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秀品质 促进终身发展
2024-07-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绍虎
什么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品质?古今中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人格教育。人格作为“一个人品质的综合或集合”,在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被赋予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晰品质所在,让“育”有目标所向
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要明确教什么、育什么。对家长而言,尤其如此。那么,有利于孩子终身发展的优秀品质都包括哪些呢?
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品质主要包括“六心”和“六性”。“六心”是指爱心、耐心、好奇心、责任心、自信心、同理心。“六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爱心的孩子,不仅会爱自己,也懂得爱生活、爱劳动、爱工作,更懂得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有爱心,不仅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能成就积极健康的人生。耐心,让孩子在追求目标时始终保持冷静和持久性,不急于求成。好奇心,让孩子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探索兴趣,能够驱使孩子不断学习和发现新事物。责任心,让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在社会中承担角色和职责。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坚定的信念,可以驱动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并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同理心,让孩子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与社会的融入。
“六性”是指自律性、坚韧性、适应性、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律性,让孩子能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在延迟满足、调节情绪和行为过程中,自觉抵制诱惑,健康成长。坚韧性,让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挑战和失败时不轻易放弃,有助于孩子长期坚持目标。适应性,让孩子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应对新环境。独立性,让孩子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性,让孩子积极与他人协作并共同致力于达成目标。创造性,让孩子创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在各种情况下提出新观点和解决方案。
当然,优秀的品质远不止这些。家长要明确自己孩子身上需要哪些品质,适时引导和激励。
聚焦品质所指,让“育”融入品质培养
新中国成立至今,课程目标历经“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也经历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关注品质的变化。
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至今依然不能明确这一点。更多关注的是“错了多少道题”“得了多少分”“班级乃至全校的名次是多少”。从而导致一些孩子因此备受指责,最终产生厌学、选择逃避甚至导致轻生等悲剧的发生。
反观聚焦于品质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关注的重点就指向“孩子是如何思考的”“孩子是否具备学习的兴趣与品质”“具备哪些品质才能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立足”等问题。
例如,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把学到的故事完整地讲了下来,父亲高兴地对孩子说:“我儿子上课真会专心听老师讲课,老师讲的东西都能记在心里。”这能鼓励孩子逐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上学后,面对孩子的粗心大意,父亲开玩笑地说:“假如你长大当医生,会不会把手术刀落在病人的肚子里?学习是让我们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粗心大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孩子由此学会认真思考、细心检查。初中时,父亲给孩子讲题,孩子不失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父亲高兴地与身边的母亲分享“咱儿子就是厉害,在听别人讲题的时候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由此,孩子可养成主动学习和勤于思考的品质。上大学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儿子,我希望你上大学后去竞选班长。竞选班长的目的是要学会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四年的大学生活,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集体的利益,为日后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由此可见,只有当知识的学习融入品质的培养,才会使知识与品质共生共长,让孩子拥有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围绕品质所系,让“育”有方法可用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具备这些优秀品质?
首先,心有所期,忌放任自流。自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要对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和规划,明确孩子成长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心有所期,时时关注,自会发现教育良机。而放任自流,必然错失对孩子适时的教育。
其次,以身示范,忌强加于人。身教重于言传,品质的养成尤其如此。父母孝敬老人,儿女自会关爱父母;长辈有责任心,晚辈也不会敷衍应付。上行下效,自是如此。
第三,认同尊重,忌打骂训斥。认同尊重,是一种强调正面教育和互相尊重的教育或管理理念。这种理念认为,通过肯定和尊重个体的价值和努力,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其积极行为的发展。例如,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表示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强烈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第四,持之以恒,忌半途而废。品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涉及的是价值观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持之以恒尤为关键。只有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才能促成品质的形成,才能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五,点到为止,忌喋喋不休。教育如同一次次高明的“狙击”,只有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判断,才会一击而中。观察,找准问题的关键;判断,找准有利的时机;激发,运用恰当的语言。同一问题的不断反复,如同噪音一般,损害孩子敏感的神经,不利于问题解决,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在品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要扮演好引领者、疏导者、支持者、助力者等角色,从而成就孩子优良的品质。 (作者单位:招远市金都幼儿园)
什么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品质?古今中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人格教育。人格作为“一个人品质的综合或集合”,在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被赋予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晰品质所在,让“育”有目标所向
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要明确教什么、育什么。对家长而言,尤其如此。那么,有利于孩子终身发展的优秀品质都包括哪些呢?
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品质主要包括“六心”和“六性”。“六心”是指爱心、耐心、好奇心、责任心、自信心、同理心。“六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爱心的孩子,不仅会爱自己,也懂得爱生活、爱劳动、爱工作,更懂得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有爱心,不仅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能成就积极健康的人生。耐心,让孩子在追求目标时始终保持冷静和持久性,不急于求成。好奇心,让孩子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探索兴趣,能够驱使孩子不断学习和发现新事物。责任心,让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在社会中承担角色和职责。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坚定的信念,可以驱动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并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同理心,让孩子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与社会的融入。
“六性”是指自律性、坚韧性、适应性、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律性,让孩子能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在延迟满足、调节情绪和行为过程中,自觉抵制诱惑,健康成长。坚韧性,让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挑战和失败时不轻易放弃,有助于孩子长期坚持目标。适应性,让孩子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应对新环境。独立性,让孩子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性,让孩子积极与他人协作并共同致力于达成目标。创造性,让孩子创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在各种情况下提出新观点和解决方案。
当然,优秀的品质远不止这些。家长要明确自己孩子身上需要哪些品质,适时引导和激励。
聚焦品质所指,让“育”融入品质培养
新中国成立至今,课程目标历经“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也经历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关注品质的变化。
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至今依然不能明确这一点。更多关注的是“错了多少道题”“得了多少分”“班级乃至全校的名次是多少”。从而导致一些孩子因此备受指责,最终产生厌学、选择逃避甚至导致轻生等悲剧的发生。
反观聚焦于品质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关注的重点就指向“孩子是如何思考的”“孩子是否具备学习的兴趣与品质”“具备哪些品质才能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立足”等问题。
例如,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把学到的故事完整地讲了下来,父亲高兴地对孩子说:“我儿子上课真会专心听老师讲课,老师讲的东西都能记在心里。”这能鼓励孩子逐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上学后,面对孩子的粗心大意,父亲开玩笑地说:“假如你长大当医生,会不会把手术刀落在病人的肚子里?学习是让我们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粗心大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孩子由此学会认真思考、细心检查。初中时,父亲给孩子讲题,孩子不失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父亲高兴地与身边的母亲分享“咱儿子就是厉害,在听别人讲题的时候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由此,孩子可养成主动学习和勤于思考的品质。上大学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儿子,我希望你上大学后去竞选班长。竞选班长的目的是要学会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四年的大学生活,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集体的利益,为日后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由此可见,只有当知识的学习融入品质的培养,才会使知识与品质共生共长,让孩子拥有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围绕品质所系,让“育”有方法可用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具备这些优秀品质?
首先,心有所期,忌放任自流。自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要对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和规划,明确孩子成长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心有所期,时时关注,自会发现教育良机。而放任自流,必然错失对孩子适时的教育。
其次,以身示范,忌强加于人。身教重于言传,品质的养成尤其如此。父母孝敬老人,儿女自会关爱父母;长辈有责任心,晚辈也不会敷衍应付。上行下效,自是如此。
第三,认同尊重,忌打骂训斥。认同尊重,是一种强调正面教育和互相尊重的教育或管理理念。这种理念认为,通过肯定和尊重个体的价值和努力,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其积极行为的发展。例如,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表示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强烈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第四,持之以恒,忌半途而废。品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涉及的是价值观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持之以恒尤为关键。只有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才能促成品质的形成,才能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五,点到为止,忌喋喋不休。教育如同一次次高明的“狙击”,只有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判断,才会一击而中。观察,找准问题的关键;判断,找准有利的时机;激发,运用恰当的语言。同一问题的不断反复,如同噪音一般,损害孩子敏感的神经,不利于问题解决,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在品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要扮演好引领者、疏导者、支持者、助力者等角色,从而成就孩子优良的品质。 (作者单位:招远市金都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