家谱研究悄然兴起……充分挖掘家谱的多重价值,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