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07-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艺术批评的媒介化转向
据人民日报,媒介化艺术指融媒时代“寄生”于数字媒介的艺术,显示出媒介化特征。一方面,艺术全面“拥抱”媒介,借媒介之力赋能自身;另一方面,媒介特质转化生成为新艺术的有机因素。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驱动艺术批评的媒介化转向。“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艺术批评显示出与融媒时代艺术实践的脱节,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会被削弱。
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形塑艺术批评的未来向度。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在生成图像、信息搜集、提供建议等方面已见成效,初步实现对审美主体个性化意愿的解读与生成。能够由文本生成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更是展现出在同一段视频中构思和生成多个连贯镜头,并确保角色形象与视觉风格高度一致性的能力,备受关注。
“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统一”是艺术批评的经典命题,也是未来智媒时代艺术批评的准则。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拟像”究竟“是”艺术还是“像”艺术,其审美“灵韵”何在,艺术家风格是否滑向艺术技巧和形式,艺术是“创造”的还是“生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审视与探究,有助于筑牢艺术批评理论的根基。
让影视“共创”
释放创作潜力
据光明日报,“共创”是指影视作品的共同创作,一般由专业化主创团队统筹,多个创作主体根据相关需求构思、拍摄并提交影像素材,主创团队再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和艺术加工,完成上线播出等后续环节。
如何进一步释放“共创”的潜力?对开展共创的团队而言,要在创作思路和技术创新上着力深耕,才能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在创作思路上,应以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态度组织策划,广泛开拓参与形式、参与维度和参与主体。除了常见的征集视频素材,“共创”还可以深入IP孵化、后期制作、营销宣传等更复杂多样的环节。而在技术创新上,创作团队则应紧跟时下技术发展的节奏,推动前沿技术在“共创”中的实际落地与应用。
“共创”的本质是通过广泛凝聚各方的力量和智慧,帮助主创团队拓宽创作思路、深挖作品厚度和深度。其归根到底是创作技法层面的突破,即使“技”再夺人眼球而无“艺”之进步,“共创”也将沦为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花架子”。
国产动漫期待更多爆款
据解放日报,今年暑期档有20部动画电影上映,约有一半是国产动画,下一部国漫爆款能否从中诞生?取材自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的《落凡尘》、聚焦《白蛇传》的“正传”故事《白蛇:浮生》都是神话题材的全新诠释。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刘春认为,创作神话题材需要有新意,可以摒弃戏说、反讽、类型融合的方式,回归神话产生的远古时代,由此产生新的“陌生感”;也可以做完全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演绎。
在刘春看来,国外动画片的世界观架构方式值得当下国漫创作借鉴,国漫作品长期模糊的市场定位也有待调整。中国动画进步速度很快,但在世界观架构和观众定位方面犹疑不定,尤其在低幼合家欢动画和成人向动画的边界区分上不够明确,往往导致作品不伦不类,既让孩子觉得缺乏童趣,又惹成人厌倦套路重复,想要表达的太多又不够深刻。刘春认为,创作者不妨向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片取经,它们在运镜、构图、形象、音乐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在美学造诣、艺术表达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现在动画创作者传承创新的宝藏。
“中式变装”
如何硬控“Z世代”
据北京青年报,今年以来,短视频平台“中式卡点变装”视频出圈,多名博主在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说唱结合的背景音乐下,展示多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妆容及变装,引起青年人关注。对于年轻人以变装形式重新演绎汉服文化,专家认为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看来,当下,国风国潮元素渐受青年人追捧,并频频“出圈”,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审美观念,激起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也源于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给“90后”“00后”带来精神上的自信和获得感,是国人文化自信回归的一种表现。杨朝明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国风国潮的热度将持续走高,更深入地走进民间、走向大众,搭上年轻人的脉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也认为,传统文化所固守的是内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与身份标记,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文化延绵需要主动拥抱时代,不断与新事物交融。“人群聚集瞩目是传承的关键,如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就是当下拥有最大流量的‘舞台’。从传播角度讲,这个‘舞台’,传统文化不容错过。”胡正荣认为,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需要具备当代性和世界性,用历史元素服务当下与未来,才能成为人类共有的记忆而源远流长。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据人民日报,媒介化艺术指融媒时代“寄生”于数字媒介的艺术,显示出媒介化特征。一方面,艺术全面“拥抱”媒介,借媒介之力赋能自身;另一方面,媒介特质转化生成为新艺术的有机因素。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驱动艺术批评的媒介化转向。“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艺术批评显示出与融媒时代艺术实践的脱节,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会被削弱。
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形塑艺术批评的未来向度。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在生成图像、信息搜集、提供建议等方面已见成效,初步实现对审美主体个性化意愿的解读与生成。能够由文本生成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更是展现出在同一段视频中构思和生成多个连贯镜头,并确保角色形象与视觉风格高度一致性的能力,备受关注。
“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统一”是艺术批评的经典命题,也是未来智媒时代艺术批评的准则。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拟像”究竟“是”艺术还是“像”艺术,其审美“灵韵”何在,艺术家风格是否滑向艺术技巧和形式,艺术是“创造”的还是“生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审视与探究,有助于筑牢艺术批评理论的根基。
让影视“共创”
释放创作潜力
据光明日报,“共创”是指影视作品的共同创作,一般由专业化主创团队统筹,多个创作主体根据相关需求构思、拍摄并提交影像素材,主创团队再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和艺术加工,完成上线播出等后续环节。
如何进一步释放“共创”的潜力?对开展共创的团队而言,要在创作思路和技术创新上着力深耕,才能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在创作思路上,应以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态度组织策划,广泛开拓参与形式、参与维度和参与主体。除了常见的征集视频素材,“共创”还可以深入IP孵化、后期制作、营销宣传等更复杂多样的环节。而在技术创新上,创作团队则应紧跟时下技术发展的节奏,推动前沿技术在“共创”中的实际落地与应用。
“共创”的本质是通过广泛凝聚各方的力量和智慧,帮助主创团队拓宽创作思路、深挖作品厚度和深度。其归根到底是创作技法层面的突破,即使“技”再夺人眼球而无“艺”之进步,“共创”也将沦为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花架子”。
国产动漫期待更多爆款
据解放日报,今年暑期档有20部动画电影上映,约有一半是国产动画,下一部国漫爆款能否从中诞生?取材自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的《落凡尘》、聚焦《白蛇传》的“正传”故事《白蛇:浮生》都是神话题材的全新诠释。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刘春认为,创作神话题材需要有新意,可以摒弃戏说、反讽、类型融合的方式,回归神话产生的远古时代,由此产生新的“陌生感”;也可以做完全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演绎。
在刘春看来,国外动画片的世界观架构方式值得当下国漫创作借鉴,国漫作品长期模糊的市场定位也有待调整。中国动画进步速度很快,但在世界观架构和观众定位方面犹疑不定,尤其在低幼合家欢动画和成人向动画的边界区分上不够明确,往往导致作品不伦不类,既让孩子觉得缺乏童趣,又惹成人厌倦套路重复,想要表达的太多又不够深刻。刘春认为,创作者不妨向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片取经,它们在运镜、构图、形象、音乐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在美学造诣、艺术表达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现在动画创作者传承创新的宝藏。
“中式变装”
如何硬控“Z世代”
据北京青年报,今年以来,短视频平台“中式卡点变装”视频出圈,多名博主在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说唱结合的背景音乐下,展示多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妆容及变装,引起青年人关注。对于年轻人以变装形式重新演绎汉服文化,专家认为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看来,当下,国风国潮元素渐受青年人追捧,并频频“出圈”,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审美观念,激起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也源于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给“90后”“00后”带来精神上的自信和获得感,是国人文化自信回归的一种表现。杨朝明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国风国潮的热度将持续走高,更深入地走进民间、走向大众,搭上年轻人的脉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也认为,传统文化所固守的是内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与身份标记,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文化延绵需要主动拥抱时代,不断与新事物交融。“人群聚集瞩目是传承的关键,如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就是当下拥有最大流量的‘舞台’。从传播角度讲,这个‘舞台’,传统文化不容错过。”胡正荣认为,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需要具备当代性和世界性,用历史元素服务当下与未来,才能成为人类共有的记忆而源远流长。
(□记者 朱子钰 整理)