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万”黄河岸边种瓜记

2024-07-18 作者: 段婷婷 申红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段婷婷 报道   高官寨甜瓜拥有5000亩引领示范基地、5万亩辐射带动生产区,产业产值超18亿元,形成集种苗供应、规模种植、农资配送、市场集散、休闲采摘、储运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
  □ 本报记者 段婷婷 申红

  在济南市章丘区高官寨街道张柏于村,靠种甜瓜年入百万的张林聪,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近日,记者在村头大棚里,见到了正忙活的张林聪。他性格有些腼腆,赶忙把妻子张树岭叫了过来,张树岭则说话极干脆。
  棚里甜瓜5月份上市,春茬基本已经结束,下半年还有一茬。“今年是个丰收年,行情和去年差不多。”张林聪用手往身后一指,周边一大片大棚,“这些都是我家的”。张林聪流转了45亩土地,搭建了5个春暖棚。近年来,甜瓜收成好、价格也不错,去年算下来毛收入达到了110万元,纯收入也有六七十万元,而今年上半年毛收入已经达到了80万元,预计全年收入要超过去年。
  地处黄河岸边的高官寨街道,有60多年的甜瓜种植历史,独特的沙质土壤和黄河水灌溉,使得高官寨甜瓜含糖量高、香味浓郁,成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济南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
  子承父业,张林聪20多岁起就开始种瓜。以前,种植分散,规模小。“七八亩地,扎的小拱棚,一年下来赚个十几万,相当于挣个工钱,不忙的时候还能再干点小买卖。”张林聪说。
  近年来,高官寨街道不断提升甜瓜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鼓励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大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看着连片式大棚越来越多,张林聪也有些心动。想把小拱棚拆了,新建春暖棚。不过,1亩地需要投入1万元,七八亩地成本就七八万元。“投这么多钱,能行么?”夫妻俩合计了好几天,最后决定先在自家地里试试。
  没想到,很快就尝到了甜头。设施品质上去了,甜瓜的品质、产量上去了,收入也跟着提高。“我算过了,多少都能挣钱。”“那咱再包点地!”第二年,张林聪夫妇便流转了20亩土地。
  不过,启动资金就需要20多万元,家里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时候,张林聪从村里听到了助农贷款的政策。
  贷款20多万元,这让张林聪不敢懈怠,跟妻子早出晚归。“一年贷款就还上了。”张树岭的话中是苦尽甘来的松弛。家里的日子真正开始有了起色。
  手里慢慢有了钱,张林聪又盘算着再扩大规模。2018年,他再度流转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45亩。农忙时,大棚里十几个人一同忙活,每年光工资就要支付十几万元。
  “年入百万”农民的身后,是当地甜瓜产业全产业链生态的支撑。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地立足“沿黄生态走廊”的发展定位,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旅融合,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
  产业链前端,伟丽种苗、东方骄子等本土种苗企业成长起来,选育甜瓜品种,为种植提供有力保障。张树岭说,种苗、农资、销售等都不用愁,只需要专心种好瓜就行。
  从后端销售来说,2008年街道开始举办甜瓜节,高官寨甜瓜品牌越来越响,销路也越来越畅通。近年来,街道线上引进了美团优选、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线下打造交易大市场。“销路不用愁。”张林聪的瓜越种越多,但是不需要推销,也不用打广告,客户就会主动上门。
  随着现代化农业推进,这些年,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再次拉高种植水平。张林聪又心动了。54岁的张林聪还有使不完的劲。他盘算着再寻摸合适的地方,投资新建冬暖式大棚。
  像张林聪这样的瓜农,在高官寨街道共有约2.6万人。优越的先天条件和成熟的外部环境,不仅让土生土长的农民过上了“甜蜜”生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来人口扎根黄河边。
  1988年的马振强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他来到这里,将智慧管理接入大棚,150亩瓜棚今春产值就达200万元;1989年的孙绪宾2013年退伍返乡,一头扎进了地里,种植面积达到了40亩;临沂人田斌也来到高官寨,一种就是100多亩……
  目前,当地甜瓜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产值超18亿元,越来越多的“张百万”在黄河岸边一同描绘着滨河瓜乡绚丽多彩的振兴画卷。
  □ 本报记者 段婷婷 申红

  在济南市章丘区高官寨街道张柏于村,靠种甜瓜年入百万的张林聪,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近日,记者在村头大棚里,见到了正忙活的张林聪。他性格有些腼腆,赶忙把妻子张树岭叫了过来,张树岭则说话极干脆。
  棚里甜瓜5月份上市,春茬基本已经结束,下半年还有一茬。“今年是个丰收年,行情和去年差不多。”张林聪用手往身后一指,周边一大片大棚,“这些都是我家的”。张林聪流转了45亩土地,搭建了5个春暖棚。近年来,甜瓜收成好、价格也不错,去年算下来毛收入达到了110万元,纯收入也有六七十万元,而今年上半年毛收入已经达到了80万元,预计全年收入要超过去年。
  地处黄河岸边的高官寨街道,有60多年的甜瓜种植历史,独特的沙质土壤和黄河水灌溉,使得高官寨甜瓜含糖量高、香味浓郁,成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济南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
  子承父业,张林聪20多岁起就开始种瓜。以前,种植分散,规模小。“七八亩地,扎的小拱棚,一年下来赚个十几万,相当于挣个工钱,不忙的时候还能再干点小买卖。”张林聪说。
  近年来,高官寨街道不断提升甜瓜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鼓励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大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看着连片式大棚越来越多,张林聪也有些心动。想把小拱棚拆了,新建春暖棚。不过,1亩地需要投入1万元,七八亩地成本就七八万元。“投这么多钱,能行么?”夫妻俩合计了好几天,最后决定先在自家地里试试。
  没想到,很快就尝到了甜头。设施品质上去了,甜瓜的品质、产量上去了,收入也跟着提高。“我算过了,多少都能挣钱。”“那咱再包点地!”第二年,张林聪夫妇便流转了20亩土地。
  不过,启动资金就需要20多万元,家里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时候,张林聪从村里听到了助农贷款的政策。
  贷款20多万元,这让张林聪不敢懈怠,跟妻子早出晚归。“一年贷款就还上了。”张树岭的话中是苦尽甘来的松弛。家里的日子真正开始有了起色。
  手里慢慢有了钱,张林聪又盘算着再扩大规模。2018年,他再度流转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45亩。农忙时,大棚里十几个人一同忙活,每年光工资就要支付十几万元。
  “年入百万”农民的身后,是当地甜瓜产业全产业链生态的支撑。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地立足“沿黄生态走廊”的发展定位,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旅融合,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
  产业链前端,伟丽种苗、东方骄子等本土种苗企业成长起来,选育甜瓜品种,为种植提供有力保障。张树岭说,种苗、农资、销售等都不用愁,只需要专心种好瓜就行。
  从后端销售来说,2008年街道开始举办甜瓜节,高官寨甜瓜品牌越来越响,销路也越来越畅通。近年来,街道线上引进了美团优选、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线下打造交易大市场。“销路不用愁。”张林聪的瓜越种越多,但是不需要推销,也不用打广告,客户就会主动上门。
  随着现代化农业推进,这些年,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再次拉高种植水平。张林聪又心动了。54岁的张林聪还有使不完的劲。他盘算着再寻摸合适的地方,投资新建冬暖式大棚。
  像张林聪这样的瓜农,在高官寨街道共有约2.6万人。优越的先天条件和成熟的外部环境,不仅让土生土长的农民过上了“甜蜜”生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来人口扎根黄河边。
  1988年的马振强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他来到这里,将智慧管理接入大棚,150亩瓜棚今春产值就达200万元;1989年的孙绪宾2013年退伍返乡,一头扎进了地里,种植面积达到了40亩;临沂人田斌也来到高官寨,一种就是100多亩……
  目前,当地甜瓜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产值超18亿元,越来越多的“张百万”在黄河岸边一同描绘着滨河瓜乡绚丽多彩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