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建成7家“科技小院”
科研做在土地上 成果留在百姓家
2024-07-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刘涛
本报通讯员 李庆林 李彩霞
夏季夜短,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南寨村村民王礼强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他早早来到大棚里,仔细将混合着捕食螨的木屑撒在韭菜叶子上。“以螨治螨,能有效防止灰霉病、根蛆对韭菜的危害,我们这韭菜绝不会出现农残超标。”王礼强说。
和玉米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在蔬菜种植这件事儿上,王礼强笑称自己是个新手。去年,王礼强种了15亩韭菜,但他一点也不担心:“有‘科技小院’的专家在,遇见问题找他们就行。”
“‘科技小院’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他们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承虎介绍,岱岳区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框架,7家“科技小院”被设立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
在当地,“科技小院”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目前,‘捕食螨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应用于本地的草莓产业和蔬菜产业,在防治韭菜根蛆、火龙果根螨等农业害虫方面效果显著,农药使用次数、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岱岳区“捕食螨小院”负责人孟照凯说。
近年来,岱岳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成涉及泰山茶、泰山板栗、小麦、甘薯等产业的7家“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正让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发展有了“底气”:“小麦科技小院”建立小麦新品种培育基地200亩、粮食农技推广示范基地600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累计带动农户增收75万元以上;“甘薯科技小院”打造“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全新产业体系,带动示范种植1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年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在“泰山板栗科技小院”助力下,全区发展板栗种植户4万余户,发展规模基地种植面积45万余亩,年产板栗13.5万多吨,出口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不但成为一个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聚合体,也打通了科研与土地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专家、研究生们难得的实践课堂。
在房村镇北滕村的“甘薯科技小院”内,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刘宇航、林晓曈忙得不亦乐乎。自打来到“科技小院”,俩人几乎“长”在了田里,记录数据、脱毒快繁、示范推广,他们在这里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刘宇航的研究方向是甘薯科学化控技术,初来“科技小院”时,她看到甘薯叶片上微妙的病变,想起课本中的一句话:“化学防控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作物健康。”在“科技小院”里,书本内容变成了眼前鲜活的现实场景,按照所学知识,她开始细致地辨认病虫害的种类,依据化学防控原理设计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病虫害防控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岱岳区在各镇街建立山农大校外实践基地28处,全区7个‘科技小院’承担科研课题60余项,每年培养研究生1200多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关承虎说,“科技小院”为农业农村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实用人才。
本报通讯员 李庆林 李彩霞
夏季夜短,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南寨村村民王礼强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他早早来到大棚里,仔细将混合着捕食螨的木屑撒在韭菜叶子上。“以螨治螨,能有效防止灰霉病、根蛆对韭菜的危害,我们这韭菜绝不会出现农残超标。”王礼强说。
和玉米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在蔬菜种植这件事儿上,王礼强笑称自己是个新手。去年,王礼强种了15亩韭菜,但他一点也不担心:“有‘科技小院’的专家在,遇见问题找他们就行。”
“‘科技小院’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他们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承虎介绍,岱岳区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框架,7家“科技小院”被设立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
在当地,“科技小院”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目前,‘捕食螨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应用于本地的草莓产业和蔬菜产业,在防治韭菜根蛆、火龙果根螨等农业害虫方面效果显著,农药使用次数、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岱岳区“捕食螨小院”负责人孟照凯说。
近年来,岱岳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成涉及泰山茶、泰山板栗、小麦、甘薯等产业的7家“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正让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发展有了“底气”:“小麦科技小院”建立小麦新品种培育基地200亩、粮食农技推广示范基地600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累计带动农户增收75万元以上;“甘薯科技小院”打造“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全新产业体系,带动示范种植1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年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在“泰山板栗科技小院”助力下,全区发展板栗种植户4万余户,发展规模基地种植面积45万余亩,年产板栗13.5万多吨,出口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不但成为一个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聚合体,也打通了科研与土地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专家、研究生们难得的实践课堂。
在房村镇北滕村的“甘薯科技小院”内,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刘宇航、林晓曈忙得不亦乐乎。自打来到“科技小院”,俩人几乎“长”在了田里,记录数据、脱毒快繁、示范推广,他们在这里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刘宇航的研究方向是甘薯科学化控技术,初来“科技小院”时,她看到甘薯叶片上微妙的病变,想起课本中的一句话:“化学防控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作物健康。”在“科技小院”里,书本内容变成了眼前鲜活的现实场景,按照所学知识,她开始细致地辨认病虫害的种类,依据化学防控原理设计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病虫害防控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岱岳区在各镇街建立山农大校外实践基地28处,全区7个‘科技小院’承担科研课题60余项,每年培养研究生1200多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关承虎说,“科技小院”为农业农村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