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7-18 作者: 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
  据人民日报,旅游不仅是对风物的游历,也可以增长见识、放松身心,让人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旅游是娱乐休闲,也是文化体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景点推出了形式各样的“背诵免票”活动。景区虽然让渡了部分门票收益,但可以借“文化流量”收获关注度和游客认可度;靠着景区推介,诗词歌赋走红“出圈”,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触达更多人;而游客不仅“变现”了知识、得到了实惠,还让旅行多了些互动感、趣味性。当形成深刻的文化体验,旅游的意义也就从单纯的饱览风景、观山看水拓展为涤荡身心、启迪智慧。除了“背诵免票”,“汉服游园”、文化市集、沉浸式实景演出等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渐成景区“常客”,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适应了消费的新趋势。游客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对景区景点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少年要“会”看电影
  据光明日报,根据有关调查,24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约占中国观影群体的三分之一,他们成长速度快,观影需求旺盛。看电影能对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审美提升提供助力,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良好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观众,又能使未来电影市场更加理性健康,对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青少年来说,好电影是要有好故事,电影是靠讲故事取胜的。好故事要遵循基本的戏剧逻辑。其次,要有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行动力。再次,要蕴含隽永深刻的精神力量。要想让青少年从“看电影”到“会看电影”,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鉴赏力,让他们学会判断电影的品质,追求崇高的精神享受。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以艺术普及教育为依托。首先,让青少年接触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好电影。不仅如此,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美育工作,组织出版大量电影类普及图书,开展丰富的艺术普及课程。针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普及还应向互联网拓展,与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兴的传播媒介结合。
音乐剧市场火了,
但别乱了

  据文汇报,这个夏天,音乐剧市场票房高、人气高;但与此同时,引发观众不满、吐槽甚至上了热搜的“乱象”也着实不少。
  其“乱”一:某音乐剧男演员承认自己在台上“演砸了”,却在微博上发文强调“自己已经很努力”“不需要在演出结束以后等待你的盘问和责怪”,还要求观众“留点口德”。其“乱”二:某部正在上海热演的原版音乐剧,近日因为麦克风故障,当晚直接改为在舞台上播放录音。这样有悖于舞台现场演出本质,甚至涉嫌违规假唱的行为,事后也没有给出必要的解释和交待,由此引发了不少观众的不满。其“乱”三:有观众吐槽自己花了近500元的门票,去看一部小剧场音乐剧,发现观演视野从头到尾被钢琴遮挡大半。在质疑剧组是否对座位区域观演视野做过调研测试时,得到制作人“没有,我们不需要调研”的答复。
  中国音乐剧市场近年来确实火了,但近期发生的多个乱象却在提醒所有从业人员——火爆的市场需要演员、剧组、制作方和管理方更加认真地对待。戏比天大,这是古往今来无数演艺名家对待演出的态度,也是今日演艺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希望从业者们在市场火起来的同时,更能沉下心来尊重艺术创作、用心打磨作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观众。
为“China Travel”
再添一把火

  据广州日报,线下,外籍游客人数大增,多地名山大川、城市街巷、火锅店里“长”满了外国人;线上,相关视频火遍全球社交媒体,“China Travel”成了妥妥的“流量密码”。
  对于“China Travel”,不妨降个“维度”,从区域发展或一座城市的视角,想想它意味着什么。其一,发展机遇。旅游是生意、产业,且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素有“兴一业,旺百业”之说。其二,“免费”传播。很多外国朋友经亲身体验,成为魅力中国的“自来水”,甘当行走的“代言人”。
  那如何接住这波流量?认识上,应再“深”一层。不久前,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强调“提升入境旅游便利水平”。再往前看,从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大,到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性、多地景区取消预约要求,诸多举措都与入境游有关。行动上,要更实更细。入境旅游是一种综合体验,任何痛点、堵点、卡点都会影响游客的出游热情,导致挤出效应。各地不妨切实站在“老外”的视角,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不同场景,全链条(从游客入境到离开)优化服务体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大量朋友从远方来,更是快事一件。期待各地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为火热的“China Travel”再添一把火。
        (□ 可新 新越 整理)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
  据人民日报,旅游不仅是对风物的游历,也可以增长见识、放松身心,让人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旅游是娱乐休闲,也是文化体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景点推出了形式各样的“背诵免票”活动。景区虽然让渡了部分门票收益,但可以借“文化流量”收获关注度和游客认可度;靠着景区推介,诗词歌赋走红“出圈”,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触达更多人;而游客不仅“变现”了知识、得到了实惠,还让旅行多了些互动感、趣味性。当形成深刻的文化体验,旅游的意义也就从单纯的饱览风景、观山看水拓展为涤荡身心、启迪智慧。除了“背诵免票”,“汉服游园”、文化市集、沉浸式实景演出等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渐成景区“常客”,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适应了消费的新趋势。游客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对景区景点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少年要“会”看电影
  据光明日报,根据有关调查,24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约占中国观影群体的三分之一,他们成长速度快,观影需求旺盛。看电影能对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审美提升提供助力,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良好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观众,又能使未来电影市场更加理性健康,对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青少年来说,好电影是要有好故事,电影是靠讲故事取胜的。好故事要遵循基本的戏剧逻辑。其次,要有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行动力。再次,要蕴含隽永深刻的精神力量。要想让青少年从“看电影”到“会看电影”,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鉴赏力,让他们学会判断电影的品质,追求崇高的精神享受。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以艺术普及教育为依托。首先,让青少年接触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好电影。不仅如此,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美育工作,组织出版大量电影类普及图书,开展丰富的艺术普及课程。针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普及还应向互联网拓展,与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兴的传播媒介结合。
音乐剧市场火了,
但别乱了

  据文汇报,这个夏天,音乐剧市场票房高、人气高;但与此同时,引发观众不满、吐槽甚至上了热搜的“乱象”也着实不少。
  其“乱”一:某音乐剧男演员承认自己在台上“演砸了”,却在微博上发文强调“自己已经很努力”“不需要在演出结束以后等待你的盘问和责怪”,还要求观众“留点口德”。其“乱”二:某部正在上海热演的原版音乐剧,近日因为麦克风故障,当晚直接改为在舞台上播放录音。这样有悖于舞台现场演出本质,甚至涉嫌违规假唱的行为,事后也没有给出必要的解释和交待,由此引发了不少观众的不满。其“乱”三:有观众吐槽自己花了近500元的门票,去看一部小剧场音乐剧,发现观演视野从头到尾被钢琴遮挡大半。在质疑剧组是否对座位区域观演视野做过调研测试时,得到制作人“没有,我们不需要调研”的答复。
  中国音乐剧市场近年来确实火了,但近期发生的多个乱象却在提醒所有从业人员——火爆的市场需要演员、剧组、制作方和管理方更加认真地对待。戏比天大,这是古往今来无数演艺名家对待演出的态度,也是今日演艺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希望从业者们在市场火起来的同时,更能沉下心来尊重艺术创作、用心打磨作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观众。
为“China Travel”
再添一把火

  据广州日报,线下,外籍游客人数大增,多地名山大川、城市街巷、火锅店里“长”满了外国人;线上,相关视频火遍全球社交媒体,“China Travel”成了妥妥的“流量密码”。
  对于“China Travel”,不妨降个“维度”,从区域发展或一座城市的视角,想想它意味着什么。其一,发展机遇。旅游是生意、产业,且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素有“兴一业,旺百业”之说。其二,“免费”传播。很多外国朋友经亲身体验,成为魅力中国的“自来水”,甘当行走的“代言人”。
  那如何接住这波流量?认识上,应再“深”一层。不久前,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强调“提升入境旅游便利水平”。再往前看,从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大,到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性、多地景区取消预约要求,诸多举措都与入境游有关。行动上,要更实更细。入境旅游是一种综合体验,任何痛点、堵点、卡点都会影响游客的出游热情,导致挤出效应。各地不妨切实站在“老外”的视角,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不同场景,全链条(从游客入境到离开)优化服务体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大量朋友从远方来,更是快事一件。期待各地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为火热的“China Travel”再添一把火。
        (□ 可新 新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