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实习价值及权益保障探析
2024-07-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任飞扬 孙一双
实习是大学生踏入职场、确定职业规划、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步,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数字经济、人才招引、城市品牌打造等新趋势下,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以权益保障为方向,构建区域性、体系化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和消费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同向发力、共振共鸣。
大学生实习形势新变化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学生实习面临的形势有着很多新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特点。
一方面,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实”交融、互促发展,互联网及平台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为代表的诸多新业态、新产业加速发展,呈现出新旧产业交叉、行业边界消逝、工作动态弹性、操作远程智能等特点,出现了非正规、临时弹性、平台协作、数字游民等自主性、阶段性、跨行业的实习就业形式。这些变化使得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往往无暇顾及、无力争取自身合法权益,实习期的身份缺少法律界定,流动性岗位使得获得实习报酬、休息休假、参加相关保险等问题突出,在实习地遇到困难时难以获得及时救助,受教育权未能有效延伸至实习单位,等等。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数字资产交易、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媒体、电竞运营等新经济业态,扩展了大学生实习的领域范围;大学生消费群体在国内市场中的分量增加,成为各地拓展消费市场的潜流和富矿;大学生对所实习企业、岗位的体验感与后期的就业、留驻意愿直接挂钩,成为招才引智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最富有想象力和最具创业创新精神的群体,大学生实习体验所引发的人才流动方向成为引领经济社会未来走向的导向性、预期性指标。
综合这些因素,大学生实习价值及权益保障,需要从教育与经济、权益与效益等多点交叉互动的高度进行再审视,从而搭建起高校与地方衔接、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相联通的桥梁。
从人才招引上审视,打造大学生实习的一流政策环境
主动适应大学生实习模式和从业逻辑的迭代发展趋势,将人才招引政策向前延伸,形成错位优势。目前,山东省各地市在人才落户、创业支持、学术支持和租房购车补贴等方面,推出了许多人才招引政策,这些政策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引发的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但是也有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马后炮”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起跑线前移,推动这些政策延伸至大学生实习阶段,打通人才招引“最后一公里”,让大学生“近悦远来”。同时,将实习学生纳入当地救助范围,对于大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或突发性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救助,让大学生感到“来到山东就是山东人”。
从法律身份上审视,打造大学生实习及权益保障的良好法治环境
2022年修订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划出红线,推动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多方共赢。但是这个《规定》未覆盖全部大学生。大学生实习期间,处于“两不管”地带,自身的法定劳动权益内容长期存在法律争议。在现实工作中,可以寒暑期实习、自主性实习的学生为重点,利用地方立法权,借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先期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推动接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主动与大学生签订实习合同,提前明确权利义务,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守。针对实习大学生从属性较弱的特点,归类为“类雇员”,承认并固化实习生的劳动者特征,使其获得或部分获得劳动法保障权利的法律身份。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纳入各地劳动权益维权平台,建立起良好实习环境。对于数字平台实习和在远程、弹性岗位上实习的大学生,可实行人社、教育等多部门联动,组织当地律师服务机构,及时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并指定调解部门,合理利用当前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时开展各类矛盾调解,让大学生有着“家”的依靠。
从城市IP塑造上审视,打造亲和时尚的消费环境
城市IP的打造,已成为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生动力。以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为代表的城市IP的爆红,大多是数字化自媒体发掘炒作起来的,大学生是炒作群体的主力。可以借力大学生寒暑期实习、自主实习、集中实习实训等方式,挖掘城市消费潜力,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助力区域投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受尊重、有体面、被包容的情感需求比较强烈。各地应当立足实际,借鉴淄博烧烤经验,主动与在校大学生建立联系,利用实习实训机会,推出点对点服务措施,围绕大学生兴趣发展网红景点,打造休闲阵地,搭建社交平台,使他们感受到自身角色,实现情感释放,乐于在实习地落地生根、安家立业,从而自发开展或配合打造城市IP,为当地增添人气。
从发展目标上审视,打造终身教育的持续学习环境
大学生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步入职场做准备和铺垫,这就需要在构建自由灵活、开放持续的继续教育体系上下功夫,让大学生感受到美好发展前景。一方面,面向实习大学生,可支持他们参与到实习地的建模编程、机器人制作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实习大学生参与到实习企业或相应行业的各类技能大赛中,在实习中锤炼技能、提升素质。另一方面,主动向实习大学生开放区域内虚拟仿真示范等各类实训基地,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拟录用的实习大学生开展以职业技能、职业发展、适岗能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为内容的岗位培训,支持实习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活动,激发实习地的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
实习是大学生踏入职场、确定职业规划、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步,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数字经济、人才招引、城市品牌打造等新趋势下,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以权益保障为方向,构建区域性、体系化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和消费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同向发力、共振共鸣。
大学生实习形势新变化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学生实习面临的形势有着很多新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特点。
一方面,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实”交融、互促发展,互联网及平台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为代表的诸多新业态、新产业加速发展,呈现出新旧产业交叉、行业边界消逝、工作动态弹性、操作远程智能等特点,出现了非正规、临时弹性、平台协作、数字游民等自主性、阶段性、跨行业的实习就业形式。这些变化使得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往往无暇顾及、无力争取自身合法权益,实习期的身份缺少法律界定,流动性岗位使得获得实习报酬、休息休假、参加相关保险等问题突出,在实习地遇到困难时难以获得及时救助,受教育权未能有效延伸至实习单位,等等。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数字资产交易、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媒体、电竞运营等新经济业态,扩展了大学生实习的领域范围;大学生消费群体在国内市场中的分量增加,成为各地拓展消费市场的潜流和富矿;大学生对所实习企业、岗位的体验感与后期的就业、留驻意愿直接挂钩,成为招才引智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最富有想象力和最具创业创新精神的群体,大学生实习体验所引发的人才流动方向成为引领经济社会未来走向的导向性、预期性指标。
综合这些因素,大学生实习价值及权益保障,需要从教育与经济、权益与效益等多点交叉互动的高度进行再审视,从而搭建起高校与地方衔接、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相联通的桥梁。
从人才招引上审视,打造大学生实习的一流政策环境
主动适应大学生实习模式和从业逻辑的迭代发展趋势,将人才招引政策向前延伸,形成错位优势。目前,山东省各地市在人才落户、创业支持、学术支持和租房购车补贴等方面,推出了许多人才招引政策,这些政策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引发的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但是也有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马后炮”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起跑线前移,推动这些政策延伸至大学生实习阶段,打通人才招引“最后一公里”,让大学生“近悦远来”。同时,将实习学生纳入当地救助范围,对于大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或突发性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救助,让大学生感到“来到山东就是山东人”。
从法律身份上审视,打造大学生实习及权益保障的良好法治环境
2022年修订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划出红线,推动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多方共赢。但是这个《规定》未覆盖全部大学生。大学生实习期间,处于“两不管”地带,自身的法定劳动权益内容长期存在法律争议。在现实工作中,可以寒暑期实习、自主性实习的学生为重点,利用地方立法权,借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先期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推动接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主动与大学生签订实习合同,提前明确权利义务,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守。针对实习大学生从属性较弱的特点,归类为“类雇员”,承认并固化实习生的劳动者特征,使其获得或部分获得劳动法保障权利的法律身份。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纳入各地劳动权益维权平台,建立起良好实习环境。对于数字平台实习和在远程、弹性岗位上实习的大学生,可实行人社、教育等多部门联动,组织当地律师服务机构,及时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并指定调解部门,合理利用当前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时开展各类矛盾调解,让大学生有着“家”的依靠。
从城市IP塑造上审视,打造亲和时尚的消费环境
城市IP的打造,已成为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生动力。以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为代表的城市IP的爆红,大多是数字化自媒体发掘炒作起来的,大学生是炒作群体的主力。可以借力大学生寒暑期实习、自主实习、集中实习实训等方式,挖掘城市消费潜力,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助力区域投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受尊重、有体面、被包容的情感需求比较强烈。各地应当立足实际,借鉴淄博烧烤经验,主动与在校大学生建立联系,利用实习实训机会,推出点对点服务措施,围绕大学生兴趣发展网红景点,打造休闲阵地,搭建社交平台,使他们感受到自身角色,实现情感释放,乐于在实习地落地生根、安家立业,从而自发开展或配合打造城市IP,为当地增添人气。
从发展目标上审视,打造终身教育的持续学习环境
大学生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步入职场做准备和铺垫,这就需要在构建自由灵活、开放持续的继续教育体系上下功夫,让大学生感受到美好发展前景。一方面,面向实习大学生,可支持他们参与到实习地的建模编程、机器人制作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实习大学生参与到实习企业或相应行业的各类技能大赛中,在实习中锤炼技能、提升素质。另一方面,主动向实习大学生开放区域内虚拟仿真示范等各类实训基地,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拟录用的实习大学生开展以职业技能、职业发展、适岗能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为内容的岗位培训,支持实习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活动,激发实习地的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