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指数

2024-07-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开栏的话: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省计划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具有齐鲁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为此,全省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协会学会以及医疗机构积极作为,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卫健力量。今日起,大众日报开设“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书记谈”栏目,邀请各级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谈体会,话认识,谋未来。
  □ 包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幸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通过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着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加快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核心要义,着力打通就医服务各环节的堵点、难点、痛点,努力构建全流程、全周期智慧就医服务体系。近年来,烟台市推进“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模式,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推行数字化预约就诊,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实现门诊线上预约,诊疗入口全部接入“健康山东服务号”,预约时段精准到20分钟以内。推行“一站式”服务,25家医疗机构建立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等提供全流程、集约化服务。36家医疗机构实现“潮汐式”门诊管理,动态调整就诊诊室、服务窗口数量,合理增派医务人员,缩短患者门诊等待时间;7家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立退号候补机制,平台自动按排队顺序候补预约,提高号源使用效率。积极推行床旁入院办理和床旁出院结算,优化服务流程。实行代煎中药免费配送到家服务,将医疗机构日间手术、肿瘤日间病房治疗纳入DRG付费管理,方便群众就医,节约患者治疗费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融合新型、前沿的技术,加快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新技术方面,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引导各医疗机构积极引进前沿技术,既减轻患者病痛,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烟台毓璜顶医院先后引进心血管领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神经系统脑血管取栓术、术中唤醒技术、术中神经监测等技术;消化内镜领域引进内窥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ERCP)及相关技术;泌尿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外科腔镜下治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引进具备更精细手术操作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提高了手术精确度;引进肾脏移植、角膜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移植类技术,以及重症领域的ECMO、人工肝、人工肾、腹膜透析等生命支持技术等。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加强政策扶持,着力加快国家、省、市三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较大飞跃。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专科涵盖25家医院,13个区市,各级各类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形成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近年来,烟台市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促进上下级医共体的医疗机构用药衔接,统一药品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品储备、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和综合评价,有效提升了基层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学服务能力。目前,全市21个县域医共体已全部启动中心药房建设,医共体药品总数700-1400种,其中基层可用500-700种,分级诊疗衔接用药30种左右。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面向未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今年以来,烟台市把“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绿色低碳主题打样示范事项,制定并印发《烟台市“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评估细则》。确定莱山区黄海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渤海新区福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烟台市“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并于2024年3月完成验收,年内全市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近年来,烟台市出台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政策,将卫生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博士研究生列为高层次急需紧缺岗位,采取线上线下招聘灵活组合、免笔试直接面试等一揽子举措,进一步优化招聘流程,让招才引智工作有质感、有温度。鼓励用人单位设置个性化引才政策,引导市属公立医院同步调整提高人才待遇,探索薪酬制度改革,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在医院绩效工资总量中予以单列。近三年先后引进博士研究生110人、硕士研究生1283人、本科生1607人,累计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35人、省级人才165人、市级人才177人,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提供澎湃动力。
  (作者系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烟台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开栏的话: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省计划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具有齐鲁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为此,全省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协会学会以及医疗机构积极作为,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卫健力量。今日起,大众日报开设“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书记谈”栏目,邀请各级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谈体会,话认识,谋未来。
  □ 包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幸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通过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着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加快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核心要义,着力打通就医服务各环节的堵点、难点、痛点,努力构建全流程、全周期智慧就医服务体系。近年来,烟台市推进“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模式,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推行数字化预约就诊,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实现门诊线上预约,诊疗入口全部接入“健康山东服务号”,预约时段精准到20分钟以内。推行“一站式”服务,25家医疗机构建立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等提供全流程、集约化服务。36家医疗机构实现“潮汐式”门诊管理,动态调整就诊诊室、服务窗口数量,合理增派医务人员,缩短患者门诊等待时间;7家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立退号候补机制,平台自动按排队顺序候补预约,提高号源使用效率。积极推行床旁入院办理和床旁出院结算,优化服务流程。实行代煎中药免费配送到家服务,将医疗机构日间手术、肿瘤日间病房治疗纳入DRG付费管理,方便群众就医,节约患者治疗费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融合新型、前沿的技术,加快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新技术方面,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引导各医疗机构积极引进前沿技术,既减轻患者病痛,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烟台毓璜顶医院先后引进心血管领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神经系统脑血管取栓术、术中唤醒技术、术中神经监测等技术;消化内镜领域引进内窥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ERCP)及相关技术;泌尿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外科腔镜下治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引进具备更精细手术操作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提高了手术精确度;引进肾脏移植、角膜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移植类技术,以及重症领域的ECMO、人工肝、人工肾、腹膜透析等生命支持技术等。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加强政策扶持,着力加快国家、省、市三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较大飞跃。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专科涵盖25家医院,13个区市,各级各类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形成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近年来,烟台市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促进上下级医共体的医疗机构用药衔接,统一药品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品储备、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和综合评价,有效提升了基层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学服务能力。目前,全市21个县域医共体已全部启动中心药房建设,医共体药品总数700-1400种,其中基层可用500-700种,分级诊疗衔接用药30种左右。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面向未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今年以来,烟台市把“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绿色低碳主题打样示范事项,制定并印发《烟台市“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评估细则》。确定莱山区黄海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渤海新区福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烟台市“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并于2024年3月完成验收,年内全市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零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近年来,烟台市出台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政策,将卫生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博士研究生列为高层次急需紧缺岗位,采取线上线下招聘灵活组合、免笔试直接面试等一揽子举措,进一步优化招聘流程,让招才引智工作有质感、有温度。鼓励用人单位设置个性化引才政策,引导市属公立医院同步调整提高人才待遇,探索薪酬制度改革,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在医院绩效工资总量中予以单列。近三年先后引进博士研究生110人、硕士研究生1283人、本科生1607人,累计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35人、省级人才165人、市级人才177人,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提供澎湃动力。
  (作者系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烟台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